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谁学习——归己

 

一切发生,已成定局!事实无不通,只有想不通!

那么大多数的人呢,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种误会。最大的误会就是以为学了某种心理学,或者学了佛法、道法以后,就可以把身边所有的事儿都摆平。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这是极端错误的理解。这就是从古到今,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一些误导,因为大多数的广告,像现在学习的广告,都是告诉你学了我们的课程,会解决什么问题。销售问题,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好像学了以后家庭里就不会再出现问题了,不是这样。这个首先给大家证明一声。

为谁学习_2019914204449.wma 来自明方医道心理 20:31

我学习心理学十几年,而且在没有考心理咨询师之前,我也很喜欢心理学,也学了很多的什么佛经道典。我心里装的道理有很多,我19岁开始学《易经》,那么我掉入这种误区(以为学习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个时间段应该也在38、9,40岁左右,40岁以后,我才逐渐跳出来,才明白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完美的世界。就是你学了无论多少,你也不可能让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没有矛盾,或者能做到让所有人佩服你。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那么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就是因为有的人总是在问:“学习的这些方法,是不是可以让家人都慢慢的好起来”?当然是肯定的,肯定会好起来,但绝对不是你想的内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那我就举举例子。
那在现实生活中呢,我们经常会有一些矛盾的发生,无论你怎么学习,你身边的人只要没有学习,他就还会停留在旧有的模式中。而我们现在真正能彻彻底底解决问题的人,这个世界上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到。有很少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解决问题,那他解决的是不是外在的问题呢?不是!是他内在的问题,就是他不在把问题当问题了,而不是说具体到能把什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解决掉,不是这样的。

所以,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到底学习的用处是什么,他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利益,就不得不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比如说,学习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是醒悟阶段。在我没有学系统排列之前,没有学心理学之前,我是不知道家庭里边有序位的。什么叫序位呢,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该呆的位置,比如说爸爸妈妈是高于孩子的。
可是,很多家庭中因为单亲也好,还是因为父母有一方不在家也好。那么孩子就会取代其中的一个,就会把父母代替掉。那代替掉的结果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知不觉的取代着父母某一方的角色。从而呢,在现实生活中不知不觉的,与这个父母中被代替的角色形成矛盾对立。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在我小时候。爸爸是在外地工作的。那么妈妈有什么委屈,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就会找我来商量。我是长子,那妈妈有什么不舒服的,家里有什么决定,包括她受了什么委屈都会对我讲。在这个讲的过程中,我慢慢的就取代了爸爸的角色,但是我并不知道。一直到38岁,专门学心理学以后,才意识到占领了别人的位置有多可怕。各位你想一想,有多少人专门去学心理学?没有!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心理学,都很少有人学,更别说去学习比心理学更深刻的东西了,学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说,我38岁的时候意识到,我代替了爸爸的角色,各位,是38岁呦!那如果从十七八岁开始算到38岁,就有20年。这20年期间我会和爸爸,莫名其妙的产生一些冲突!就是我总是觉得他不对,看他不顺眼,感觉气场不对劲。我学了心理学以后,就明白这是一个身份的冲突,就是我在家里不知不觉就表现为老大一样。爸爸妈妈一吵架,我就会拉偏架,就觉得爸爸没有资格去说妈妈。

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家人都没有学过心理学,所以爸爸只是感觉到很愤怒,但是他也不明白应该怎么做。当妈妈有什么问题时还是求助于我,或者让我来评论他们夫妻之间的事情。直到三十八九岁以后,作为我自己来讲,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就会专门做了一个交还。把这个事情从内心里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从内心里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开始找这个家里的正常秩序。
就是爸爸妈妈是要在一起生活的,我是没有资格去参与爸爸妈妈的生活,这是他们的夫妻关系,他们之间的生活。
除了需要必须的照顾以外,其他的东西是不能参与的,比如说评是非,论谁对谁错,这些事情不应该是我参与。包括他们之间的决策,谁管钱?谁管谁?他们之间谁是谁非,都不用我来评判。
那这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和爸爸专门做了一个沟通,就是首先要承认他在家里的位置——他是爸爸,我是儿子。但我们听了这个话,好像很搞笑一样,难道你不知道你是儿子,他是爸爸?这个真的不知道。就是没有做好一个儿子该做的本位工作,没有定好位。
那么专门交托,就是告诉爸爸,你才是家庭的主人。我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因为你不在家而代替了你,而我居然不知道代替了你。所以,从今天开始,我把妈妈还给你,从今以后我只是个儿子。在你们需要我帮助的时候,那是义无反顾的,但你们俩之间的矛盾或者问题,我没有义务解决,也不能参与。所以,你们俩以后有什么事情要自行解决,不用找我了。养老送终是我的事,你们能动的时候就尽量自己照顾自己,如果不能动了,才能轮到我。

这是一个案例,就是我在讲,家庭里的序位,是需要有一个人学习以后,他明白了,他做引领者,把这个交托出来,这个还好办一点。你看,归位,这是一部分。家庭会因为这个确实好转了不少,那你说一点矛盾都没有吗,从此以后真没有矛盾了?还会有。那下一步就是,你无法改变这些人,你的爸爸妈妈、老婆孩子他们是不学习的。他们该看手机看手机,该玩、玩,该逛、逛。他们还会向世俗人一样,要求你要每年拿多少钱。
作为我来讲,我觉得在这十几年的修行过程中,慢慢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明理的过程中,慢慢就发现我们要做两种打算。
第一种打算就是让自己先学明白,那学明白了、是不是周围的人,或者周围的事情,就都处理的让谁都看着顺眼、谁都满意?不是。自己能否心平气和的面对家庭,乃至自己身边发生了某些事情,这种心平气和也不是绝对的。只能说是相对比以前的那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会延长,会更多。原来可能十件事儿,十件全部爆掉、会发脾气。
那现在可能会逐渐随着学习,变成十件事儿,只发五次脾气,十件事儿,只发三次脾气。可能到两次这块儿,要想再彻底的消灭发脾气,可能又会非常困难,而且也不用把这些都消除掉。那么作为自己来讲,就是一方面,自己的脾气递减。
第二个,慢慢界限清晰了,就是不再会因为老婆孩子之间的吵架,让自己搞的很气愤,或者掉入这种不和谐。或者爸爸妈妈之间有了问题,或者婆媳之间有了问题,那会不会把我带走,不会。现在被带走的时候越来越少,就是我感觉能处理,我就处理。比如说几句,如果说话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听,而且都在火头上,那我就选择沉默、或者离开,都没有问题。在心里也不会觉得谁不对,因为,我知道这个人就是这样子。

那为什么跟大家要分享这些,就是回到一个中心点——把自己管好。所有学习的人只能管好自己,你不能渴望说:所有人肯定学了什么,就能把家里谁摆平。这种思想是个误区,再次提醒,把这个误区先去掉。其次呢,在学的过程中是学会观察结果,为什么能不生气,是因为在观察这种因果。
在家里面的因果有两方面,第一种是付出。那么一家人在一起,最大的特征就是相互付出。父母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教育孩子,说是义务,但这也是付出。那么所有的付出,作为付出者来讲,世俗的付出者,99.9%都会因为某种付出,而带着后边的后遗症——叫仗势。仗着自己有所付出,那么在家里边处理问题的时候、或者说话办事时,无意中就透露出来一种仗势的这种气息。但是呢,大多数的人不以为然,没有感受到这种仗势的气息、对双方关系的危害。也许他们觉得很正常。
比如说:父母养了孩子,所以对孩子就大呼小叫,期待孩子听他的话。尤其在他需要帮忙的时候,总期待孩子能按照他说的去做。换一句话说,作为孩子来讲,他每一次的听话,他也以为是付出。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可能慢慢也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他会把这个承担家庭的责任,或者给爸爸妈妈买买过礼物,对爸爸妈妈好等等,也当成自己的功劳,当成自己的付出。建立在这种付出心之上,也会有仗势心。那这种仗势心呢,是无处不在。那我们就举个例子来讲:

这个孩子正在玩游戏,看手机。妈妈就说,你帮我去把某个东西拿过来,或把桌上的碗收拾一下。这孩子嘴上答应说:好,我马上就去。但是呢,嘴上答应了,没动。
这是我们妈妈就不耐烦了,就用一种口吻去说他——每次都是这样,让你收拾个东西,你就是不动。那孩子听完这种指责的话语以后,他立刻仗势心就起来了,他就仗着父母爱他,仗着自己曾经、还做过很多事。他就会说一句是吧。我又不是不做,你急什么?你总是这样着急。你看,刚才那个说:“你总是、只是答应不去行动”。这个回应就说:“你总是着急”……那大家要看到这中间的对话。这样对话,如果再加剧下去,我们来演绎一下看一看妈妈会说什么?
妈妈说:“行了不让你干,我自己来行了吧”。
孩子会说:“不干就不干,你能自己干、自己干”。
妈妈就会很生气:“以后,你也不要在家里吃饭”。
就开始自动化的运用自己的权利,这饭是我做的,钱是我赚的,这家是我的。她一有这种概念,冲突不断在升级。而孩子呢?他的潜意识里也有一套东西,他知道,爸爸妈妈离不开他。所以他会说什么?“不在家吃饭就不在家吃饭,这家我还不喜欢呆”,啪!甩门走了,离家出走了。这时候轮到父母傻眼了!
他觉得孩子不应该这样儿,所以父母感觉到很委屈,又很恐惧。
委屈的是,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居然连句好话都听不上,怎么孩子就帮不上忙呢?恐惧的是,孩子如果不回来,如果在外边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看,这都怨自己。你说让自己给孩子道歉,又拉不下这面子。孩子那边呢,也非常委屈,其实想呆在家里,但是为了那口气,不愿意呆家里。这人与人之间在权力斗争,在相互制约。
但如果作为旁观者的我,我就是这个家庭里的男主人,我可能会去向孩子,或者妈妈去说一些话语,那这时候在气头上,他们可能都希望我能倾向于他们。那作为我来讲,我想告诉他们的就是:“现在已经这样了”,尽量保持平和的去沟通。先不急着去道歉,要道歉,也要想好错在那里,是态度错。双方都有错,态度错了,但是作为我来讲,我不能急于去解决问题——好像出了这个问题,就是我无能。

各位,这是个关键点,这跟我有没有能力关系不大,千万不要这么想。你把自己学明白了,你也不能左右别人一定……,他们可能后半生都这样。但是你得想,怎么在这中间,能平和的做一个榜样,很平和的把自己的状态保持好,这种保持不是刻意的保持。而是看清了这种因缘,你是没有办法阻挡有些事情发生的。
除非他们自己改变,他们不愿意学,他们不愿意改变,无论你学了多少,你充其量只能把自己做好。平静一些,不要把这些发生当一回事。所以各位要看到,家庭里面的这种……就是说无论你学了多少,也不代表你能把别人摆平,或者把别的事全部摆平,不可能!只能是一部分。
所以,千万别误会,啊,学习不是给别人学,是给自己。让自己可以比较舒服的面对,自己人生中的不期而遇的发生。面对这些不如意的事件,难以预料的事情,可能会有瞬间的不适、或者惊讶。但是呢,基本上就是3分钟,2分钟能保持平和下来,不参与到这战争中去。不能因为他们吵架,我周边的环境不好,就把自己搅进去,这才是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点。
我觉得讲到这儿就够了,大家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每个人能保持自己的平和,非常重要。


心有所仗,必不自律!心有所仗,必责于人!心有所仗,必不服气!心有所仗,脾气禀性必出!欢迎大家转发,让多人受益!

给予和接纳都是生命温馨的绽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爸爸妈妈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师说|做不好父母的原因只有一个,你太想做“好父母”
毁掉孩子品质的四句话?家长别对孩子
这四句话容易毁掉一个好孩子!多数家长却经常说……
放弃期待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原生家庭这个锅,谁来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