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知丨YH127坑

YH127坑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考古發掘團在民國25年(1936年)第十三次發掘中的重大考古發現。


這是甲骨發掘史上驚天動地,空前絕後的大發現,出土甲骨一萬多片,不只數量多,而且內容重要。在所有甲骨發掘中,無一堪與YH127坑相提並論。


YH127坑是發掘遺址的編號,也就是殷墟第127號灰坑。這個坑內共發現了有刻辭的甲骨17096片,其中只有8版是字骨,其餘都是字甲。一個坑中,出土如此大量的甲骨,不只在當時是「空前」,即使至今七十年來,雖然偶有甲骨出土,但其數量與重要性,都不能與YH127坑相比。從這個意義上來看,YH127坑的成就,到目前爲止,仍是「絕後」的。這一空前絕後的甲骨發現,不只大大的提高了甲骨的數量;其豐富的內容,擴大了殷商史研究的視野。出土甲骨的許多特徵,更是甲骨學上獨樹一幟的奇葩。若干龜版上毛筆書寫的文字,更讓我們見識到三千多年前古人的真跡。


-殷墟的科學發掘-


從民國17年10月開始,到民國26年6月止,史語所在安陽殷墟,共進行了十五次發掘,總計出土甲骨24906片。在這十五次發掘中,出土甲骨數量最多,也最重要的,就是第十三次發掘的YH127坑。YH127坑出土甲骨17096片,佔全部殷墟發掘出土甲骨總數的七成,起數量之大且重要,在甲骨發掘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一、YH127坑的發掘

       YH127坑位於小屯村北的張家七畝地中,它距離地表1.2公尺,直徑約1.8公尺,坑底距地表6公尺,直徑縮小爲1.4公尺。出土的甲骨絕大多數是龜版,極少是獸骨。從龜甲的位置與堆積來看,這些龜甲並不是被小心儲放在坑內,而是由北邊傾倒入坑,形成北高南低的傾斜,北壁貼着不少整甲或碎甲,坑內甲骨排列並無次序,而是雜亂無章,或許它當時並不是有意的儲藏。


YH127坑發掘全景照片

 

這些被發掘出土的甲骨,是現在我們藉以瞭解當時文字和歷史的無價之寶。石璋如形容「這是殷虛發掘以來最辛苦的工作,但是露出的龜甲契文有的大字,有的小字,有的朱書(以硃砂書寫),有的墨書(以墨書寫),琳琅滿目,發現也是空前。」



YH127與YH117、YH121相關層位關係


二、發掘經過(考古日誌)

以下根據主持發掘的石璋如所做的記錄,扼要的敘述YH127坑的發掘經過。YH127坑的甲骨,從民國25年6月12日發掘開始,到7月12日運抵南京的史語所倉庫,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其中有幸運,也有艱辛。


6月12日

民國25年6月12日,原訂是第十三次發掘的收工日,也許是幸運之神的眷顧,却在這一天發現了YH127坑。下午四時,在北壁偏東,發現了一塊貼在壁面的字甲,用小鏟子向下一探,却連續不斷地出現龜甲。越往下挖,發現的字甲愈來愈多,龜甲更是成層的一版壓着一版的出來了。雖然被取出的甲骨已有760版,却仍只是一小部分。

   

天色已晚,但是甲骨所佔的範圍越來越大,發掘團隊決定暫時回填一層厚厚的土層,並安排長工守夜,就回到住所研擬對策。


6月13日

把昨日回填的厚土取出,又把貼在壁上的字甲清理下來,仔細觀察,才發現坑內蔓延的字甲由北向南傾,重重疊疊不知有多少層。


由於坑內的面積很小,僅能容納兩人工作。到了上燈的時刻,已經取出四大筐的龜版了,但是龜版似乎仍然源源不絕的出現。爲了慎重起見,考古人員都夜宿在坑邊看守,另外有十多名工人以及十名士兵,一同住宿在坑邊保護。

       

雖然勞累了一整天,但是這群年齡都不滿三十歲的年輕考古學家們,却興奮得睡不着,夜裏還在考慮明天如何工作,如何把龜版安全地取出,如何讓龜版避開太陽的曝曬等等。最後想出了一個將含有甲骨的整段灰土原封不動地框進一個大木箱中,運回南京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再在室內逐步清理。



以YH127爲中心往下挖成灰土柱,已裝上箱底並整理邊緣


6月14日

依照前一天晚上將灰土坑變灰土柱的計劃,一大早趁着天氣還十分涼爽,一群人就以YH127爲中心,向四方各量了5公尺,做成10公尺見方的大坑,再以YH127爲中心往下挖,只留下坑中的灰土柱。所挑選的壯丁,又特別健壯能幹,他們也感染了考古隊員的興奮之情,工作特別地賣力。

     

在同時,潘愨將此一重大發現電告南京所方。



潘愨於民國25年6月15日向史語所報告「新獲甲骨」的信


另一方面通知木匠尋找材料以及工具,製作一個長寬各1.8公尺的大木箱。直到半夜十二時,運來了兩車的木板和十個木匠,開始製作大木箱。預備來日將大木箱懸空直下套上灰土柱。



將大木箱懸空直下套上灰土柱


6月15日

這些工匠採用鐵路鑽洞的辦法,在圓柱的中心4.5公尺以下,挖一個50公分乘以50公分的方洞,利用圓柱上方預先架好的水平桿以對中,由左右兩邊各挖90公分,在中央會合。中間的洞挖好了,就將底板插入方洞,緊貼圓柱底,底下再用磚塊支撐。中間完成,再進行左右兩側。最外側則先以草繩扎捆牢固,再從兩側切平口將外側底板入。


在固定底板的同時,十名木匠也在坑的外頭製作邊框與頂蓋,當底板完成,土柱的邊緣也用草繩固定好了,就在木箱的四角各以两条绳子拉住,讓箱子懸空,再由兩人拉着導繩控制箱子的位置,將箱子對準土柱套下去,然後再將細縫填滿,並且固定底板與頂蓋。箱子裝好之後,在6月18日動用三十餘人,以絞盤與滑道將箱子拖上地表面。



釘箱蓋前整理內部情形(右角:李濟、高去尋、李景聃,左角:王湘,其餘工人)


再下來的工作,就是把這個大箱子送到安陽火車站,以便經由鐵路運送到南京。不過,由於當地沒有卡車運送,牛車與滾木運送的方式震動過於劇烈,恐怕會震壞裏面的甲骨,因此最後決定用人力抬運,運送的距離雖短,但是過程三波四折也不輕鬆。



箱子裝好之後,在6月18日動用三十餘人向坑上運箱情形(後者監工石璋如)

   

在六十位工人的合作抬運下,終於在6月24日,將這個大木箱抬上火車站的月臺,艱苦的搬運工作才告一段落。石璋如形容搬運的艱辛過程說:「這次搬這個大木箱確有『逢山開路,過水造橋的派頭』。」並說:「這個大傢伙真是害人不淺。」


7月4日搭上火車。7月12日,箱子運抵南京,由卡車運回歷史語言研究所倉庫,把田野工作搬到室內發掘。


這種把田野甲骨抬進室內發掘的方法,看似土法,却不失爲好方法。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在殷墟花園莊東地發掘的過程中,仍是「決定中止工地的發掘,做了一個特製的木箱,將整個甲骨坑套進木箱內,運回考古所安陽工作站的院子裏。」用的仍是當年YH127坑的老方法。


到了南京之後,箱子經過了翻覆,打開來時是坑底朝天。張政烺敘述他親眼目睹的經過說:「1936年7月12日,一輛大卡車開進南京北極閣史語所圖書館前,車上載着一隻大木箱,數十人無法同時在車上作業,只有部分工人合力把大木箱從車上翻到搭在車尾的斜坡木板上,而後又沿鋪在臺階處木板斜面上推拉,好不容易運到圖書館的大廳內。發掘者興奮不已,令工人立即拆去木箱四周和頂蓋木板。眾人一看,眼前這堆與泥粘結在一起的甲骨,同原來堆積的方位正相反,底朝天了。現場工人卸車忙亂,指揮者集中精力協調工人卸車和鋪路,無暇顧及木箱的正倒,待拆開木箱見到甲骨底朝天,已經無可挽回了。」



箱子經過了翻覆,坑底朝天的情形


清理時等於是從原坑最下層做起。經過董作賓、梁思永、胡厚宣等人三個多月的仔細工作,才清理完這一坑甲骨文字,分別放在大紙箱中。


不幸的是,還未來得及上膠、黏合、編號,民國26年抗戰開始,匆忙之中帶着紙盒,裝入木箱,首先運到長沙,又運到桂林、再到昆明。直到民國29年史語所遷到龍頭村的時候,才由高去尋、胡厚宣把甲骨文字一一編號登記。現在我們看到甲骨上的編號,就是這兩位先生在昆明連夜趕工編上去的。民國30年,遷到四川李莊,正式開始傳拓工作,由屈萬里、李孝定、張秉權負責編輯及黏貼工作。


民國35年返回南京,隔年春天,加緊進行綴合、拓編、付印的工作。終於在民國37年出版了《殷虛文字乙編》上輯,民國38年3月出版了《殷虛文字乙編》中輯;下輯則在民國42年12月,在臺北由藝文印書館印刷乙編選定的甲骨共9105號,因其正反面分別佔號,故所收錄甲骨並非9105版,其中487-8467號爲YH127坑出土的字甲,8663-8672號爲字骨。



《殷虛文字乙編》書影


YH127坑的甲骨,從發掘以來,經過不斷的搬遷,龜版的分裂是無可避免的,印入《乙編》中的圖版,已無可能恢復完整之舊,董作賓說:「希望讀此書者,原諒它是國家多難時的產兒,自己再下一番拼合的工作。」


民國43年,史語所由楊梅遷到臺北南港,張秉權陸續對YH127坑出土的甲骨進行綴合,先後出版了《殷虛文字丙編》上、中、下三輯,每輯兩冊,共六冊。張秉權尚有若干綴合成果未及收入《丙編》,現正由史語所文字學門同仁整理編輯中,近期內將以《殷虛文字丙編補遺》的名稱和讀者見面。



《殷虛文字丙編》書影


-YH127坑的特色-


YH127坑出土的甲骨,數量空前龐大。其甲骨爲同坑所出,在地下本來完整,而且是同時代的,有助於對此一時期的諸多事件,利用甲骨進行「排譜」的工作。此外,此坑尚有許多特殊的現象,底下介紹幾種比較顯著的特點。


一、刻兆

卜兆是背面灼了之後,在正面顯現出來的卜字形裂紋,殷王或史官們就由這種裂紋來判斷吉凶。卜兆在龜甲上是普遍存在的,但YH127坑中的卜兆有一種極爲特殊的現象,即「刻兆」,在卜兆之上用刀再加以刻劃,董作賓認爲「刻劃卜兆這件事,很明白是爲了美觀。」


《丙》354局部,刻兆的情形



占辭在背面的又一例證,也可見到甲橋刻辭(《丙》355)


二、塗色

YH127坑出土的甲骨中,有些在已經契刻的文字或卜兆塗上硃砂或墨。董作賓認爲「塗飾硃墨,完全是史官愛美,爲了好看,並不是一定的制度。」有些塗硃的甲骨,經過三千多年到今天,仍然鮮明無比,不能不教人讚嘆商代顏料品質的高超。



甲骨卜辭上的塗硃(《丙》209)


三、犯兆

史官在根據卜兆判斷吉凶後,就會把卜辭刻在卜兆旁邊,通常刻卜辭時都會避開卜兆,一般稱爲「避兆」。但YH127坑中的甲骨,有時可以看到卜辭刻在卜兆上的情形,一般稱爲「犯兆」。



把卜辭刻在卜兆上的「犯兆」(《乙》867)



犯兆,即是把卜辭刻在卜兆上。本版是卜問農作物會不會有好收成的對貞卜辭。(《乙》867)



《乙》867的拓片


四、界劃

數條卜辭刻在同一塊甲骨上,各卜辭間容易造成混淆,有時會刻條,把相鄰的卜辭區隔開。



用綫條把卜辭區隔開(《丙》243)


五、甲橋刻辭

甲橋是連接龜腹甲和背甲的部分,龜甲整治時,就是從這裏切開,讓腹甲和背甲分離的。甲橋的部分一般不刻卜辭,而是刻上各地貢龜的數量或觀察的記錄,叫做「甲橋刻辭」。



這一版的「甲橋刻辭」是「雀入二百五十」。背面左上角還有塗硃的序辭(《丙》359)


六、成套卜辭

「成套卜辭」的現象,是張秉權最先發現的。他說:「所謂成套卜辭,是指甲骨上那些可以結合數條而成爲一套的卜辭。一套卜辭,無論它包涵多少條,都不過是一條卜辭的若干次重複或省略的契刻而已,而它們的功用,也只等於一條卜辭。」某些省略的成套卜辭,意義難解,對照其完整的卜辭,也就昭然了。成套卜辭有時是在同一塊甲骨(如《丙》5)。



刻在同一塊龜版上的「成套卜辭」(《丙》5)


有時則分布在序數相連的成套甲骨上。如《丙》12、《丙》14、《丙》16、《丙》18、《丙》20共五版,都是卜問殷王武丁是不是應該聯合望乘去攻打下危。因爲事關重大,所以每一回合都卜了若干次,共卜了五回合。



成套卜辭(一):這一套卜辭爲同一件事,一共卜了五「回合」,每一回合都卜好幾次,此爲序數一(《丙》12)



成套卜辭(二):此爲序數二(《丙》14)



成套卜辭(三):此爲序數三(《丙》16)



成套卜辭(四):此爲序數四(《丙》18)



成套卜辭(五):此爲序數五(《丙》20)


七、毛筆書寫的字跡

甲骨上有毛筆寫後沒有契刻的墨跡,這是我們認識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書跡最直接的史料。這種書而未刻的文字,證明了在商朝已有相當進步的毛筆。而爲契丹文字作拓本時,墨跡是不可能拓出來的,只有照片能把墨拍下來。過去由於照片和印刷品質不佳,人們很難有機會看清楚這些墨,今日,藉由高科技的拍攝,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目睹這些三千多年前史官的書法真跡。從這些書跡,可以看到商朝人所寫的甲骨文,運筆是有按提變化的,所以筆劃有粗細。現代有些人寫甲骨,平板生硬,不太能看出筆的趣味。



商朝人的墨跡(一)。上面寫着「貞今夕其□」殘辭,依卜辭最常見的習慣,缺字有可能是「雨」字。應是卜問今天晚上會不會下雨(《乙》566原吋放大圖)



商朝人的墨跡(二)。上面寫着「貞翌丙,亡其从雨」,是關於下雨的貞卜,設問隔天的「丙」不會有从雨(順雨)(《乙》778原吋(左圖)與放大(右圖))



卜雨的朱書真跡(《乙》7285)


這些墨當然無比珍貴,可惜爲數極少。我們要了解殷商時代的書跡,還應充分參考甲骨刻辭「雙刀」刻的部份,雙刀刻的雖然不能等同於真跡,但已堪稱「下真跡一等」了。甲骨刻辭大多數是單刀刻的,距離真跡筆趣已遠,要認識殷商書法,眼光不能侷限於此。



雙刀刻的卜辭(《丙》208的甲骨照片)


甲骨刻辭有的是先寫後刻的,如《乙》5867所看到的,刀子刻過之後,筆寫的痕跡還在,墨跡筆劃明顯比刀刻的筆劃粗,而且個別筆劃筆寫的較長,刀刻的較短,這些現象都足以證明這是先寫後刻的。



先寫後刻的例子。刻的序辭是「丁未卜永」(《乙》5867)



全辭應爲「丁未卜永貞:自今至于辛亥雨。」而序辭刻在背面爲「丁未卜永(《乙》5866)


當然,並非所有甲骨卜辭都需先經過寫的過程,熟練的刻者,不需要筆寫也能刻出字來,以商代占卜之頻繁,恐怕多數的甲骨刻辭是不先寫的。直接刻時,一般是先刻直劃再刻橫劃,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卜辭直劃全刻完了,橫劃却沒刻,或者某些字缺刻某些劃的情況。



「不其得」的缺刻筆劃(《乙》5166)


八、改製的背甲

殷代貞卜也用龜背甲,但數量較少。背甲與腹甲分開後,又從中間剖開,分爲左右兩半,再進行占卜,這是一般龜背甲的使用情形。



殷王武丁時的龜背甲卜辭。占卜內容:一與天候有關,主宰者爲上帝;另一是殷王前往目的地的抉擇(《丙》65)


但在YH127坑中發現一種「改製的背甲」,把背甲製成「長而兩端橢圓不甚規則的形狀,在形制上是一種新的發現」。這種異於尋常的背甲,是YH127坑的一大特色。(《乙》5241)


這種改製的背甲,中間有一穿孔,董作賓認爲「可以貫穿」,陳夢家認爲「連系若干背甲穿扎起來,可能就是『典冊』之『冊』的象形」。



改製背甲的正面(《乙》5241)



改製背甲的背面。本版主要是關於下雨和農作物收成的卜問(《乙》5242)



九、武丁大龜

甲骨文出土以來最大的龜版,全長44公分,寬約35公分。背面有兩百多個鑿孔,下半部有鑿孔和灼痕,因此只有下半部有卜辭。此龜據說是來自馬來半島的特殊品種,曾於民國13年,參加在重慶舉行的「第三次全國美術展覽」。



最大的龜版-武丁大龜(《丙》184)



《丙》184的背面



節選自李宗焜《當甲骨遇上考古——導覽YH127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


微刊小編:酒紅卡布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殷墟YH127甲骨坑——一个埋藏地下的殷墟“档案室”
87年前,史上最大数量殷墟甲骨为何运来南京?
殷墟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王陵,数万甲骨揭开商朝真相!
一片甲骨驚天下—殷墟(貳)
解读百年甲骨之谜:剃头匠让"龙骨"走出殷墟(图)2
蔣玉斌:甲骨“陽文”綜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