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子日记】读者
我每周要写一篇“麦子日记”。这个日记我写了快10年了吧,它开始的十分偶然,我坚持的也挺不容易。说实话,我有时会有写不动了的疲惫,杂七杂八的事太多。而且,我会心虚,有人愿意看吗?

湖北一女作家听说我一直在写专栏,吃惊地说:那可是很苦的!言下之意是,你不是在自讨苦吃吗?

不写专栏,你不会知道深夜里那种彻骨的孤独。窗外是沉沉的夜,所有人都睡了,你像在大海中的孤岛上,没人能帮你。那时,你才知道,生活可以分成至少两个层面,一层是表面的,有浮光掠影的热闹和喧嚣,一层是底下的,有深不见底的黑,就像波光闪闪的海面,泡沫之下的海底,伸手不见五指。这个小小的专栏,像一个沉重的铅坠,背上了它,它就让我沉下来,沉到海底,有了另一种观察和思考。如果不写这个专栏,我不会有这种获得。“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

在写的过程里,我发现,另一个自我开始生长,她脱离了你的血肉之躯,像一条鱼,在文字中游弋,她从生活中吸取另一种养分。

一开始写专栏,是被动地当成工作任务,后来是因为读者。

起初,读者是陌生人。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他们来找的,是生活中的我。他们想从生活中的我的身上,找到他们认识的另一个我——那个文字中的我,而那另一个我,似乎只在万籁俱静时才会现身。这时他们看到的我,只是替另一个我做接待。

慢慢的,读者更多地走进我的生活中。我很惊讶,他们把我当成了亲人一样。我们,好像变成了亲人间的久别重逢。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

那天,我外出,中午才回单位。一个纤弱的女子在楼下等我,保安说,她等了我一上午。她的脸一红:我是你的读者。她有点忐忑地问:我是不是冒昧了?

她告诉我,她要到北京去生活了,儿子在北京给她买了房子,她把哈尔滨的房子已经卖掉了。可能,她以后回哈尔滨的机会不多了,她可能也看不到我们的报纸了。所以,她一定要来看看我们,和我们做一个告别。

她有点腼腆,可因为兴奋,她的脸有点红润。她是一位单身母亲,儿子当年以9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现在儿子毕业了,工作的挺好,有了心爱的女友,两人就要结婚了。儿子不放心一个人过的母亲,要把她接走。

她说,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你们这张报纸的陪伴,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也面对过很多纠结,你们的教育版帮助了我。你的专栏陪伴了我,我在心里,真的把你们当成了老朋友。

听我俩聊天,你会以为我们是闺蜜。那种坦率和直接,把心打开的状态,分享女人最隐秘的心事,完全不是陌生人的感觉。因为我俩都知道,这样的对话,可能机会不多。我们争取把最想说的,最重要的告诉对方。就是抓住这个对话的机会,使劲地说。

别人看到的,可能是她培养了一个多么出色的儿子,我知道的,是她这么多年的坚守和背后的艰苦。她还告诉我她都看什么书,书里的感动……说完了,她像如释重负一样的笑了。我们没留电话,但我想,她可能会在另外的一个城市想起我,就像我也会想起她。

这种交流的方式,只有和读者才有,那就是充分地和你分享自己的生命状态。好像能看到那颗鲜活地跳动的心脏,人和人之间,可以这样没有保留地坦率,这让我回想起来,感到惊奇。

让我难忘的,是读者注视我的那种眼神,那么坦率明朗,那种落落大方的气质,那是一种彼此可以交付和依托的信任。我想,他们可能都在寻找,寻找生活中的一种共鸣和呼应。我们的对接,是一种缘。

很多读者了解我的儿子和母亲,我们像彼此特别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好像认识了好多年。我知道,我暴露自己的生活太多了。这让我惭愧了一下。我的专栏,只能说是文字,谈不上文学,它只是记录了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对于我的读者来说,我写的好坏,他们可能都不太计较,这让我越发的惭愧。

老报人贾宏图老师和我说:写不下去的时候,也要坚持。写出来,放在那,有一天回头一看,可能你会发现,还不错。他还鼓励我说,有机会办一张有情怀的报纸,不是一件让人兴奋和有成就感的事吗?你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就在这期报纸出报前,一个老先生来看我,他送我一本他写的书,或者叫小册子。他80岁了,退休前是哈飞的工程师。他从很远的平房赶来的,他告诉我,他看了我写的《向老年学习什么》,我在文章中说:“我们可能都是在童年的感召中走向人生的另一边。越到晚年越想念童年。不管一个老人有多老,他心里最动情的,仍然是童年。”“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会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你会用什么样的视角来检视自己的这一生呢?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对自己做个总结?”老人告诉我,就是因为这些话,我把我写的这个送给你。这里写的是我的童年。老人临走时,对我说,你要是忙,没时间,可以不看。

我说我会看。童年,是一个老人魂牵梦绕的记忆,他们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可能很多老人没处可说,谁听呢,谁又听得懂呢?

这个叫张云风的老人写的这么一段:小时候,我们屯儿,奇人怪事一大堆儿。大树趟子小树林,东头西头那帮人。林大个子周大晃,李二不服张永吉。老七瞎子说隋唐,乡土郎中李盼林。蒲草编鞋柳编蒌,寒冬取暖用瓦盆。包米镩子小烙铁,缠线拐子拔拉锤……

是不是很生动?一个一辈子搞科研的老人,为他的童年写了那么多首诗。我更偏爱那些不是搞文字的人写的文章,没有套路和花拳绣腿。他们的真情实感在文字中开出一朵朵朴素的花来,那是一种生命在文字中的绽放。

可不可以这样说,我和我的读者之间,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相互给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老朋友
我与副刊 | 来新夏先生开专栏——我在《深圳商报》办副刊的一段回忆
作家教你创意写作
【作家专栏】李汉君|“熟人”扬之水先生
专栏◎韩小英:《鲁院日记》自序“我在鲁院写的日记”
作为个人写手在豆瓣阅读上发表作品是怎样的体验?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