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四经络图解(一)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在四肢循行的部位,上肢或下肢内侧面的三条阴经是:太阴在前缘,厥阴在中间,少阴在后缘;上肢或下肢外侧面的三条阳经是:阳明在前缘,太阳在后缘,少阳在中间。

十二经脉气血循行的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然后又回复到手太阴肺经,如此循行。例如头痛,可按经脉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来辨别:其痛在前额,多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手少阳小肠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余足少阳胆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余厥阴经有关。


十四经络起止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历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阳胆经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任脉起于中极止于承浆;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手太阴肺经预防和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胸痛;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咽痛、鼻炎、流鼻血;其它: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痛。手太阴肺经不通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光,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有以下11个:

(一)中府: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的交会穴。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斜刺或平刺。

(二)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斜刺。

(三)天府: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外缘。直刺。

(四)侠白: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上5寸。直刺。

(五)尺泽:手太阴经所入为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直刺。

(六)孔最:手太阴经郄穴。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脘横纹上7寸处。直刺。

(七)列缺: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

(八)经渠:手太阴经所行为经。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直刺。

(九)太渊:手太阴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直刺。

(十)鱼际:手太阴所溜为荥。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直刺。

(十一)少商:手太阴所出为井。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浅刺,或点刺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和主治疾病: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咳嗽;头面疾病:头疼、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面瘫、牙痛、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鼻炎、鼻塞;其它:颈椎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手阳明大肠经不通常见

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手阳明大肠经上共有以下20个穴位,详述如下:

(一)商阳:手阳明经五输穴的井穴。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浅刺或点刺出血。

(二)二间:手阳明经五输穴的荥穴。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直刺0.2-0.3寸。

(三)三间: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输穴。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直刺0.5-0.8寸。

(四)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别名虎口。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直刺0.5-1寸。

(五)阳溪: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直刺0.5-0.8寸。

(六)偏历:手阳明经络穴。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七)温溜:手阳明经郄穴。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直刺0.5-1寸。

(八)下廉: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下4寸处。直刺0.5-1寸。

(九)上廉: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直刺0.5-1寸。

(十)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直刺0.8-1.2寸。

(十一)曲池:手阳明经五输穴的合穴。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直刺1-1.5寸。 (十二)肘髎: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直刺0.5-1寸。

(十三)手五里:在曲池穴与肩颙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直刺0.5-1寸。

(十四)臂臑:在曲池穴与肩颙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当三角肌下端。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十五)肩颙: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十六)巨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岗之间的凹陷中。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1寸。

(十七)天鼎:扶突穴直下一寸,胸锁乳突肌后缘。直刺0.5-0.8寸。

(十八)扶突: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直刺0.5-0.8寸。

(十九)口禾髎: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与水沟穴相平处取穴。直刺或斜刺0.3-0.5寸。 (二十)迎香: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历兑;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详细情形请参阅图解。足阳明胃经预防和主治: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痛、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胃肠蠕动过慢;头面疾患:痤疮、黄褐斑、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炎;其它:中风偏瘫后遗症、慢性阑尾炎、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病。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怕凉、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足阳明胃经上的45个穴位是:(一)承泣:足阳明经、阳跷、任脉的交会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二)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三)巨髎: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 斜刺或平刺0.3-0.5寸。

(四)地仓: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五)大迎: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六)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七)下关: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直刺0.5-1寸

(八)头维: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额角发际直上0.5寸;听宫穴直上与头侧咬牙会动横肌相交处。平刺0.5-1寸

(九)人迎: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喉结旁1.5寸,当颈总动脉之后,胸锁乳突肌前缘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十)水突: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直刺0.3-0.8寸。

(十一)气舍: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平刺0.3-0.5寸。

(十二)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直刺或斜刺0.3-0.5寸。

(十三)气户: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四)库房: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五)屋翳: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六)鹰窗: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七)乳中:乳头中央。本穴不针不灸,只做定位标志。

(十八)乳根:第五肋间隙,乳头直下。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九)不容: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直刺0.5-0.8寸。

(二十)承满: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直刺0.8-1寸。

(二十一)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直刺0.8-1.2寸。

(二十二)关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直刺0.8-1.2寸。

(二十三)太乙: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直刺0.8-1.2寸。

(二十四)滑肉门:脐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直刺0.8-1.2寸。

(二十五)天枢:大肠的募穴。脐旁2寸。直刺1-1.5寸。

(二十六)外陵: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二十七)大巨:脐下2寸 前正中线旁开2寸。

(二十八)水道: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二十九)归来: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三十)气冲:冲脉所起。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三十一)髀关: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平臀沟处:直刺1-2寸。

(三十二)伏兔: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直刺1-2寸。

(三十三)阴市: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直刺1-1.5寸。

(三十四)梁丘:足阳明经郄穴。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直刺1-1.2寸。 (三十五)犊鼻: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向后内斜刺0.5-1寸。

(三十六)足三里:足阳明五输穴的合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直刺1-2寸。

(三十七)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足三里穴下3寸。直刺1-2寸。

(三十八)条口:上巨虚穴下2寸。直刺1-1.5寸。

(三十九)下巨虚:小肠经下合穴。上巨虚下3寸。直刺1-1.5寸。

(四十)丰隆:足阳明经络穴。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 直刺1-1.5寸。

(四十一)解溪:足阳明经五输穴的经穴。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直刺0.5-1寸。

(四十二) 冲阳:足阳明经原穴。在解溪穴下方,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当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四十三)陷谷:足阳明经五输穴的输穴。足背二、三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四十四)内庭:足阳明经五输穴的荥穴。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直刺或斜刺0.5-0.8寸。

(四十五)历兑:足阳明经五输穴的井穴。第二趾外侧指甲角旁约0.1寸。浅刺0.1寸。


四、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足太阴脾经预防和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泄泻、痢疾、便秘;妇科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月经提前或错后、盆腔炎、附件炎;男科: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肿;其它: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软组织疾病。足太阴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足太阴脾经上共有21个穴位,我们分述如下:

(一)隐白:足太阴经五输穴的井穴。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浅刺0.1寸。

(二)大都:五输穴的荥穴。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直刺0.3-0.5寸。

(三)太白:脾经原穴,五输穴的输穴。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直刺0.5-0.8寸。

(四)公孙: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直刺0.6-1.2寸。

(五)商丘:五输穴之经穴。内踝前下方凹陷中。直刺0.5-0.8寸。

(六)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内踝高点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直刺1-1.5寸。

(七)漏谷:三阴交上3寸。直刺1-1.5寸。

(八)地机:足太阴经郄穴。阴陵泉穴下3寸。直刺1-1.5寸。

(九)阴陵泉: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直刺1-2寸。

(十)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直刺1-1.5寸。

(十一)箕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十二)冲门:足太阴、足厥阴经的交会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十三)府舍: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直刺1-1.5寸。 (十四)腹结: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直刺1-2寸。

(十五)大横: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脐中旁开4寸。直刺1-2寸。

(十六)腹哀: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大横穴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直刺1-1.5寸。

(十七)食窦:第五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八)天溪:第四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九)胸乡:第三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周荣:第二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

(二十一)大包:脾之大络。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


五、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状如莲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处压看看,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异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能减轻了。手少阴心经预防和主治疾病: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慌;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癫痫、神经官能症;其它:经脉所过的肌肉痛、肋间神经痛。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手少阴心经上共有9个穴位,它们分别是:

(一)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刺法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二)青灵:少海穴与极泉穴的连线上,少海穴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刺法直刺0.5-1寸。

(三)少海:五输穴的合穴。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刺法直刺0.5-1寸。

(四)灵道:五输穴之经穴。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刺法直刺0.3-0.5寸。

(五)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刺法直刺0.3-0.5寸。

(六)阴郄:手少阴心经郄穴。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刺法直刺0.3-0.5寸。

(七)神门:心经原穴,五输穴之输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刺法0.3-0.5寸。

(八)少府:手少阴心经荥穴。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直刺0.3-0.5寸。

(九)少冲:五输穴之井穴。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刺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小肠经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个。手太阳小肠经预防和主治疾病:五官病:咽痛、眼痛、耳鸣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结膜炎、头痛;其它:腰扭伤、肩痛、落枕、失眠、癫痫、经脉所过肌肉关节痛。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一)少泽:五输穴之井穴。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刺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前谷:五输穴之荥穴。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刺法直刺0.3-0.5寸。

(三)后溪:五输穴之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刺法直刺0.5-1寸。

(四)腕骨:手太阳经原穴。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赤白肉际取之。刺法直刺0.3-0.5寸。

(五)阳谷:五输穴之经穴。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刺法直刺0.3-0.5寸。

(六)养老:手太阳经郄穴。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

(七)支正:手太阳经络穴。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直刺或斜刺0.5-0.8寸。

(八)小海:五输穴之合穴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直刺0.3-0.5寸

(九)肩贞:腋后皱襞上1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臑俞: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腋后皱襞直上1寸,肩胛骨下缘凹陷中。刺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十一)天宗: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

(十二)秉风: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肩胛骨岗上窝中,天宗穴直上。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十三)曲垣:肩胛骨岗上窝内侧端,约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取之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十四)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五)肩中俞: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 寸 。刺法 斜刺0.5-0.8寸。

(十六)天窗:喉结旁开3.5寸,在胸锁乳突肌之后缘。刺法,直刺0.5-1寸。

(十七)天容: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缘 。刺法 ,直刺0.5-1寸。

(十八)颧髎: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刺法直刺0.3-0.5或斜刺、平刺0.5-1寸。

(十九)听宫: 手足少阳与手太阳交会穴。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刺法 ,张口,直刺1-1.5寸。

七、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和主治: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胆囊炎;泌尿生殖系统:肾炎、阳痿、睾丸炎、闭经、月经不调、

痛经、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其它: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痛。足太阳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前六十八个穴位:

(一)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目内眦旁0.1寸 刺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二)攒竹:眉头凹陷中。刺法平刺0.5-0.8寸。

(三)眉冲: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刺法平刺0.3-0.5寸。

(四)曲差:入发际0.5寸,头中线旁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五)五处:曲差穴直上0.5寸。刺法平刺0.5-0.8寸。

(六)承光:五处穴后1.5寸。刺法平刺0.3-0.5寸。

(七)通天:承光穴后1.5寸。刺法平刺 0.3-0.5寸。

(八)络却:通天穴后1.5寸。刺法平刺0.3-0.5寸。

(九)玉枕: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天柱:哑门旁开1.3寸。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上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十一)大柱: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柱,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二)风门: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三)肺俞:肺的背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四)厥阴俞:心包背俞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五)心俞:心的背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六)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七)膈俞: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八)肝俞:肝的背俞穴。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十九)胆俞:胆的背俞穴。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二十)脾俞:脾的背俞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二十一)胃俞:胃的背俞穴。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斜刺0.5-0.8寸。

(二十二)三焦俞:三焦背俞穴。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0.5-1寸。

(二十三)肾俞:肾的背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0.5-1寸。

(二十四)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0.5-1寸。

(二十五)大肠俞:大肠背俞穴。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0.8-1.2寸。

(二十六)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法 直刺0.8-1.2寸

(二十七)小肠俞:小肠的背俞穴。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二十八)膀胱俞:膀胱背俞穴。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二十九)中膂俞: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白环俞: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一)上髎:第一骶后孔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二)次髎:第二骶后孔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三)中髎:第三骶后孔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四)下髎:第四骶后孔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五)会阳:尾骨尖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六)承扶:臀横纹中央。刺法直刺1-2寸。

(三十七)殷门:承扶穴和委中穴的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刺法直刺1-2寸。

(三十八)浮郄:委中穴上1寸,在股二头肌腱内侧。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九)委阳:三焦经下合穴。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内缘。刺法直刺1-1.5寸。

(四十)委中:五输穴的合穴。腘横纹中央。刺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四十一)附分: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二)魄户。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三)膏肓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四)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五)譩譆: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六)膈关: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七)魂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八)阳纲: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四十九)意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五十)胃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五十一)肓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五十二)志室:第二腰椎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斜刺0.5-0.8寸。

(五十三)胞肓: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直刺1-1.5寸。

(五十四)秩边: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刺法直刺1-1.5寸。

(五十五)合阳:委中穴直下2寸。刺法直刺1-2寸。

(五十六)承筋:合阳穴与承山穴连线的中点。刺法直刺1-1.5寸。

(五十七)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刺法直刺1-2寸。

(五十八)飞扬:足太阳经络穴。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刺法直刺1-1.5寸。

(五十九)跗阳:阳跷脉郄穴。昆仑穴直上3寸。刺法直刺0.8-1.2寸。

(六十)昆仑:五输穴之经穴。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刺法直刺0.5-0.8寸。

(六十一)仆参:昆仑穴直下,赤白肉际处。刺法直刺0.3-0.5寸。

(六十二)申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外踝下缘凹陷中。刺法直刺0.3-0.5寸。

(六十三)金门:足太阳经郄穴。外踝前缘直下,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刺法直刺0.3-0.5寸。

(六十四)京骨:足太阳经原穴。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刺法直刺0.3-0.5寸。

(六十五)束骨:五输穴的输穴。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刺法直刺0.3-0.5寸。

(六十六) 通谷:五输穴之荥穴。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刺法直刺0.2-0.3寸。

(六十七)至阴:五输穴之井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刺法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六十八)胰腧:第八胸椎旁开1.5寸。主治急性胰腺炎。


八、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请参阅图解。足少阴肾经预防和主治疾病:泌尿生殖系统:急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遗精、术后尿潴留、睾丸炎、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附件炎、胎位不正、各种肾炎、水肿;头面疾病:头痛、牙痛;其它:消化不良、泄泻、耳鸣耳聋、腰痛、中风、休克、经脉所过的各种关节肌肉软组织病。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 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一)涌泉:五输穴之井穴。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刺法直刺0.5-1寸。

(二)然谷:五输穴之荥穴。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刺法直刺0.5-1寸。

(三)太溪 :肾经原穴,五输穴之输穴。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刺法直刺0.5-1寸。

(四)大钟:肾经络穴。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刺法直刺0.3-0.5寸。

(五)水泉:足少阴经郄穴。太溪穴直下1寸。刺法直刺0.3-0.5寸。

(六)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内踝下缘凹陷中。刺法直刺0.3-0.5寸。

(七)复溜:太溪穴上2寸。刺法直刺0.6-1寸。

(八)交信:阴跷脉郄穴。复溜穴前约0.5寸。刺法直刺0.6-1.2寸。

(九)筑宾:阴维脉郄穴。太溪穴上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阴谷:足少阴经五输穴之合穴。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刺法直刺1-1.5寸。 (十一)横骨: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二)大赫: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三)气穴: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四)四满: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五)中注: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六)肓俞: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旁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七)商曲: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八)石关: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十九)阴都: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二十)通谷: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1-1.5寸。

(二十一)幽门: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刺法直刺0.5-1寸。

(二十二)步廊:本经胸部诸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三)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四)灵虚: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五)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六)或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七)俞府: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现代医学并无心包这个名词。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卫等。心包经异常时,请利用以上列举的穴道加以治疗,症状就能获得改善。手厥阴心包经预防和治疗疾病:心血管系统:心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绞痛、心肌缺血、胸闷;其它:恶心、呕吐、抑郁症、中暑、休克、小儿惊风、胃痛胃胀、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痛。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一)天池:手厥阴、足少阳经交会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第四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刺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

(二)天泉:上臂掌侧,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刺法直刺1-1.5寸。

(三)曲泽:五输穴之合穴。在肱二头肌腱尺侧,当肱动、静脉处,布有正中神经本干。刺法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四)郄门:手厥阴经穴郄穴。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法直刺0.8-1.2寸。

(五)间使:五输穴之经穴。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法直刺 0.5-1寸。

(六)内关:手厥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法直刺 0.5-1寸。

(七)大陵:心包经原穴,五输穴之输穴。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法直刺0.5-0.8寸。

(八)劳宫:五输穴之荥穴。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刺法直刺0.3-0.5寸。

(九)中冲:五输穴之井穴。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刺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十、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现代医学并无三焦这个名词。中医医学则言:[司掌后天元气之源]。肾是人天赋[先天之气]的发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将经由食物而获得的[后天之气]吸收体内,并让其循环内脏的机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三焦经的穴道于心包经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阴交都是调节机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经的经脉发生异常时,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如重听、眼角痛、喉咙或脸颊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窝至肚脐的肌肉发硬,则是生殖器、泌尿器异常的征兆。三焦经的主要穴位有二十三个。手少阳三焦经预防和治疗疾病:五官病:耳鸣耳聋、腮腺炎、偏头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其它:肋间神经痛、便秘、感冒、中风后遗症、肘关节屈伸不利、经脉所过的关节和肌肉软组织病。手少阳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一)关冲:五输穴之井穴。第四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刺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液门:五输穴之荥穴。握拳,第四、五指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刺法直刺0.3-0.6寸。

(三)中渚:五输穴之输穴。握拳,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

(四)阳池:手少阳经原穴。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刺法直刺0.3-0.5寸。

(五)外关:手少阳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刺法直刺0.5-1寸。

(六)支沟:五输穴之经穴。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刺法直刺 0.8-1.2寸。

(七)会宗:手少阳经郄穴。支沟穴尺侧1寸,于尺骨的桡侧缘取之。刺法直刺0.5-1寸。

(八)三阳络:支沟穴上1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刺法直刺0.8-1.2寸。

(九)四渎:尺骨鹰嘴下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刺法直刺0.5-1寸。

(十)天井:五输穴之合穴。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许凹陷中。刺法直刺0.5-1寸。

(十一)清冷渊:屈肘,天井穴上1寸。刺法直刺0.8-1.2寸。

(十二) 消泺: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连线上,清冷渊穴上3寸。

(十三)臑会: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当三角肌的后缘。

(十四)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颙穴后2寸许的凹陷中。刺法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十五)天髎:手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肩胛骨上角,曲垣穴上1寸。刺法直刺0.5-0.8寸。

(十六) 天牖: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刺法直刺0.5-1寸。

(十七)翳风:手足少阳经交会穴。乳头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刺法直刺 0.8-1.2寸。

(十八)瘛脉:乳头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刺法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十九)颅息: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当耳尖处的发际。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一)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刺法张口直刺0.5-1寸。

(二十二)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经交会穴。鬓发后缘,平耳廓根前,当颞浅动脉后缘。刺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二十三)丝竹空:眉梢处的凹陷中。刺法平刺0.5-1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取穴法基本知识
众志成城,抗疫后防线——(五)刮痧疗法
人体经络穴位分解
中医每日学一点:时辰、经络、穴位之小肠经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穴位图,肺经的功效
360多个穴位速记+14经络动态图,干货快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