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风】桂联堂清廉善孝家风底蕴——大石江村古民居所蕴涵的家风文化





桂联堂清廉善孝家风底蕴

——江村古民居所蕴涵的家风文化


大石江位于广西全州县大西江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姓蒋,系三国蜀相蒋琬之苗裔,村族总祠堂号桂联堂。族人秉承“忠廉孝节、以和为贵、励志勉学、慎终追远”的家风,素重耕读,置定学田,励志勉学,崇文识礼,文化底蕴厚重。明朝中期村里相继出了“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在当地曾显赫一时。时降及今,桂联堂第,依然俊才迭现。恢复高考之后,合族考取清华、北大3人,历年考入大学者数以百计。


大石江村风光


透过村落意境及众多的宗祠、古老的民居、桥亭、特定的习俗,从中可领略到村族古朴的清廉善孝家风文化,宛如流畅的清溪美妙动听。



一、村落意境


江村的选址严格遵循传统的风水规则。村后有青龙高万丈的“九龙脊”,村前有白虎不抬头的虎形山。“玄武”城门口,“朱雀”月形坡。村居平壤,涔位怀抱,远景广阔,山环水绕,东迎紫气。境内水流趋势是水自天际,炎井河、歌渡源等河流源远流长,流至峡口众源归一,山停水聚,开口如关,藏风聚气,因此大西江村居所在乃是“天开地闭”之风水宝地。另观“来龙”脉象:九龙脊腾天入地,自西向东贯穿于天子山、鲤鱼岭、松山屋、磨头桥、渡船头之间,绵延数十里。龙脉曲伏有致,轮晕分明,山气腾腾,婉转奔驰,若水之波,流行和顺,绵长磅礴,发富绵远,气象富贵。正村龙头明珠照,脚村(松山屋、磨头桥)龙尾首相顾。尤有龙脉结气处(即村后甘岩头上)的鲤鱼岭下涌泉不断,积水成潭(即马槽子坝塘),水灵鱼跃,巧成“鲤鱼跳龙门”龙形贵象。“山管人丁水管财”,上风上水的位及脉象意谓着村族后人沾此灵气厚积待发,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人财两旺,代有显达英豪。风水民谣也称“好个大石江,门前坦平洋;头顶金字岭,脚踩莲花井;龙椅堂上坐,文案批奏章;洋塘笔架砚,符山作印箱。”这种有赖于自然的神奇造化和异候的暗合,预示着蒋氏一族会出贵人。同时也表达出了先贤们的观念和意象,成了族人所渴望的一种精神象征和寄求。


村里的舞歌队表演



二、民居古朴


江村自然环境野碧风清,宛如村旁“石亭子”诗云:“乡村为何有城门,水绕山未许奔;两岸柳荫堪系马,一湾河水溅苔痕;农夫闲坐避炎热,过客行吟计暮昏;莫道小亭无好处,熙来攘往戴洪恩。”村外的古驿道青石铺就(人称“石板大路”),村中街巷曲折宁静,古朴的民居院落主要集中在桥头边聚居点、总祠、黑漆门楼、六合宗祠等周围。各院落建筑错落有致,门楼、粉墙、黛瓦、昂首长嘶的马头墙,组合形象丰富,别具韵味。


如“明经进士”锦堂公后裔在桥头边构建的“四家火炉”古民居群落,宅院过庭相通,户不湿鞋。远观是青瓦覆顶,鳞次栉比;近看是高墙深巷,钉石镶道。墙壁上塑有寓读书人为官清廉之意的“清莲鳌头”等图案。主巷道设计形如阶梯,前后相通。巷内陆势由低而高,昔日设“紫气东来”(俗称“田边大门”)、呈祥中门、“瑞霭南天”(俗称“老大门”)三道大门。族人入巷出“瑞霭南天”,清风拂拭,瑞霭降临,寓意好日子、好兆头来临。三门日开夜闭,还可起到防匪防盗的作用。


古墙上的字

大夫第匾



三、忠廉孝节


村族立有一座家庙和六座宗祠。家庙称“归崇庙”,总祠称“八房宗祠”,支祠分别称“上四房宗祠”、“下四房宗祠”、“文宪宗祠”、“文冕宗祠”、“六合宗祠”。宗祠立有于国尽忠、于父母尽孝、为官清廉,行有节操的祠规,对族众以敦教化。


楹联


村族先贤在“八房总祠”和支祠内分别书有“竹径先型在,梅潭旧泽长”和为官之道、治家之礼的朱子之训“忠孝廉节”、“诗礼”、“ 簪缨”、“笃学”、“出第”等楹联、题壁、字匾。“竹径先型在”源自《廉士传》记载的蒋氏远祖诩公清高隐居,三拒王莽的典故。蒋诩,质直好义,以廉洁著名。西汉哀帝时,诩公为兖州剌史,值王莽篡位,诩公托病归杜陵,王莽以安车驷马三聘不起,不肯委身事贼,遂告病还乡。在舍前竹下辟三径,归隐田园。后人遂以“三径”名堂号。“三径就荒,松柏犹存”陶渊明曾这样赞叹诩公不趋炎附势的清高廉洁品德如松柏长存。“梅潭旧泽长”是追溯发源宗支,忠廉为国的蜀相蒋琬其二子斌、显同死蜀难后,琬公夫人毛氏携季子贯在全州梅潭开基立业的德泽。先贤奉行朱子之训的“忠廉”为官之道与“孝节”治家之礼的高贵品德,对后人耳濡目染影响深远。


楹联


族中不少仁人志士承先志、绳祖武的事迹仍广为流传。潜江公分支立业,始建家庙,另立族辈,精深宏富。先祖高瞻远瞩,三易居地,定居牛眠,筑千秋黄石,开田劈地,诒谋子孙,福泽万世。信福公颖悟过人,奋志诗书,“躬接拘,好乐施”,德厚清廉,育人教子,明朝中叶,四子出第,累朝荣荫,后人科甲传芳。仲公为厚葬先父,以尽子孝,辞宛平知县,丁尤归田。才猷公后人厚葬双亲,停枢在家数月之久,设奠守灵以待,孝誉县邑。知县锡周公“领旨头”忠君领旨,追随永历帝反清复明,守节拒降,遭清军“五马分尸”,忠廉报国,壮怀惨烈。延诚公勤俭兼至,积德行善,慷慨乐施,富甲一方。旧有诗赞诚公:“夙闻品范甚端庄,白手起家迥异常……记得当年勤俭语,於今犹自佩难忘。”其妻王氏老孺人蜀人华阳才女通文墨相夫治内,懿范于家,励子勉学,教子成名,为人正直,常训诸子“为吏要公私分明,勿以官物见饷。”尊誉“陶母风范”。知县王廷凤所:蒋府王老孺人“心慈悲而汛爱,性慷慨而乐施,桑梓孤贫昏暮叩门勿厌……。数十稔分金赠麦,待举火者百余家,悯寒士而指,共赞香闺子敬,向债家而焚券,群称秀阁冯孟德耀之徽音。”旧有诗赞王氏:“孺人德大福何崇,少小时安命不同;励学无荒陶母训,抚儿有教窦家风;趋树玉庭超群彦,绕砌金兰冠世雄;异日徽音标彤管,颁来凤浩耀丹枫。”明经进士成纲公富而义举,奉令办团,倾尽家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赞誉远扬。祚嶷公夫人杨氏命犯“铁帚”,不屈服于命运,她嫁于蒋府白手起家,相夫治内,克勤克俭,慎奉穷则思变,鼓励子孙勉学,经艰辛创业,家族事业迅速崛起,其孙曾现“六家火炉的顶子”之盛。以廉立身的成瑚公其父辈立“钦差堂”书馆,成瑚公又立“文书房”、“武书房”书馆,言传身教,贤名乡里。他为全州上万乡在清朝中后期培养了不少人才,自道光年间起,其兄弟、子侄三辈中曾考中举人、廪生、贡生、庠生的达20余人之多,他们中或为官或从教或立军功,彰显其因科举而中兴的门楼“乐安及第”尚有残存,其后人仍保存着当时的“文魁”和“芝圃长春”匾额。成瑚公清政廉明,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事迹,也在乡间广泛流传。《全州县志》记载:“蒋成瑚,万乡大石江村人,事父孝母,教子有方,行侠仗义,常修桥筑路,施衣絮棺木,醵资为会,以计久远。乡人有洪国松者,被盗仇杀全家,火焚其居,众虽知冤而不为公讼捕,成瑚振擘任侦察事,尽获诸盗,为之昭雪,乡人义之”。举人成公大挑一等,任丰顺、龙川知县,刚直廉洁,所至有声,因拒贿而赞誉为“竹节知县”。大诚公主持宗族事务,一生公道,尊宗孝亲,伸张正义,大义灭亲,声高望重。普安公办学,涓滴归公,乡人视其清廉为“万全之宝”,当地读书人誉其为“祖师”。深林公为维护黄石坝水源合法权益,面对持枪至亲,据理力争,匡夫正义,奋不顾身。卿安、普安、成局、深林众族贤于“天皇寿诞”,智避倭寇淫威,全族免遭祸殃。咸锐公溯源梳脉,呕心沥血。林生、咸烈引领诸贤历二春编纂家谱,合族夙愿家乘传。宗人书法遒劲神逸,古往今来亦蜚声乡里。蒋氏一族家风弘道,明德维馨,群贤济济,不胜枚举。


给神祭酒




四、以和为贵


村里的清廉文化与儒家的和谐文化相互交融,积淀厚重。家训为:“得道证道,修功修德;诚实守信,约柬自身。博学多闻,与时偕行;秉公行事,献身社会。彰显周礼,弘扬和谐;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握发吐哺,运隆祚永;成康盛世,自强不息。流长源远,世代相传;敦宗睦族,兴旺强盛。”蕴涵了诚信、约柬、奉公及儒学所倡导的孔子证道、克己、周礼、中庸等哲理。

村中的一些古迹显示了清廉文化和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族立有一座家庙和六座宗祠,家庙列位、宗祠构造也体现了“廉让”与以“和为贵”的理念。


师公接神


  总祠“八房宗祠”构造别致,先贤将“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寓于其中。总祠的明堂(天井)以鹅卵石镶嵌,拼成形如音符的八股图案,寓意八房同心,以和为贵。正厅大柱“八股合成”,表示八房后裔要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大柱内圆外方,表示家族内和外顺;每个方柱外加三个铁箍束之,表示要时常“以礼节之”。村族先贤希望通过“礼”的约柬,规矩方圆,将儒家的和谐文化理念在族人的心中潜移默化。总祠的马头墙上还绘有象征村族发脉分枝的图案。图案以先祖潜江公为主脉、其子派分两枝、“上下四房”枝繁叶茂为意念,用简捷而流畅的线条勾勒成一幅“八音克谐”图案。寓意族中的“八房”后裔要团结同心。


舞龙祈丰收


村中的“居依廉让”、“诗书执礼”、“培兰”、“八字门楼”、“角分门楼”、“恒规勤俭”、“天锡之光”、“忠厚传家”、“乐安吉地”等古民居,村旁奉劝村族“众善同缘”、“僧道设坛祭神”道佛融合的关帝殿,村外的“和气坝”及象征孔圣人为儒学鼻祖,为村族顺通“心气”的“拱桥头”鼻孔桥等古建筑,也处处反映出村里清廉、友善、谦让、厚道、和睦、勤俭、祈祥的淳朴民风。




五、励志勉学


  旧时,族中的家庙、宗祠、门楼悬挂有很多的匾额和木刻楹联,阐述历史典故,反映村中历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脉络,并赋志其中。


迎神队伍


总祠内曾悬挂着“大夫第”、“博士”、“经魁”、“明经进士”等匾额。宗祠内书有“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起凤毛”,“玉堂曾开骏业,石江祠起鸿图”,“祖武是绳”等对联、字匾。昔日族中世多显达、代有英豪,这都得宜于黄石坝之福泽。先贤于明初筑黄石坝,使村族所处的平壤肥沃之地得以开化,让当时大片的原始荒野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饶乐土。自此,村族的农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族人安居乐业,逐渐出现富户,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明朝中期村族崇尚科举,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迅速崛起村里的克泓公被朝廷诰封中议大夫;克渊公被朝廷诰封为奉直大夫;克淳公为平乐府教授;文冕公被朝廷诰封为奉政大夫;文暹公历任临高知县、四川绵州知州、山东泰安知府;文旭公为思恩府宾州知县;仲公为湖广南陵知县;仲公为直隶顺天府宛平知县,敕封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锡周公为江西玉山知县。“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的功名,当时同出自一个小村,族人认为这是先贤宗德敦厚、积德传经的结果,以此鼓励后人能够承先志、绳祖武,励志自强。


迎庙王入宗祠


  为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而在村旁清溪上所建的“登科桥”更是传为佳话美谈。登科桥很有特色。桥宽仅有三步,却有两拱,因此登科桥又名三步两拱桥。相传,一学子,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与嫂相依为命,苦读诗书。一年,学子骑马赴京城赶考路过,因马踏断清溪上的木板小桥。学子意识到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顺。于是打马回家,其嫂甚异问之,学子向嫂说起马踏桥断之事。嫂听后鼓励说:“马踏桥断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褴衫换紫袍。这次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学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脱去了褴衫换上了紫袍。于是,学子衣锦还乡时,在此清溪上建起了这座由两扇合成的石拱桥,取名为“登科桥”。其嫂曾在“登科桥”旁对其警言:“当初你进京赶考踏断的腐朽之桥,今天你修建了这座新桥,预示着你要从这里走出人生新的一步,希望你做一个清官。”


宗祠神龛


  明、清时期,当地的学子进城赶考必过此桥,以示登科仕途如意。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则在此桥前下马,步行而过,警示自己要为官清廉,思源根本,不忘衣食父母。



六、慎终追远


村里的善孝、祭祀文化沉积较厚重。村族曾自发跸至期思蒋国故地伯龄公陵园祭祀始祖。族中先贤蒋成瑚为倡导修建宗祠祭祀先祖,写有脍炙人口的《祖庙说》,并立有族规。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蒋大力会长在参观大江村宗祠文化时,认为其宗祠文化及《祖庙说》是蒋氏文化的优秀遗产,现已录入《蒋氏文化网》。村族为祭祀先祖,除宗祠春秋两祭外,还传承着“封岁”、“七七灯祭”、大年初二“拜新年”等慎终追远,以孝为先的特定风俗。

此外,至今村族还在鲜活地传承着四月初八“乌饭敬牛”、六月初六“以犬尝稻”等感恩回报,反映农耕文明的古朴风俗。当地的“傩鬼头”、草龙舞等传统项目也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里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暨忠孝廉节、以和为贵、励志勉学、慎终追远”家风,已引起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的重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蒋大力会长曾带领广西蒋氏宗亲联谊会成员参观了大江村的宗祠文化。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华蒋氏》、武汉斯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萧力华总经理(/总制片/编导)一行曾来村里进行了文稿采集,为《中华蒋氏》摄制组前来拍摄村里的清廉善孝文化传承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以古鉴今。大江村蒋氏一族遵循祖训,弘道济世,盛行教化之风,为官或治家均秉承先祖“忠廉孝节、以和为贵、励志勉学、慎终追远”的家风理念,馨香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桂林全州县大石江村的舜帝道德文化烙印——耕读家风文化
畈田蒋蒋氏宗祠
各地蒋氏宗祠合集(七)
襄陵东柴村刘峩进士登科录
诗书传家 带动学风 黄氏好家风——黄皞
曾仕贵:“片石流辉”传家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