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灰是怎样烧成的

嵩溪村烧石灰的柴灶遗址。
   国庆长假期间,记者回乡省亲,就近游览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这个拥有1000年历史、1560间古建筑、970余户居民、2800余人口,藏在深山、名闻遐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村落。
   经历风雨,嵩溪古村完好保存的不仅是秀美的山水和古朴的建筑,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诗词、书画、戏曲和儒学,流淌在村民的血液里,充溢于村民的生活中,成为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仓廪实而知礼仪”,嵩溪村民之所以能够耕读传家,弦歌不辍,是因为千年来出产石灰,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获得了 “小杭州”的美誉。由此,记者想起了——

一桩四十年多前的陈年往事
   一九七〇年,我家建造两间新房,所需的建材生石灰是用拖拉机从嵩溪石灰厂运来的。
   妈妈挑来井水,一瓢一瓢地泼向摊在地上的生石灰,冒出腾腾的热气,不久变成熟石灰。她把生鸡蛋埋在生石灰堆里,利用变熟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将它烤熟,俗称“石灰蛋”,吃起来特别香。后来上初中读化学课,才知生石灰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钙,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一个放热反应,足以把生鸡蛋烤熟。
   从此,我把建筑用的石灰和食用的鸡蛋联系在一起,多了一分亲切,多了一分关注,多了一分好奇:石灰到底是怎么烧的呢?
   好在隔壁小伙伴王武卫的外婆家就在嵩溪,经常跟我们说起那个神秘的石灰灶。经不住一再恳求,上小学前的一个春天,他带着我们三四个六七岁的小孩子,翻越石姆岭,迤逦来到离家十多里路的嵩溪,终于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石灰灶,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边村乌”的由来
   事隔四十多年,当记者再一次来到嵩溪村,徜徉在早已废弃的石灰灶前,聆听年过七旬的村民徐千意的详细介绍,进一步了解烧石灰的奥秘。
   烧石灰的原料是石灰石,嵩溪村边的山上到处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民间有“日采八百,夜长一千”之说。早前,采石灰石没有炸药,全靠人力。采石工人通过观察石灰石的纹理,顺势而为。先用木楔子打进石缝,再灌进水,木楔子遇水膨胀,使石缝越裂越大,再把小楔子换成大楔子,石灰石就整片整片地裂开来、碎下来。
   当时的采石工人大多来自诸暨县的边村,人称“边村乌”。在这个不雅名称的背后,蕴含着采石工人的双重辛酸:一者采石工人整日露天作业,灰尘漫天,风吹日晒,个个皮肤乌黑;二者按照当地的风俗,采石工人出门以后如果路遇女人,就要晦气,只能返回。为了避免路遇女人,采石工人在天还乌黑的时候,就早早地出门去石宕。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采石工人用上土制的火药。在远离人家的石宕屋里,他们把壁屑和木炭倒进石臼里,捣碎拌匀,制成火药。民间有“东张西张,不要火药喷伤”的说法,说明土法制造火药有一定的危险,弄得不好,会喷伤人。制作火药的木炭,山里到处都有,而壁屑却不易得,因为它长在潮湿、肮脏、有咸气的墙壁上,俗称“板壁垃圾”。
   再后来,采石的工具现代化了,用上炸药雷管。一个采石工人紧紧握住钢钎,另一人抡起铁锤,对准钢钎猛力击打,凿出炮眼,装填炸药,用雷管引爆,把成片的石灰石炸塌。凿炮眼都在悬崖峭壁间作业,人站立不稳,须从用一条绳索,一头系在山顶的树木上,一头系在腰间,这是一个玩命的行当。

一灶石灰
烧了两年零三个月
   烧石灰的石灰灶,以石块垒成,拱出一个弧形洞门,洞口砌一块大石板,耐高温,上方留有小孔,以便通风出烟。
   按所用燃料,石灰灶有柴灶和煤灶之分,柴灶按容积大小又有大灶和小灶之别。大灶可出灰两千至两千四百担,小灶可出灰八百至一千五百担。采石工人将石灰石运进石灰灶,在灶门正对面的灶膛内叠出一个桥孔型的烧柴炉膛。烧窑工手握柴叉,将柴禾叉入炉膛,随着温度的升高,叠在上面的石灰石烧成通红。这样,大窑烧二十四天左右,小窑烧十八天左右,再把窑门封堵,过四五天后,石灰就可出窑了。
   烧石灰的柴禾有特别的讲究,要缚成重约两斤半的小把,一者便于叉挑,二者利于燃烧时保持温度均匀。预先买下的柴禾,堆成方方正正的大堆头,顶上呈斗笠状,以防被雨淋湿。曾经有一灶石灰烧了两年三个月(即从上年农历腊月初七到次年农历三月止)的个例,每每成为嵩溪人茶余饭后的笑谈。究其原因,其间就有柴禾被雨淋湿的因素。
   烧石灰是一项技术活,须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把关,由灶主高薪聘请。他们整天守在灶旁,根据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石灰的生熟程度。若石灰石未烧透,加水后会留下残渣,出灰率低,影响石灰灶的生意。
   以前村民相信万物有灵,行行都要祭祀,烧石灰也不例外,最怕难得熟,费时费力费柴。烧一灶石灰,从叠灶起到出灰止,先后要拜三次,分别在沉灰(石灰石下沉)、熟灰和出灰阶段。灶主要供奉肉食和米饭等祭品,祭祀灶神,并说一些利市话,不外乎“顺风顺水,石灰早熟”之类的祈祷。祭祀完毕,给每个窑工分两片白切肉。

罗隐秀才的“圣旨口”
   从嵩溪往北,翻过一条山岭,就是旌坞,也以烧石灰闻名。
   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罗隐秀才来到这里,向嵩溪人讨麦饼,嵩溪人大气,随便递了一个大的给他;又向旌坞人讨麦饼,旌坞人小气,挑了一个小的给他。谁知罗隐秀才是“圣旨口”,说一不二,喝道:“嵩溪的石灰不要翻动就能烧熟,旌坞的石灰要翻动才能烧熟。”
   原来旌坞的石灰灶均系小灶,灶膛狭小,灰石进灶,须由下叠上,燃烧之后,下面的石灰先熟,上面的灰石坍塌,火头透不上,需要人工翻动,才能熟透。所以,旌坞的石灰不分等级,均系统灰。而嵩溪的石灰灶系大灶,灶膛大,石灰石进灶,只需自上倒下,不必叠砌,燃烧以后,不需翻动就能熟透。
   嵩溪的石灰窑烧出来的石灰,因火力不同,分为三种:火口灰质量最佳,俗称铁灰,意为石灰凝固后坚硬如铁;中层灰其次,俗称绿灰,适合施在酸性土壤,达到酸碱平衡,意为禾苗葱绿;上层灰质量较差,俗称白灰,意为颜色较白。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柴灶改为煤灶,以煤为燃料。附近有一个东山煤矿,出产石煤,含碳量不高,但价格低廉,成为烧石灰的首选燃料。嵩溪人把石灰灶略作改进,上面敞口,加料时石灰石与煤相互交替,当煤层燃烧后,就能烧化夹层里的石灰石,只要往灶底一捅,生石灰就纷纷掉到灶底的铁槽车上,装满后拉出,灶顶可继续加料,做到连续生产,提高效率,但烧出来的生石灰中混有煤渣,须由专职人员分捡。后来,嵩溪人办起碳化砖厂,以煤渣为原料,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挑石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早前,嵩溪村有二十几个石灰灶,烧出来的石灰除了供应全县各地,还远销诸暨、义乌、桐庐、东阳、兰溪、建德等邻县,“小杭州”的名声随之远播。挑石灰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时,城里有人到嵩溪村去挑石灰,翻越一条陡峭的嵩溪岭,令人望而生畏,民间有“有囡不爬嵩溪岭”之说。城里人走到廿里亭,就将带冷饭的蒲包挂在亭子里,空手爬过嵩溪岭,挑回石灰,再到亭子里吃饭。到了傍晚,在家里的父母或者妻子拎着竹篮,早早出城,走上十里八里,远远迎接,拎个十斤廿斤,帮挑石灰的青壮年减轻负担。
   邻县义乌、东阳一带的挑夫也来嵩溪挑石灰,途中经过浦阳江上的一座木桥。有一次,一队义乌的挑夫到嵩溪挑石灰,来时天气晴好,顺利过桥;去时发起大水,漫上木桥,当最后一个人挑夫走上木桥时,轰然垮塌,人和石灰担都被大水冲走了。为此,乡人募捐建造了一座多孔石桥——合济桥,义乌人也踊跃捐款。
   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多农家置办独轮车,挑石灰变成拉石灰。在独轮车上放两只大扎箕,装载量大了,人也省力了。再后来,嵩溪村修筑公路,用汽车和拖拉机等现代运输工具把石灰运到四面八方。到了七八十年代,乡村兴起建房热,普遍使用石灰、泥沙、红壤混合的三合土夯墙,石灰的用量大增,供不应求,达到鼎盛时期;到了九十年代,建筑用的石灰被水泥代替,石灰的用途锐减,石灰灶随之减少,直至废弃。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嵩溪这个历史文化名村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那些久已废弃不用的石灰灶,不知不觉间成为游客眼中的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流连忘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石灰生产工艺技术管理及 防污染措施操作实务全书
石头那么重,为什么烧成石灰却很轻,它以前的重量去哪里了?
石头那么重,烧成石灰为什么很轻,它以前的重量去哪里了?
石灰石是什么
石灰池里煮鸡蛋.doc
古诗词中的化学|那些美极了的笔墨,竟蕴含着这些化学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