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10个村庄,满足了你关于乡土的所有想象| 乡土情怀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古人常说“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少小离家老大归,“读三千年书,无非功名利禄;行九万里路,终归诗酒田园”。可今天我们将归向何处?

“远处,青山绿水;近处,秋收作画”的景象更让人痴恋,这才是农村独有的魅力。

“独特、自然”,在这里,有许许多多足以让我们一见倾心的美丽村庄,你瞧,它们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颜值和记忆。

郝堂村

画家画出的村庄

初见它,貌似没有魂,再见它,已然失了魂。

这是一个被画家“画”出来的新农村,也是一个保留着乡景茶情的旧农村。

郝堂让人想起村庄应该有的模样——环保和谐的生态系统,自然完整的茶乡俗韵,以及清新明丽的荷塘月色、人工湿地,哪怕是村民自用的图书馆、咖啡厅,都让城里人为之惊叹、疯狂。

《人民日报》里用了这样的词句描写郝堂:“前三十年看小岗,后三十年看郝堂。”虽是一家之言,却也一语破的:“最美”郝堂,美在“村”,美在激活乡村价值、尊严、自信,美在一种“既有疼痛,也有憧憬,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的感动。

郭亮村

世界上最危险的村庄

辉县郭亮村是一座悬崖上的村庄,人称“世界上最危险的村庄”。这个现有80多户人家的村庄,依山势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

这个悬崖上的村庄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沿着村中的石头路走下去,你会触摸到石巷,看到石磨、石碾,路边还有石桌、石凳甚至可以小憩片刻的石床。

每一层石阶、每一处石房、每一方石坝、每一条石路,甚至搭建在山石之间的石桥都质朴得让你感动。

这个始建于东汉末年的村庄,如今村子里的房屋、建筑依旧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格。石砌的房屋,幽静的小院,怎么也想不出是在海拔1700米的高处。

郭亮村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影视村”,谢晋执导的《清凉寺的钟声》、于本正的《走出地平线》曾在这里取景,还有《倒霉大叔的婚事》、《战争角落》、《举起手来》等4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外景。

油坊村

见证豫商兴衰的秦家大院

走进荥阳市高村乡油坊村,路两侧不时闪现出灰砖蓝瓦的二层和三层古建筑,这些古民居中,最早的是明代建筑,其他大多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全是“前客厅,后楼院”的中原四合院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是秦家大院(又称秦氏旧宅)和秦氏宗庙两处。

秦家大院修建于乾隆三年,目前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存留3层碉楼式建筑,傲然矗立黄河岸边数百年,是殷实财富的代表,见证了一个豫商家族的兴衰。

乔庄村

“大夫窝”和“三秀才”

古色古香的乔氏祠堂庄严肃穆,窑院结合的四合院古宅冬暖夏凉,百年树龄的皂角树森森参天,随处可见的石磨石碾默数着旧时光……乔庄,是随意取之尽可入画的写生基地。

“旧时候乔庄地少土薄,光靠种庄稼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乔庄村很多人都外出干手艺活儿。‘泥木铁三秀才’,就是这些手艺人中最为出色的。”村民乔中州老人说。“三秀才”是指泥水匠乔跃、木匠乔栓牢、铁匠乔寿俊。他们三人的手艺在同行中出类拔萃,又都来自乔庄,人称三秀才。

乔庄在偏僻的山沟内,不仅走出 “三秀才”,还涌现出了多位中医名家,乔庄在北邙被民间称为“大夫窝”。时至今日,乔庄的文化底蕴依然厚重,从乔庄走出去的大学教授、专家学者遍布全国各地。

何家冲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三面环山,峰峦迤逦,清澈的九龙河由东向西顺冲流过。

80年前,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孤军远征,艰苦转战,率先抵达陕北,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结束长征、会师陕北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独具特色的光辉一页。

红二十五军军部--何氏祠堂

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马头墙

庙上村

建在地下的四合院

“唯有树木不见村,风送炊烟缭绕飞,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

不同于传统的房屋构建,它们是隐藏于地平线下的村庄。一个深坑,四周的几间窑洞,构成了神奇的居所。而奇特的居住方式,也让整个村子形成“远看见树不见村,临近闻声不见人”的景象。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被专家誉为“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和“地下四合院”。

烟云涧

村中国青铜第一村

烟云涧,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与洛阳南部很多地方一样,这名字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烟云涧隶属伊川县葛寨乡,是个拥有3000多人的村落,背靠九皋山,村子东西两河常年清流潺潺,绿树成荫。

烟云涧仿古青铜器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上世纪八十年代烟云涧人的仿古青铜器就以“倒卖文物”的嫌疑被几次“请”到北京,以至于声名远播。

改革开放以来,烟云涧仿古青铜器的制作更是方兴未艾。2009年,烟云涧生产的青铜器被指定为2009年世界邮展唯一青铜器礼品。2010年,烟云涧青铜文化产业被列入河南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其制作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烟云涧成了河南省确定的十八个特色旅游村之一。

卫坡村

时光雕刻的古雅之美

孟津北邙岭上,北魏孝文帝长陵旁,保留着一片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建筑村落,青砖、灰瓦、石板路,就是卫坡村。

村子沿一条东西古街展开,规制相仿的16座建于清代的庭院,围绕着两百米老街聚集,街南7座七进院,街北9座五进院,规模堪比一个设施完善的现代小区。经近百年的扩建,形成了集祠堂、私塾、绣楼、南北老宅于一体的建筑群落。

我们还能看到这座目前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要感谢卫氏族规的严厉规定:“许住不许卖,许修不许拆”。

吴垭石头村

人与自然的和谐标本

位于南阳市内乡县城西6公里的乍岖乡画眉铺村境内,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其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吴垭是一个奇异的所在。你看它的附近的每一座山头都是光秃秃的,除了满山的黑石头就是杂草,可一进入吴垭全变了,到处是树到处是草,遮天蔽日,从老虎岭上往下看,就会看不到这个美丽的石头村,因为它全被树遮住了。

这里冬暖夏凉,因为吴垭的垭指的就是两山之间的高地,冬天凛烈的北风会被前后的大山挡住,夏天却因地处高山又十分荫凉。

薄壁镇

大山深处,晒秋人家

秋阳杲杲,从薄壁往八里沟去的路上,红叶斑斓辉县的大山之间,散落着零星人家,正是丰收好时节……黄澄澄的玉米,红彤彤的山楂,铺陈在薄壁人家的院子里、房顶上,或挂在竹架上,脱水晒干。

“晒秋”是农俗。在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并塑造出诗意的“晒秋”名号。

房前、树枝,是薄壁人家秋天晒农作物的平台。

挂在树上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容易晒干。

晒秋大妈正在切秋果。

每到收获的季节,村里人有时忙得都吃不上饭。

晾的是红彤彤的柿子

晒的是满心的喜悦

我们或者我们的父辈都曾出生、成长在河南的某个村庄里

那里望得见山

那里看得见水

那里记得住乡愁

那里有一条长长的

青石与泥土混合的石子路

铺在上面的有圆有方有扁有长

那里有一条弯弯的

水草与水鸟共存的小河沟

漂在水底的有粗有细有青有绿

记得那时

屋檐翘起的角上还没有挂着

月亮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郭村散步记
【春游河南】河南最美的十个乡村 春游正当时
因警察经常找上门,他把做旧技术教给全村人,如今成为造假第一村
人物传——刘宝书与刘清贵
诗情画意,挥毫泼墨,洛阳小浪底镇乔庄
北京近郊《爨底下》古老的村庄随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