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福蒋姓的神秘面纱与传奇色彩

文字来源:蒋祖源宗亲供稿

图文整理:小编


“安福蒋家”,这是一个曾名噪湘鄂,甚至在全国亦小有名气的名门望族。

这个家族开始发迹于明代中叶,极盛于清代中叶,至清末民初即开始走向衰落。从开始发迹到作为整个家族的最终全面败落,前后历时近五百年。而其发迹后作为富户巨室,亦兴盛了二百余年。其鼎盛时期,财富雄峙,官宦辈出,广厦千栋,良田万顷,号称全国三个半财主之一,在临澧乃至全澧州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声威,兴盛时期持续达两个世纪之久。

至今,尽管蒋家的巨额财富早已灰飞烟灭,蒋家的豪宅花园,也只剩下遗迹的大片荒漠和瓦砾,但人们仍津津乐道于有关蒋家的各种趣闻轶事,人们赞叹蒋家的辉煌,人们扼腕蒋家的败落,人们迷惑于蒋家财富的起源,人们猜测蒋家的身世来历,渐渐地以致使这庞大的家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扑朔迷离,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热衷于蒋家的话题,人们想探寻安福蒋家的真相,人们欲解开有关安福蒋家的众多谜团。

那么,让我们一道翻阅安福蒋家的历史,在浩瀚的史料故旧中窥探安福蒋家的蛛丝马迹,还原安福蒋家的历史真相。


一、家族 源 流

我们平常所说:“安福蒋家”,并非指一个单独的家庭,而是指居于临澧县境内好几处地方的蒋氏家族,是一个集合群体.经广泛查阅县档案馆收藏的众多族谱档案及流散于民间的多种族谱、家谱,临澧县的蒋氏家族同其他大多数氏族一样亦非土著居民,而是外来移民。

“安福蒋家”来源主要有四:

蒋官一氏族。蒋官一,字南泉,有兄弟六人,他为长子,原籍湖北黄安人,生活于元末明初。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在湘西置羊山卫(1398年改为永定卫),简沔阳、黄州、襄阳、安陆四府军士戌守,蒋官一就是黄州军士中的一员。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永定卫戌卒奉命以三分兵力守城,七分人员屯田,蒋官一遂落业于今临澧县佘市桥镇马鞍村屯垦.其死后亦葬于斯地,坟墓留存至今。明朝初年,对军人采取强制移民政策,蒋官一的后裔都没有再回湖北,而定居临澧,世世代代繁衍至今。蒋官一遂成安福蒋家一脉始祖.这一支至民国末年,已历二十五代。其族众散布在东起澧县道河,西至临澧佘市的广袤地带,以蒋家坪祠堂为总祠,这一氏族枝繁叶茂,人文兴盛。著名者如大财阀蒋光业,大文学家丁玲(蒋冰之),均出此脉。而整个蒋氏家族的显赫与荣耀,实际上主要由这一支支撑。这一氏族在1949年以前曾五修族谱。首修1819年,二修1860年,三修1899年,四修1924年,五修1948年。其四修,五修两谱在县档案馆保存完好。近年来,族中又有人续修支谱,如1999年修《蒋氏五美支系后裔录》,2001年修《蒋氏三杰堂首修支谱》。

蒋思敬氏族(蒋大渊祖上)。系湖北松滋县蒋家冲人。明宣德年间(1426—1435),其五世祖蒋原政迁至澧州楚江一里(今澧县王家厂一带)。明正德年间(1506—1521),蒋大渊始迁至佘市桥定居,其后裔分布形成两个区域:一为佘市桥,并向西延伸至石门南乡;一为御史桥(今九里乡万岗村境内),并向东向北延伸至澧县(后文尚有述及)。这一支亦以佘市桥祠堂为总祠,以蒋大渊为始祖。后裔中最著名者诸如清代蒋世麟,蒋世恩等,蒋大渊后裔曾分别于1845年,1918年、1948年三次修谱。其中1845年谱是著名诗人蒋世恩毕四年之功而修成,卷首刊录了他的大量诗文,弥足珍贵。

蒋崇德氏族。原籍江西,明天启年间(1621—1627)宦游至澧州,落业于澧县蒋家庙(今澧县车溪乡群力村),其后裔大部居澧县,部分迁入临澧,著名的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即为此氏族中人。

蒋修性氏族。原籍江西吉安府大栗树自明朝迁居澧西(澧县)四方桥遂家焉。生卒失,葬蒋家坡茔地。

蒋舜祖氏族。蒋舜祖,原籍山东人,明未清初迁至临澧许家桥,即今合口镇陈湖村,楠桥村一带,这一支一直业绩平平,后裔尚未发现显达者。

九澧联宗。包括上述四支居于临澧的蒋家氏族,澧州全境内的蒋姓共有十多个族系。原来各氏族独自发展,辈行用语互不一致。约于清代中后期,蒋官一氏族中人开始利用其名望,影响及实力,领衔运作,谋求全澧州境内所有蒋氏的联宗活动.1947年,蒋翊武入祠安福蒋家后,至1948年,终于谋求成功(并修总祠),实现了全澧州的全族联宗,修成联宗谱共22卷。由于蒋官一氏族名声最旺,这次修谱,各氏族一致共尊官一公为迁澧蒋氏始祖,其他氏族原有辈行用语一律废除,后代子孙取名全部遵循蒋官一氏族的“明征定保,宗祖谟训,开国孝友……”的世次排语。至今,蒋氏诸人,大多只知其始祖为蒋官一,而不闻其他祖宗,皆此之故也。

诸蒋归一,安福蒋家此举,史称“九澧联宗”。

二、富 甲 湘 鄂

对于蒋家,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财富之巨,田产之广,屋宇之阔。其实,诸蒋氏中财富最巨、最值得称道并多少有些神秘的,当数蒋官一氏族一支。蒋官一去世时,其遗留田产仅在祖藉湖北黄安三石六斗六升(约合今三十多亩)。那时,地广人稀,田土产量也极低,一个农家仅三十多亩地,完全不足为奇,实为小户人家。

据《蒋氏五修族谱》卷二《黄安县合据》载,到蒋家第七世孙蒋富,便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在湖北麻城购置了大批田产,这是蒋家开始发迹的可靠明文记载。此后历代续有购置,田产即有增无减,具体数目尚未发现确切记载,至少当在千石以上(约合今万亩以上).不然,田产与居地远隔千里迢迢,若规模太小,押运租谷,人车往返,盘费恐有不抵。

到明末清初,蒋官一第十一世孙蒋之显去世止,蒋家田产仍主要在湖北黄安,麻城一带,但数额已如滚雪球一样剧增,其时田产估计至少在五千石左右。蒋之显(1616-1690),字玉卿,是湖北地产的主要经营者。

蒋之显亡故后,其亲生子蒋其奇则子承父业。自其奇承业至蒋光业去世,即从1691至1829年的一百余年,是蒋家不断走向兴盛的阶段。其奇生有六子,属永字辈。民间传说其长子永欽(1677-1746)一辈人还只是炸油饼的小摊贩,克勤克检,积累财富。到永钦的孙子蒋大玺(1731-1802)时,蒋家就开设了当铺,商号等第三产业。再至大玺长子蒋光业,终成巨富。

蒋光业(1761-1829),字庭辉,号修田,庠生(秀才),花钱捐了个附贡,因子孙发达,其死后被赐封从一品头衔“荣禄大夫”。蒋光业拥有庄园,当铺等巨大产业,他修豪宅,起戏台,建宗祠,设学田,为安福县捐资修道路,修桥,修书院,修考棚,修文昌阁、奎星楼等,捐助义渡、育婴堂等,其善举不胜枚举,遍布全县各地。估计此时蒋家田产已至数十万亩。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廷始置安福县后,社会上即有“安福蒋家“之称谓,此称谓当始于蒋光业这一代。

蒋光业去世后,蒋家便轮到“明”字辈管理。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间是蒋家的极盛时期。这六十多年,即为蒋家“明”字辈,“征”字辈和部分“定”字辈经营时期。在这一时期,蒋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主官僚化,蒋家土财主的头上都罩上了”乌纱顶子”.这是一道耀眼的光环,绝不可等闲视之。这一时期,族中有官品头衔者多达两百余人。此时,蒋家在安福、石门、桃源、常德、澧县、安乡数县拥有地产60余万亩,在本县及外地开设有大批当铺、钱庄、商号。此时蒋家的财富,主要集中于两支,一是五美堂,一是黑胡子冲。

所谓五美堂,是指蒋光业的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光业四子分别为:明允、明晋、明勖、明熙。光业之弟光毅三十岁而殇,其子明试由光业视同已出,抚养成人,这五个“明”字辈兄弟并称”五美”.实际上,以后这一支的后裔就都统称为“五美堂”。蒋光业约于清嘉庆末年或道光初年,在今县人大机关及原法院部分区域修建了一座宅院.古言道:子是父的威.光业自恃有五子,遂将其宅院取名“五美堂”,作为“五美”家族活动的公共场所。蒋光业即常居于此.“五美”除明允早年外出为官外,其余“四美”则每家一处建有一处大宅院。而五美堂中首富当推蒋明试。

蒋明试(1794-1860),字肇元,号丹山。族谱上说他有田园万顷,在鳌山设立了“汇丰典“当铺,并发展成为湘西总当铺,几乎垄断了整个湘西北地区的典当业;在县城设立“汇丰典”钱庄,发行纸币,经营汇兑、贷款业务;自常德至北京会馆,沿途设有48家典当铺和72家钱庄.时人曾说蒋家,到县城不走别人的路,上京城不住别人的店.此语并非夸张。

黑胡子冲这一支的蒋其魁,也就是后来被人们认为是李自成幼子的那个由蒋之显”从山中捡来”的侄子。其后人,陆续将湖北的田产变通转回本县。到蒋光清(1764-1849)时,其财富虽不及明试一支,但亦是“家道兴隆”。蒋光清居于现佘市桥镇高丰村境内一个山冲.此地原并不叫“黑胡子冲”,因当时蒋光清家大业大,令世人仰慕不已。而蒋光清长有一嘴浓密的黑胡须,族中人冠以其绰号“黑胡子”.因故,其所居之地遂被人称为“黑胡子冲”。而这一支财富发展的鼎盛期是蒋光清之子蒋明章。

蒋明章(1802-1867),字宪文,号桂亭。一说他当时拥有田产3000余石(折合今3万余亩),这还不包括山林果园.更有资料披露,其田产当在万石以上(折合今约十万亩以上)。其在澧州通衢遍设店铺.黑胡子冲宅园占地百余亩,房屋300余间,至今遗迹尚存.由其遗址轮廓可推测当日的恢宏气势。为给本县学子赴外地参加科考资助盘缠,他一次为县书院捐了二百亩“宾兴田”,时任县令尹袭澍亲为之记,载入《安福县志》。明章的五个儿子均为朝廷二品大员,孙子辈中也不乏位居高官者。丁玲祖父蒋定礼,官至贵州普安厅同知。可见,这一支系也一时荣华富贵至极。

临澧《蒋氏宗谱》共十八卷,始祖为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伯龄为蒋氏第一世。蒋官一为第71世,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在湘西置羊山卫(1398年改为永定卫),简沔阳、黄州、襄阳、安陆四府军士戌守,蒋官一就是黄州军士中的一员。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永定卫戌卒奉命以三分兵力守城,七分人员屯田,蒋官一遂落业于今临澧县佘市桥镇马鞍村屯垦.其死后亦葬于斯地,坟墓留存至今。蒋官一后代因战乱、水患等原因后来搬迁石门、大庸(现张家界)、龙山、桑植(本人就是这一支后裔)、慈利和湖北鹤峰县等地。

几百年来,至今见诸文字的对安福蒋家德性评价的唯一微词就是,民国初年倡修城河桥,即县城浮桥,曾广为募捐。但蒋家却以修此桥后,会破坏了蒋家的风水为由而拒不捐款。此事虽未考证,但抑或为真。即使果有此事,也不足为怪。就是放在今天,很多人也许会这样,故无可指摘。更何况,民国时期的蒋家已是“百业凋零”,资财散尽,仅是一具岌岌可危的空架子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对于已到这步田地的蒋家,人们本该宽容,无须苛求了。



三、书 香 门 第

蒋家大规模置田买地,却并非目不识丁的土财主,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长期来,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蒋家十分注重教育。在族中利用宗祠公产,开办族学,使蒋氏子孙自幼便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的熏陶.而且,还广兴义举,捐建县城道水书院和宋玉城九辨书院。蒋家直接从事教育的人也很多。其有众多为师者,或设教于私塾,或受聘于县学、族学。蒋家的小姐、太太、少奶奶们也常到族学义务授课。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蒋作霖(1860-1931),即为临澧蒋族中人。他清末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弘文学院师范科,归国后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民国前夕,先后在常德西路师范、上海中国公学、复旦大学、长沙高等工业学校任教,后任澧州中学堂主事。辛亥革命前后,又募捐筹办常德无线电通迅,任常德电信监督。1912年回临澧,主持全县学务。先在佘市殷家溪办起了裴家巷学堂,1915年,将安福学堂改为临澧高等小学堂,又改道水书院为县立中学,兼两校首任校长。1917年,联合蒋氏家族中头面人士,在蒋家坪祠堂创办族校。1928年,蒋氏族校迁至县城,更名为大育学校。蒋家在当代仍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最大者当首推蒋宗烨(1927-1995),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俄语教育家,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其一生主编、与人合编的教材和论著达八十余部。

蒋家在朝为官宦者,虽有许多为“捐”来的,但通过科考正途而入仕者,亦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从1730年安福置县到1905年废除科举,临澧蒋家金榜提名者即达32人。其中进士一名:蒋正谊(1723-1804),1799年登第,曾入翰林院任史官,文武举人8名:蒋大镇、蒋光极、蒋锡瑞、蒋征嵩、蒋征泽、蒋征桂、蒋俊、蒋尊典.其中著名者蒋征泽(1839-1888),于1857年中举时仅虚龄19岁,曾轰动全县.另外,还有贡生23名。

清末以来西风东渐,新学渐开,出国求学者一时蔚然成风。蒋家亦不甘落后,先后有三人留学日本:蒋作霖,蒋保黔,蒋屏伍。

安福蒋家艺术氛围也很浓。他们十分注重培植地方文学艺术。曾经风靡一百多年的临澧荆河戏,则渊源于蒋家。荆河戏原是流行于湖北荆州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在清咸丰末年,蒋家从湖北公安娶来一房媳妇,媳妇娘家也是当地富豪,为其女陪嫁了一个荆河戏班。蒋家后来以这个戏班为基础,创办“同福班”。后来于1914年荆河戏又创办“新同福班”,为相区别,故史称当时蒋家的同福班为“老同福班”。戏班不仅在五美堂、宗室祠堂,戏台演出,还巡演于澧县、安乡、华容、湖北的松滋、公安、石首各地,影响很大,一直活动到民国初年。老同福班培养出了唐福品、王福云、陈福文、鲁福金等一大批名角,为后来临澧荆河戏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须生王福云,善用丹田之气,唱腔清利婉转,一时名播常桃九澧。1872年,陈二乡三板桥财主杨秋中将其聘至家中,科班授艺,创办了“同庆班”。1877年,县城蒋家又斥资创办“安庆班”。

浓厚的文化氛围,经久历年沉积的文化底蕴,使蒋家亦不乏“文人墨客”。

蒋门中人,能吟诗作赋者,能著书立说者,与其财富一样,亦可车载斗量。其中最出类拔萃可称为“家”者主要有蒋世麟、蒋世恩、蒋仲、蒋健、蒋定澜、蒋冰之(丁玲)。

蒋世麟(1760-1841),字公振,号翠梧,别号芝山,佘市桥人。清嘉庆戊寅(1818)恩贡,喜吟咏,家道中落,唯富诗书。其诗作富于律韵,多被梨园谱入西昆。他是临澧县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歌词作家。他七十岁游京城,其时蒋明允履职于热河行署,遂迎迓至滦阳任所,与众士大夫相唱和。封疆大吏澎澍等对其以老乡、名士目之。其著述有《溇水集》、《朗江集》、《兰江集》、《翠梧集遗》。

蒋世恩(1793-1852),字希贤,号乐荣,别号西陵,亦字梦因,又号南国骚仆,佘市桥人。其与世麟为已出五服的堂兄弟。其少年能诗,所作不胫而走,传遍十里八乡。及至成年,因围场受挫,遂日夕寄情于山水之间。著有《红香草园诗稿》.《安福县志,艺文》曾录其诗五首;《蒋氏联宗谱》录其诗三首。著文二十九篇。其作品善用排比,气势恢弘,有贾子遗风.其文学更以诗见长,代表作有长诗《戊已哀》,计1620字,记述了发生在临澧县的一个真实悲剧故事:有妇王氏,丈夫病危,占卜说其为妻所克,王氏遂投水自尽以救夫。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作为“殉道者”的悲惨命运。

蒋仲(1842-1912),族谱中排名定之,字仲安,号晓岩。晚号觉悔,附贡生。曾在四川沪州、溆永、内江一带辗转为宦。《安福县志、艺文》曾录其诗十首。创作《宋玉墓怀古》多首,其第一首被录刻入《常德诗墙》。

蒋健(1844-1872),排名定诰,字希孟,号刚峰。他是个早熟的作家,少年能诗文,可惜只活了29岁。《安福县志》亦录其诗六首。

蒋定澜(1853-1909),又名骊,字庆源,号晴湖,贡生。其作品经民国时期临澧籍教育家蒋作霖整理,结集为《怡园诗草》。

丁玲(1904-1985),原名蒋伟,字冰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的母亲也是蒋家一位具有极高文化素养的杰出女性。余曼贞(1878-1953),字慕唐,原藉常德人,嫁到蒋家后改名蒋胜眉。1908年,丈夫蒋保黔因病去世,她携女丁玲从临澧回常德娘家,旋入常德女子速成师范学习,冰之也入学校幼稚班。一个三十岁的寡妇携女同校读书,以致众多封建遗老因之而侧目。1914年起,余曼贞先后在桃源、常德、临澧等地执教。1921年,她创办常德公立女子习艺所,吸收贫困女孩入校半工半读。1922年,发起组织常德女界联合会,并任会长,宣传男女平等,妇女放足。余曼贞还能写得一手娟秀的好文章。



四、历史传奇二(李过赠簿)

在临澧民间曾广泛流传,蒋家的暴富乃源自于“李自成”托孤,李过赠簿。所谓李自成托孤,即相传李自成在走投无路之时,将幼子李思托付蒋家,改姓蒋。所谓“李过赠簿”,传李过感念蒋家的救命之恩,特别是因闯王托孤,便将“安福埋金”的藏宝图簿子交付蒋家,于是蒋家得到了这笔巨额财宝。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将故宫及京城金银珠宝古玩尽数收缴。《明史》载:“自成至,悉熔所考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后由西安败走南逃,这些金银珠宝悉数随军转运,以为粮饷之资。

澧州易帜降清,李自成失去大本营,只得辗转于临澧各地。从临澧新安、官亭一带经九里、合口、古老山至顺水寺(圣寿寺)而南下,来到裴家河地界(即今县城境内),在此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闯王李自成检讨了自起事以来的功过得失,从米脂起兵,长安立国,反出潼关,攻陷北京,可惜龙椅还未坐热,就被迫撤出京都,一路落魄狼狈,几险丧命,思前想后,不觉潸然泪下。他痛心疾首地说:想当初,吾辈揭竿而起,穷得叮当响,大伙儿无私心,不敛财。可一旦进了城,就都贪恋荣华富贵,追求金钱美女,朝夕寻欢作乐,方致今日下场!事到如今,性命尚且难保,我们还携带这大量的黄白之物,既消磨斗志,又拖累行程。为今之计,当把这些沉重之物统统埋藏,丢掉包袱,轻装上路,以图来日方长,东山再起。我大顺若有再生之日,再来起获、用度这些不迟!众皆响应。李自成所载数万饼金银及无数珠宝古玩。都用车马载着随军转战各地。虽转辗流亡数千里,一路花费、散失已去大半,但至此时所存,也还不是个小数目。这次会议决定,众人均将其随身所带之金银珠宝古玩,只留少数日常用度,余皆交出充公,并加上公有金饼银锭的大部分,在此选一合适的隐蔽地址,精心设计,妥善埋藏。并特委派李过全权办理,挑选一百精壮忠耿军士,具体实施埋金工程,埋金地点秘密定位于今望城乡境内同欢堰一带。

今之同欢堰,当时不仅不叫同欢堰,甚至没有地名,而是一大片无人居住、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树荫密蔽阴森,毒虫猛兽出没,当时这里也没有道路。现今的一条二O七国道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才修。这里地形地貌复杂奇特,山虽不高,但层峦叠嶂,山冲山谷密布,横七竖八交错。据史书记载,这一区域有四十八条汊,每逢下雨,各汊汇聚各山之水,流入一条自西向东的大汊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道溪流。

李过奉命率军在此埋金,对外谎称是在这里筑坝修堰。附近人们当时自然不知就里,反正这里无人无田,管你修堰不修堰,而且地处偏僻荒凉,兵荒马乱的岁月,谁也没有闲心多管闲事,故无人来此观望,也无人打听其究竟,这才使埋金工程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秘密开展。为防止被人盗挖,埋金工程设计得极为精密、隐蔽,机关相当复杂。几个月后,工程竣工,只见一座堤坝赫然而立,并在坝下安装一道铜碈,名为泄水,实为永久之埋金地标。几场暴雨过后,这里成了蓄满水的堰塘,工程曾挖、填过的痕迹已经全然不见了。若干年后,人们虽不知此埋金真相,但已得知乃李自成部下所为,都以为是李自成所到之处,为老百姓做好事,为当地修筑了一座塘坝,并把这里取名为“铜碈堰”。朝代更替,时过境迁,此处的铜碈不知何时已被何人盗掘。

价值连城的宝藏埋于此,当然不可等闲视之。李过在此埋金后,不仅立有铜碈为标志,还精心编制了一套“藏宝图”,以便日后东山再起后顺利起获。据民间秘传,李过为绘制此图可谓用心良苦,绞尽脑汁。全套图除有所有宝藏清单外,还精心绘制了三幅图。从第一幅图所暗藏的密语暗道中悟出“门”;根据此“门”从第二幅图中找到“锁”;再根据“门”和“锁”到第三幅图中搜寻到“钥匙”。再反过来,由第三幅图中的“钥匙”开第二幅图中的锁,凭“钥匙”和“锁”进入第一幅图中的“门”。将门、锁、钥匙所相对应、连接的“机关”点依各图所暗示位置相拼接;根据所拼之图列示的地形方位,以铜碈出口处为原点向内窥视,出口与内口所形成的延伸直线和三幅拼图所列方位的每一处交叉点即为藏宝之窖所在位置。如此复杂的程序,一般人听之则如堕云里雾中,何况还要从晦涩难测的草图中悟出什么“机关”。况且,经几次工程扩改,这里地形、地貌已与昔日大相径庭。特别是铜碈已失,即使找回铜碈,也不知当初所安装的方位。所以,要在这“四十八汊”的范围寻找埋金地点,并顺利起获所埋之宝藏,谈何容易!

李过办理妥贴埋金事宜,已是身心交悴,患上了严重的疟疾,他强打精神,拖着病体,四处打探追寻李自成的去向。不一日,李过实在支撑不住,晕倒路旁,不省人事······

这一日,居于今佘市境内蒋之显的母亲江氏正在炸油汤圆,见一中年男子晕倒路旁,急忙扶起,灌以汤水,喂以饮食,待其苏醒后延至家中。此男子便是李自成侄子李过.当晚,蒋家闯进五个清兵盘查户口,喝问李过来历。李过非本地人,怎敢答话?急难之时,蒋妈妈强装笑颜对清兵道:几位军爷难得来此,这油汤圆好吃,每人尝几个吧!说罢忙不迭为清兵们盛汤圆,倒茶水,并接着说,这是我娘家侄儿,好些年没来过了,不料患场大病,今天刚刚苏醒过来,哪知成了“门板聋”,话也不能说了,真成”痴聋捏哑”了,清兵听蒋妈妈说得圆溜溜,又见李过灰头土脸,病怏怏的,便不再追问,吃完汤圆走了.李过这才躲过了一劫,病愈后,即离开蒋家,去追寻李自成队伍。离开前,李过郑重其事拜江氏为“干娘”,江氏也诚恳地认可了这个干儿子。此时,藏宝图尚由李过贴身携带,一路追寻大部队。后来,遵嘱将藏宝簿子交付蒋家母子。

有关藏宝确切地点和藏宝图去向,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李自成是否确曾于此埋金?是否确有藏宝图?李过是否于后来将藏宝图赠与安福蒋家?蒋家是否真拥有过藏宝图?藏宝图曾否落入别人之手?所埋宝藏是否已被起获?这一连串疑问,至今恐怕都还是一个谜。丁玲当年回临澧时,也顺便打听过有关藏宝图和藏宝地点问题,但都莫衷一是。

临澧县博物馆现藏有来源于”安福蒋家”的诸多金玉珠宝古玩,其中有好几件当属宫廷皇室之物.而蒋家在其整个存续期间,与皇室并无任何瓜葛,甚至在其发家前期在官场均无任何后台.而蒋家何以有皇室之物?几百年来,人们便纷纷猜测:是否为李自成自宫中带出之物馈赠给蒋家?

五、历史传奇一(闯王托孤)

几百年来,民间广泛悄悄流传,李自成在走投无路之际,曾将幼子李思托付安福蒋家,故安福蒋家有李自成的后裔;更有甚者干脆说众多大富大贵的蒋氏中人都是李自成的后人。至于个中真伪,至今鲜有认真考证者。其实,综合社会各种传言,查阅有关档案史藉,蒋家有李自成后裔之说似又合乎情,通乎理。有关李自成在临澧的活动踪迹和相关的传奇故事,详见拙文《李自成在临澧》。有关蒋家的传承,遍查安福蒋氏宗谱,各支、各代、各辈都记载得“天衣无缝”,而唯有蒋其魁其人来历不明,颇有疑点。

据蒋氏宗谱载,自蒋官一下传十一代至蒋文旻,有长子之璋殁顺治元年(1644年);次子之显字玉卿生万历四十四年,殁康熙二十九年(1616年—1690年);其三子之珂和四子之璠(字瑞卿),均于殁顺治五年(1648年)。之璠死时年25岁,尚无子嗣。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版《直隶澧州志》卷十六《人物志》二《忠义》载:“蒋之显,原州廪生。明末,张献忠屠澧,负母逃匿,举家被杀。贼退,于深山中觅得三岁侄,抚成,教以学。”

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安福(临澧)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孝友》载:“蒋之显,字玉卿,原州廪生。值明末张献忠冠澧屠城,负母逃匿以免举家死之。贼退,觅一三岁侄於深山,抚之成人,教以学。显年六十娶妻生子其奇,与侄其魁俱游泮。”也就是说,瑞卿死后,无嗣,其兄蒋之显(字玉卿)“从山中拾来一个孩子”,过继到其弟房下,取名蒋其魁,并将他抚养成人。所谓“山中拾侄”,如果与“李自成曾将一幼子过继给蒋家”的传说相联系,那么蒋其魁就极可能是那个李自成的幼子。“拾”来的时间,应是在顺治五年(1648年),因《宗谱》载蒋之璠及其兄之珂均死于顺治五年,这与顺治二年至八年改名为“忠贞营”的大顺军一直在这一带活动的时间基本契合。这恐怕不能说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吧?更为值得推敲的是,一个家庭收养一个从山野捡来的来历不明的普通小孩,这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民间小事,不管怎么说,没必要载之《州志》和《县志》。但《直隶澧州志》与《安福县志》两本志书却不约而同地将蒋之显收养蒋其魁这样一件于历史毫不相干的小事作了记载,郑重其事的入志存史,未免颇有蹊跷。因其时民间早已盛传李自成蒋家托孤的故事,州县官方是否明知就里而为之?是否点到为止欲为后人查考留下蛛丝马迹而埋下的一个伏笔?。再说,封建社会特别是大家族,极为注重血统的纯正,某房无嗣,通常是从同意血统相近的房中过继一子。像蒋家这样的名门望家族,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轻率的将山野中捡来的不明不白的野孩子过继入嗣的。

关于李自成蒋家托孤,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民间流传,我们不妨还原这样一段影像:

就在上文《李过赠薄》中所述及的蒋之显母江氏偶遇并救济李过之后,之显家就接连灾祸不断。仅两个多月后的秋八月,之显大弟之珂无故暴亡,死因不明。之显其时尚在湖北田庄,闻讯急匆匆回家奔丧。不料未及到家,又二弟之璠(瑞卿)暴亡,死因仍不明。之显回家后,草草料理两弟丧事后,即“负母逃匿”。

一日,已是寒冬腊月,之显母子在一荒郊野岭与亦是经得胜岗惨败后侥幸逃生、惊魂未定的李自成一行不期而遇。此时李过已寻得自成踪迹并聚合一处。李过一眼认出了“蒋妈妈”,深情地叫了一声“娘”,“扑通”一声跪在蒋母膝下长跪不起。江氏扶起李过,相拥而泣,江氏将几月来家中变故告知李过.李自成一行无不为之长叹不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自成深感蒋妈妈的善良、真诚,并为其悲痛的遭遇而惋惜,而不平。此时,他突生一念:我现在是生死难卜,朝不保夕.我死不足惜,可幼子李思是我最大心病,我不能眼看幼子因我而遭厄运,我自成不能不为李氏祖先留下一条根。于是,有意将李思托付江氏母子,发誓永不相认,而且也很可能再也不会有相认的机会了。江氏见李自成辞恳情切,亦顿生恻隐之心,且四个儿子已有三个亡故早夭,仅存第二子之显。而所夭亡的三个儿子中,幼子之璠尚无子嗣。之显目下虽也膝下无子嗣,但尚年轻,且已婚配。同时想到李自成一行乃匆匆过客,其子在本地无任何根基,瓜葛,过继此类孩子,可无后患。于是江氏母子便应承下来,将李思过继为之显亡弟瑞卿之子.由之显抚养成人。李自成遂交待李思的生辰八字,将李思当场改名“蒋其魁”.其魁按礼俗拜父,拜祖。其魁拜过江氏母子后,李自成遂嘱李过,将藏宝图交付江氏母子,妥为保存,待幼子其魁成人,可传承于他。于是,蒋家便有了“从山中拾得一三岁侄”及获李自成巨额财宝之说。

“山中拾子”未及数日,之显母江氏突遭无病亡故。之显料理完后事,即携此幼侄其魁赴湖北打理田庄。

这一年,即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对于蒋之显一家来说,是遭遇“山崩地裂”几乎灭顶之灾的多事之年。先是偶遇李过,继之二弟相继英年无疾而亡,再是有李自成托孤,接着母死。蒋氏族中诸人一直都未能说明几人的死亡原因。及至此后,蒋家世世代代都对其死亡原因守口如瓶,讳莫如深。蒋氏多次修谱,诸谱中对此亦只字未提。

对于其母子三人死亡原因,后来外人曾多有猜测。一说是死于当时清军推行剃发令时的大屠杀,当时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还有一说是死于张献忠的澧州屠城。说的大背景虽尚有史可考,但都不足以坐实三人死因,两说都不能令人十分信服,且有诸多破绽。三人死亡真相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考证。但苦于所有史料均无记载,稗官野史,民间传说均无可参考佐证者,也许这桩公案将会成为千古谜案。

蒋其魁(1644—1716)成人后,继承了蒋之显在湖北的一半田产。他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在湖北经营,据称,其死后安葬于湖北黄安县蒋家冲。其后嗣世居黑胡子冲(今佘市桥镇高丰村),这里即为丁玲故居。而丁玲则是蒋其魁第九世孙,无疑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推定:如果其魁确为李自成之后,那么,丁玲是李自成后裔就是顺理成章了。

蒋其魁为蒋之显从山中捡来,蒋氏族谱已有明文记载,是否果真为从山中捡的,当另当别论.但有一点可肯定,其并非之显亲生之子,更非之璠亲生之子。。其魁出生之年,即李自成入主北京旋即又撤出北京之年;其魁入嗣蒋家之年,亦与李自成在临澧一带辗转活动纪年十分吻合。若果真有其事,蒋家当然绝对不敢直白真情,而是以最令人信服,而又让人无从查实的借口搪塞,而此孩自山中捡来,恰好无从查其来历,线索就可至此掐断。临澧民间盛传,李过贫病交加晕倒路旁,曾为一炸油饼的蒋家大娘搭救,有人曾据此揣测此大娘即为之显之母。同一年内的几个月间,一家相继有三人不明不白的离奇死亡,且又从山中拾来一个三岁的孩子为嗣,这几件事是各自孤立的偶然,还是有着某种关联?其中是否还隐藏着某种惊天秘闻?在满清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当然是不会有人胆敢吐露这些事实真相的.蒋氏诸族谱对此只字未予记载,实属有此隐情.

中央电视台近年来播放了好几部共几十集有关李自成归宿的历史文献纪录专题片。其中也有学者主张了李自成与临澧蒋家的渊源关系.甚至曾有学者说,湖南临澧蒋家原本姓“李”,因为避免遭杀身之祸才改姓“蒋”。(历史传奇众说纷纭,亦真亦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安福蒋家的传说和史籍考辨
知名女作家自称李自成后裔,拿出文物为证,学者:千真万确的事实
知名女作家丁玲自称李自成后裔,拿出文物作证,学者说是事实,你如何看?
顺势而为 谋求安福之地新发展
丁玲:自称李自成后裔,经专家调查,李自成可能偷梁换柱
百年古墓,一场暴雨,帮助一个家族找到祖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