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需要的并没有那么多:学会与身体相处,与食物对话

文章来源:有机会博客

作者:Dany

从年二十七回家至今,嘴巴象是没停过般,一直吃吃吃。当我的肚子还是胀胀时,眼里看到的却都是好吃的,内心的声音在呼唤,“吃吧,吃吧”“尝尝鲜就好”,并不需要内心多少的挣扎,一旦开始了,便是停不下来的狂吃。待吃得腹胀难受时,才后悔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何这般差。

逢过节尤其是春节,最能体会“我们是物质过剩的一代”这句话的含义。过多的食物,丰富的选择;身体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感官与欲望却很大。

“口感是可以养成的习惯,而身体常常被这样的习惯伤害了自觉地生活,为你所吃的,所想的,所做的承担更多的责任。”学会与身体相处,从一日三餐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开始;而与食物的相处之道,或许可以从交友之道中取取经。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与朋友相处,我们会花时间去了解,去感受。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这位朋友是否值得珍惜,愿意将友谊之花灌溉。慢慢地,我们会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很大程度上,朋友们的模样与气质也或多或少反应我们自身,这里说的模样是指兴趣爱好、三观等。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很明智地选择身边的朋友与环境,为什么不能这般选择食物呢?西方有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的东西造就了你。你吃进什么东西,也会受到这东西的影响。这与交友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交友待友之道中,这般与食物相处:

了解自己身体

从小到大,我们被告知:“吃多点,对身体好!”“不吃肉,怎么能长肉呢?”我们的饮食习惯受到了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我们的身体真正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我们清楚吗?

另一方面,现代人投入在工作、学习的精力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身体。即使身体亮起红灯,我们更多是希望身体赶紧好起来,尽快能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我们人呀,总是在大病一场过后才会真正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深刻地意识到人在身体虚弱中时是那么的无力,曾经梦寐以求的追求都不及身体健康重要。

香港生机饮食专家王明勇说得好,“现代人对于饮食健康的看法,常常是‘无知’与‘疏忽’,不是对健康知识不了解,就是未能实作力行,比如明明知道早睡才健康,大家却偏偏爱当‘夜猫子’……想要吃得无毒、活得健康,最重要的不是改变嘴巴吃的食物,而是要改变脑袋所思考的观念。”

与身体对话,关照自己的身体。或许你会说“那就到医院做个体检吧!”,实际上我们做的可以更多!真正去了解我们人类的身体与生命智慧,去了解学习人体各个部位,再审视自身,倾听身体的需求,你才会知道什么食物是自己想要的,是适合自己的。

在此,向大家推荐纪录片《人体漫游:透视全世界最复杂精密的人体》、《人体的故事》,曲黎敏黄帝内经系列书籍,其中《生命智慧》一书中,便阐述了作者对生命智慧的一些看法,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感触它、参透它千百年来的精华。它不应仅仅是一种功能,而应是造化的精品,是充满意义和力量、高贵而富于诗意的生命器官。”

“在中国古代医学的‘藏器说’中,人体这个系统是开发的,它和外界进行着自由的交换,在活动的磨损和裂解中不断地解体,同时又不断地重建、修复。例如,心不再仅仅是一个泵。中医讲‘心为君、为火’,它的尊严和热情也是支持这个生命体活下去的必要性。它还是爱和勇气的象征。当强大的破坏性因素出现时,心可以通过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活力去抵消或修复这种障碍。如果‘心’放弃或厌倦这王者之威,那么生命内部的自我调整装置就会松懈、瓦解。”

“一般认为,疾病意味着一种失调,意味着痛苦,意味着细胞不能再生或修复。人们可以利用显微镜及其他更精密的仪器来观察那些细菌对我们人体的损坏和破坏,但他们无法探究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欲望。而这些,正是疾病产生的不可见因素……如果我们能有效地预见并发挥因为各种情绪和欲望所引发的的能量,我们对身体机能的支配作用也许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天然的治愈力”的现代解释则是,人体内部有自我修复的独特机制。人体器官如心脏、横膈等拥有的潜在能量十分丰富,远远超过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躯体在很大程度上能保护自己并且有自愈的能力。

了解食物本身

如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所说的,当我们满足了基础需求时,我们更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对于食物这些基础需求,我们所花的时间与精力也不那么多了。“所有的食物都一定要煮熟哦!”“不要买有虫眼的蔬菜,挑些漂亮点的呀!”……很多与食物相关的观点是我们耳濡目染的,不会过多深究,大多时候将此当做理所当然。想想看,在食物这一领域,我们是不是挺无知的呢?

过去,我们在挑食物时,我们会想到,“不要买发芽发青的土豆”“买饱满颗粒的玉米”等等,但是再深入一层,你可知道你眼前的这些食物是如何生产、加工的?他们是否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或生长激素?他们是否是短期速成,人工催熟致消费者所期待的美丽模样?

“我们是否营养过剩?”现代人三餐温饱大多不成问题,但并不代表有营养,只是让身体产生高热量,而非高能量。我们吃进很多食物,是否也吃进营养?如果我们能吃有营养有质量的食物,我们是否可以不用吃那么多了呢?

要了解食物,你可以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从它的生产、加工到它的营养特性、处理方式、烹饪技巧等都可以学习。古印度瑜伽甚至将食物其分为三类:惰性食物,变性食物,悦性食物;他们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势能力量:惰性力量能赋予万物慵懒怠惰与死亡,变性力量赋予万物不定善变,悦性力量赋予万物富有生机。此三种力量对宇宙本体束缚而造成精细粗钝不同的万物。

悦性食物:使人的身心保持平和、纯净的状态,能够给机体提供所需的养分和精力,包括所有的水果、谷类、大部分的蔬菜(除了洋葱、蒜、韭、菇类外)、豆类、坚果类、所有温和的天然香料及适度的绿茶、草药。这些食物大都富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或者是优质的蛋白类物质。食用悦性食物者,大多身体健康,强壮又无病,自然心情爽快、祥和、充满喜悦。

变性食物:所谓“变”,就是它能够变好也能够变坏,在宇宙中存在着比较中等的能量,力量所及会造成不安的动作及情绪,包括含有刺激性调味品的食物,过分辣、苦、酸、咸、干的食物都属于变性食物。取用这类食物,应酌量使用,才不至于使心灵受到刺激而变动不安。咖啡、红茶、可乐、巧克力都是变性食物,吃多了会让我们太积极,心理安定不下来。在烹饪过程中过量添加辣椒、食盐、味精、酱油等调料是不利于健康的。值得提醒的是一切悦性食物,如果加上许多辛辣或者刺激性较强的调料也会成为变性食物。

惰性食物指那些使人肥胖、忧郁、懒惰、贪婪的食物,能使人嗜睡、昏沉、不安,身体倦怠、粗鲁而缺乏生命力和开创力。它包括所有肉类、蛋类、大葱、蒜、芥末、烟酒以及各种油炸、烧烤类等食品,那些变质发酵、放置过久的东西也属于惰性食物。其中,油炸食品不仅含有大量的脂类,还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失去营养价值,同时还可能生成许多致癌物质。暴饮暴食也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状态,也是很不好的饮食方式。

当然,除了古印度瑜伽,我们对食物还有很多分类,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在此,也向大家推荐《时蔬小话》一书,听听各式蔬菜的有趣故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深层蕴意与情感。

与食物对话谈判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对身体的敏感察觉。我们的感官会告诉我们这很香,那好吃;但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却不然,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身体讯息时,大多是出大事了!面对好吃的爱吃的东西时,我们的感官只想着索取更多;而无暇身体的感受,也许胃已经超负荷了,肠已经不能利索地运动了。一味地顺从感官与欲望,不知不觉中便伤害了身体。

《自控力》一书当中,有解析人类对于食物的欲望,有一个研究结果颇有意思:人们想吃食物的那种“渴望”,与真正吃到这食物的感受相比,前者给人们带来的快感要多很多。当欲望来袭的时候,给自己一段留白的时间,很多时候欲望就会慢慢消散。这也给我们启示:当我们面对食物,若能够停下来,稍稍不那么快顺从内心的欲望与呼唤,思考一下食物是否适合我们,与食物来场对话谈判,我们的欲望就会有所收敛,身体也就得到了该有的保护。

当欲望来袭时,不妨与食物进行对话谈判。——这是日剧《料理仙姬》带给我的灵感。女主角阿仙就像对待身边的朋友一般对待食物,让人温暖又感动: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这样试着和食物进行交流谈判。

当然了,吃得停不下来的习惯非一日能改善,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让身体慢慢适应“停下来”的节奏。想想看,与食物交流的过程中,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与感恩。

正如日本文化中,日本人在吃饭前总会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直译是“感谢赏赐”的意思(日剧里常译为“我要开动了”),表达了对食物的感激之意。我们可以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恩赐博爱与食物的伟大之处。

与食物对话谈判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学习如何与身体相处的过程。当欲望来袭时,拥有足够的耐心与勇气,感知身体的需求,试着对食物说说话,或许你便会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是否非吃不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瑜伽的特殊食物观:悦性、变性、惰性食物
一位女设计师的低碳生活之一日三餐
你需要了解的瑜伽饮食知识
区区瑜伽笔记:练瑜伽,跟吃素有什么关系?
七分瑜伽三分饮食,练瑜伽没效果?你可能是“吃错了”!
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