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 见 | 汇集赵孟頫36岁、56岁及晚年书迹的珍贵手卷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禊帖源流卷》,原为清宫旧藏,《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著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赵孟頫中年时期书写的一件小楷名迹。一直只闻其名,未见高清真容,今于《中华珍宝馆》得见全貌,不胜欣喜,细细读之,有所拙见,特与大家分享讨论。

元·赵孟頫《禊帖源流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名《禊帖源流》应是乾隆臣工入录《石渠宝笈》时所定。按卷中赵孟頫自跋:“右白石先生兰亭考一卷”,故此卷宜名赵孟頫书《姜夔兰亭考卷》。

此卷行书自跋后又附有赵孟頫与野翁教授信札,当是自跋中所记“宣城张巨川”自野翁处得到此卷请赵孟頫题跋后再裱于一卷中的。故此卷集赵孟頫从三十六岁至五十六岁甚至更晚的二、三十年间不同时期的书迹,颇具传奇色彩。如何得知,且细看本卷。

小楷录姜夔兰亭考一卷后,降两格以小楷跋:

赵孟頫《禊帖源流卷》第一跋

右白石先生兰亭考一卷,予兄德楙有此真迹,野翁自江东抄得,携来京师。且以此纸要予作小楷,予自少小爱作小字,尔来宦游,无复有意兹事。兼北方多风尘,不宜笔研,而客中又乏佳几,此纸虽出高丽,亦非良品。偶今日雨后,风尘少息,拳曲土炕上,据白木小桌,聊复书此。以应野翁之命,孙过庭所谓乖作者也。吴兴赵孟頫识。

此跋未记年月,“尔来宦游”且“北方多风尘”,应指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元廷,来至大都之后。紧接着后面的行书题跋揭开谜底:

赵孟頫《禊帖源流卷》第二跋

余二十年前,为郎兵曹。野翁谒选都下,求余书兰亭考,风埃倾洞中,作字不成,然时时往来胸中不忘也。宣城张巨川自野翁处得此卷。携以见过,恍然如梦。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尔来自觉稍进。故见者悉以为伪,殊不知年有不同,又乖合异也。至大二年(1309年),岁在己酉十二月廿四日。孟頫书。

1309年赵孟頫五十六岁,往前推二十年,正是1289年,赵孟頫三十六岁。“为郎兵曹”,孟頫1287年六月授兵部郎中,此时是在任上第三年,同年回湖州与管道昇完婚(典型的晚婚),十月左右回大都,正是“北方多风尘”之时。且同年九月跋钱选《八花图》,故推十月左右回大都。

赵孟頫跋钱选《八花图》

此卷行书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赵孟頫自曝:“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可见此时他的小楷正上溯魏晋南朝时的钟繇、萧子云之流,取法高古。

综上所述,小楷姜夔兰亭考大约书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十月、十一月,所差应不远。那么与野翁信扎也是书于同时,其中可见“殊不佳也”四字结体还不稳,用笔圆而多肉。而最后两行跋文“余今日见此简。真是惭惶杀人也。子昂。”则又是至大二年(130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所书,比前行书跋用笔更为自信洒脱。为何此短短一行多又要晚很长时间,后文将论到。

右侧为:赵孟頫与野翁信札
左侧为:赵孟頫《禊帖源流卷》第三跋

从此卷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赵孟頫和他所处时代的信息。如小楷卷中“永”字缺笔是避其祖父赵希永的讳。小楷跋中:“拳曲土炕上,据白木小桌。”可知元代北方的一般士子、客游官宦在书写时是伏坐在土炕上的小木桌上书写,不合“南人”书写习惯,也让孟頫认为因此而产生“乖作”。

行书跋中:“风埃倾洞中,作字不成。”可以看出赵孟頫虽授兵部郎中,从五品高级官员,但客居条件一般,疑似住在像今天陕北高原一样的窑洞中,受风沙之苦。他有一首《送高仁卿还湖州》,其中写道:“青灯耿耿照土屋,白酒薄薄无荤膻。破愁为笑出软语,寄书妻孥无一钱。”正是此时写照。

《禊帖源流卷》中三枚“赵氏子昂”印
(从右至左分别对应下图中①②③)

关于此卷中的印章,比较醒目的是三处钤于不同时期的“赵氏子昂”印。其实这枚印更具传奇:是赵孟頫亲自书写篆文交与工匠雕刻的一枚铜印,几乎伴其书画一生,而且还摔过或挤压过,最明显的就是上边沿有不同变化,显现在印兑中更是一目了然。

《禊帖源流卷》中三枚“赵氏子昂”印

此卷中三十六岁时的“赵氏子昂”印,印文线质清晰,只上沿左侧有些许破损,且线型稍向左下倾斜。过二十年则变化不大,右上角稍有磨损,或钤印时用力大一些,或二十年间没有修剜,线质变粗。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经过了修剜,线质又清秀了,但上边沿损坏过甚,变成了一条弯弯扭扭的线条,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最后信扎的短跋书写时间要晚于至大二年(1309年)的原因,从书风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此卷也是赵孟頫最无争议的小楷真迹之一,可做为标准件来衡量其中年或中晚年的一些书迹真伪。正好中华珍宝馆更新了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的赵孟頫书《汲黯传册》,此小楷册真伪最具争议,一般认为是俞和所写,托名赵孟頫。更巧的是,曾经由美国E.艾里奥特家族收藏的俞和临《乐毅论》,也经大都会博物馆发布了图像。

元·赵孟頫(传)《汲黯传》日本永青文库藏

元·俞和《临乐毅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对比俞和(1307-1382)在至正二十年五十四岁书写的《乐毅论》与赵孟頫(1254-1322)在延祐七年六十七岁所写的《汲黯传册》,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我这里只列一“赐”字,优劣立判。


或谓俞和终年七十五,再给他二十年时间定能写成孟頫这样。但是可能性大吗?赵孟頫过世时,俞和十五、六岁,假若正是此时见到了晚年赵孟頫学唐人刻本一类的小楷,一见倾心,进而苦练此种样貌的小楷。二、三十岁时少年心性,托名赵孟頫而进行一些仿真游戏或可理解,但六、七十岁了还如此孟浪,可能性很小


最后笔者将两处印兑用图形软件重合,或许我们更应该相信和赵孟頫与俞和时间相距更近的文徵明(1470-1559)之意见:“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汲黯传。

2022年11月6日安化夏纯景撰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赵孟頫 行书《跋褉帖源流考小楷卷》精拓放大
元代赵孟頫行书《跋褉帖源流考小楷卷》
赵孟頫《小楷禊帖源流卷》
赵孟頫《禊帖源流卷》,笔法精练,飞扬洒脱!
元-赵孟頫书法大全[4]
赵孟頫《跋褉帖源流考小楷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