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釋真如義吕澂
釋 真 如 義 吕 澂
佛經在中國的傳譯和講習必然會有不正確之處,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關於“如性”這一概念,當初譯為“本無”,現在考究起來這是經過一番斟酌的。“如性”這個概念來自《奧義書》,並非佛家所獨創,表示“就是那樣”,只能用直觀來體認。印度人已習慣地使用了這一概念,可是從中國的辭彙中根本找不到與此相應的詞。因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比較看重實在,要求概念都含有具體的內容,所以沒有這類抽象含義的詞。
所謂“如性”即“如實在那樣”,而現實的事物常是以“不如實在那樣”地被理解,因而這一概念就有否定的意思:否定不如實在的那一部分。所以“如性”也就是“空性”,空掉不如實在的那一部分。印度人的思想方法要求,並不必否定了不實在的那部分以表示否定,只要概念具有否定的可能性時就表示出來了。所以佛家進一步把這一概念叫作“自性空”、“當體空”。從這個意義上說譯成“本無”原不算錯。而且“無”字也是中國道家現成的用語。要是瞭解“本無”的來歷,本來不會產生誤解。但這種用意只有譯者本人瞭解,譯出以後讀者望文生義,就產生了很大的錯誤。最初把這一概念同老子說的“無”混為一談,以後聯繫到宇宙發生論,把“本”字理解為“本末”的“本”,認為萬物是從無而產生。這一誤解並未因它的譯名重新訂正而有所改變。例如,以後“本無”改譯成“如如”、“真如”等,反而錯上加錯,以至於認為是真如生一切。這種不正確的看法代代相傳,直到現在。總之,我們不能把中國佛學看成是印度佛學的單純“移植”,恰當地說乃是“嫁接”,兩者是有一定的距離的。這就是說,中國佛學的根子在中國而不在印度。
節錄自 1979年8月中華書局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 第3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見與不見
为什么
世界现存唯一佛顶骨舍利
早期的僧醫
鳩摩羅什的奇特遭遇
玄奘大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