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歲時節慶】元宵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唐 崔液《上元夜》

元宵由来

在中国人的心中,过年是包括了年头和年尾的,从小年祭灶送灶王爷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才算结束,元宵就是年这场大戏最后的压轴节目。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被后人视作元宵由来的先声。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祭祀太一,以昏时祀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采用夏历建寅,月朔月望日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正月十五(月望日)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春回。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正月望日的地位自然高出其他望日,所以被选择成为从事特殊活动的时日,这是“元宵”本义。


在战国秦汉时代,太一永恒不动,二十八宿环布周天。太一除了是万方民众信仰的神,也代表宇宙根本的思想因子,在星象家构筑的天宫统治中,太一是居于紫薇星垣中的天帝——即北极星。先秦文化中人们视太一神为世界本原,用太一代替上天(帝),乃天地万物的创造法主,玄而又玄妙的至上神,产生了人类原始的宗教。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资治通鉴·汉纪》云:“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以为佛。”即东汉时期郎中蔡愔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并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自此之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便蔚然成风。



在佛教教义中,灯是自性光明和智慧的象征,也寓意佛法能照破迷界痴闇,如灯火照亮黑夜,故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史书所称西域佛教早已形成“燃灯礼佛”习俗,时间正是中国正月十五。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日益扩大,由于时间相合,燃灯礼佛便被吸纳进中国原有的正月十五习俗之中。

  

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按照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中元、下元,对应着天官大帝(尧)、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为庆贺“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要举行祈福法事。从此,元宵节便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节俗也逐渐固定下来,并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


时至今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民俗

■祭祖
汉武帝当年正月十五祭祀的太一神逐渐被忽略,随着道教的发展,民间盛行起了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的祈福习俗。其实除夕和元宵都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本应先盛一碗敬奉于祖先的牌位前,然后才合家团聚的。


■闹花灯

春节花灯历史悠久,起源于上古年代,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在周朝期间,《周礼、司横氏》便记载“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麻烛也”,意思便是一旦遇到国家大事,就会运用麻做的油灯来供照明。

  

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都城洛阳举行盛大的灯会,招待外国使者,以夸耀中国的富庶。

 

到了唐朝,更是气象万千。八十尺高的百枝灯树,竖立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见到。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金吾不禁”。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吃元宵    

元宵,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今也称汤圆。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馅的,比如今天的酒酿圆子。

今天的元宵,烹法很多。不管是叫“圆子”“汤圆”,还是“元宵”,这些名称都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后人多以之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走百病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相率过桥,谓之“度厄”。据说,过桥者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称此举为“宜男”,可生男孩。



■祭蚕神引自王红旗《重构》
正月十五民间有祭蚕神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把肉盖在粥上面,爬上屋口念祭词将粥供与蚕神。而有些人认为,元宵即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如下:

苏轼的《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当时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煮蚕茧的形象与味道,实在与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织作丝绸面料的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例如,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的故事,马头娘的蚕马故事,《山海经》还记有“呕丝之野”的内容。在很早的时代,每年开始养蚕之前,都要由正宫娘娘(国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皇帝则主持开耕仪式,符合男耕女织)。


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因此,笔者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那么,用什么来象征蚕茧呢?估计曾用过许多种食物,不过最后流传下来的乃是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有趣的是,《易经》的剥卦,在《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释为“养蚕的行为和注意事项”。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养蚕的蚕床,“剥”即剥茧抽丝;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表明女人是养蚕的主角;上九爻的“硕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蚕蛹(当然也可能指吃蚕蛹的替代品元宵了)。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种古老的食物或饰物,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集成”。


在笔者看来,上古时期人们很少离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圆球形状最初并没有什么团圆的意思;至于用元宵来象征满月并煮了吃,更是后人的不伦不类观点强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实上,元宵这种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么文化内涵的话,恐怕没有比象征着煮元宵祭蚕神更贴切的了。至于蚕神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则可以从黄帝正妃发明或改进养蚕技术得到证明,也可以从远古行为手册《易经》有养蚕知识介绍的剥卦得到证明。

关于剥卦,关键是如何解释“床”,以及古人为什么要“剥床”。我的解释是这里的“床”是指蚕床,即蚕上架结茧的地方,剥床即从蚕床上剥离下蚕茧。由于蚕很容易生病,因此养蚕有许多禁忌,剥卦讲述的正是养蚕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后果。



■闹社火

“ 社火” 亦称 ' 射虎' ,是中国北方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每年春节元宵,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村民们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


■捏面灯

山东一些地区的人们在元宵节会捏制面灯。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面灯也叫面盏,是用面粉做的各种形式的灯盏,元宵面灯以面粉为主料,依照月份捏制,今年运月多捏一个,面灯上面留有凹槽,待蒸熟后插芯倒油。正月十五晚上,人们点亮面灯,祈愿新年里风调雨顺、健康平安,五谷丰登。




■情人节?

记得大明宫词里,两腮泪痕的小太平,在华光如昼的上元灯会一脸仓皇的寻找。问擦肩几何,谁人识我?然后,一面昆仑奴的面具……那灯海浩瀚呵,无一盏与我相关,却在某一刻,尽皆为我作证。于是乎,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元宵传说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多与传说相伴生,关于元宵一则起源传说的主角是一条小青龙:


传闻玉帝醉酒不醒,天下大旱,小青龙不忍民不聊生,偷降一场大雨。玉帝醒来大怒,将小青龙贬下天宫囚禁于黑水湖中。身陷囹圄的小青龙看到人间大旱,再次冒犯天规涌起湖水浇灌大地。玉帝被激怒了,让雷公劈死了小青龙。在一位长老的帮助下,小青龙转世,叫作龙生。龙生得知玉帝要在正月十五夜普降天火,烧毁人间,便告诉长老让各家门上挂灯笼、街上搭起灯盏棚。人们按照龙生所说的去做,避免了一场天灾。后来玉帝得知是龙生泄露天机,再次杀害了他。为了纪念龙生,人们每到正月十五便张灯结彩闹社火。


元宵起源传说还有很多,大致如下:某事惹怒玉帝,玉帝决定正月十五火烧人间;有神仙同情人类,泄露天机;人们想出张灯放烟火的办法瞒过玉皇大帝,躲过一劫。为了庆祝胜利和纪念感恩,人们年年在那个时间张灯放烟花。

  

这些传说充满了臆想,却积淀着百姓最真实的情感。“玉帝”是“自然”的隐喻,是天灾缘起,多数元宵起源讲述的是人类凭借仁爱与智慧,在天灾面前化险为夷的故事。


后记

仅是节日本身就是一种庆典。这样你就可以让自己的本性和自然的雄浑本性相契在一起。这是人对自然最必要和最基本的适应。”平常我们都忙碌着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在节日时就会放下这些,将意识提升到精神世界。音乐、鲜花和特别的食物都是将我们提升到精神世界的物质。通过节日延伸本土化,透过节日将文化和文化之根联系起来。


元宵节,是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民间节日,温婉浪漫的诗词,文辞精妙的灯联、灯谜以及各种民间节庆构成了饶有雅趣的元宵节文化。点花灯是对天上月圆的回应,舞蹈是大地酝酿万物的呼声,各种游戏则是人们取悦天地的行为,可惜岁月迁演之后传统元宵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渐被日常生活淡化,人们逐渐失去了曾共同的精神兴趣,轰轰烈烈的丰富传统节俗已由繁化简,简而化之。


有时候觉得元宵节的月亮很应景,常常像一个黑芝麻馅的煮熟的汤圆,透着微烫的温情。儿时元宵手扎兔子灯记忆中红色的微光,像一个半明半暗的梦,恍恍惚惚地从童年漫夜色而来,清晰却又渺远。它们承载着怎样的祈求和愿望,人们试图寄希望于这浪漫而脆弱的东西,将自己对明天的美好期许点燃在岁月的暗河里。


愿这点微光,勿渐逝渐远渐无形……


参考文献:

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蒹葭从风《溪山琴况文集》

杨千虎《太乙宫:汉武帝祀太一神》

佚名《华德福节日庆典》


图片:秦淮彩灯

编辑整理:噶玛妙惠




附:元宵手工

材料

彩色皱纹纸,空玻璃罐或者一次性杯子,双面胶,固体胶棒,剪刀,如果需要提携可以在瓶口加束棉绳或者麻绳.步骤很简单,跟着图做就好,我就不唠叨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
你在茧上画过画吗
家兔的冬季繁殖,秋蚕的饲养
纩丝蛹 □王香
萧放: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文史知识
民间谚语小辑——蚕茧与桑叶类民间谚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