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里头中的大禹原型:从鲧禹的封地与洛阳盆地的关系看夏都

导语: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都?原名为何?鲧和大禹的封地与洛阳盆地有什么关系?本文在综合《山海经》、《竹书纪年》等诸多文献等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都,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问题。但目前,即便是考古上,也只能是从遗址的规模、布局、影响力等方面来判断二里头遗址与夏都的关系,而无直接证据。当然,如果将二里头发掘的龙形器看作是“禹”字的具象化的话,倒是可以勉强算一例。(相关内容请参阅大禹原型是一条虫?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牌记录了最初形态)。要想找到更多线索,需要我们将容易忽略的史料部分纳入考虑,如本文将要谈到的鲧和大禹的封地范围。

大禹可能的原型——笄蛭涡虫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一个由鲧化成的地方,在《中三经》:“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说从青要山南望,是“禹父之所化”的地方。这个地方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的陆浑镇。《水经注·卷十五》写到:“涓水……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说陆浑县东的禅渚,就是《山海经》说的禹的父亲化身而成的地方。“墠”指的是祭地,《说文解字》写到:“墠必在野也。封土曰坛,除地曰墠。”说“墠”是野外除草平整过的祭祀之地。从“墠渚”的名字来看,此处应与祭祀鲧有关。

鲧又名有崇氏,是崇国国君。《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一》写到:“《帝王世纪》曰: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说鲧的封国在秦晋两地之间。“崇”之名来自于嵩山。嵩山亦称“崇山”,《康熙字典》写到:“《正譌》:嵩古作崇”。嵩山的起脉,即是嵩县的外方山。《康熙字典》写到:“《注》禹贡有外方山,即嵩也。”外方山属秦岭支脉,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西起伊河谷地东缘,西南与伏牛山相邻,总长约170公里。而在陆浑镇,就有崇国故城桥北村遗址,与记载一致。

嵩山是外方山的东延部分,在嵩山下,有禹的都城之一阳城。《竹书纪年》写到:“禹都阳城。”三国韦昭注《春秋外传》写到:“夏居阳城,崇高所近。”说禹的都城阳城在嵩山附近。章太炎先生在《检论·辩乐》中写到:“(东汉)赵歧《孟子注》云:'阳城在嵩山下,故因山以名其国。’”说阳城在嵩山下,所以以“崇”为国名。这意味着,禹传承了鲧的封地,而鲧的封地崇国包含了洛阳盆地南部从嵩县外方山起脉到嵩山的整条外方山。

大禹的字“高密”,也与洛阳盆地有关。由于古人的字往往和封地、职务有关,如黄帝因以姬水成而姓姬等(《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所以我们可以从名字中找出他们曾拥有过的领地的信息。《帝王世纪》写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故名文命,字高密。”《史记索隐》中引三国宋衷语:“高密,禹所封国。”说高密,是大禹的封国,所以大禹又字高密。

我们知道,大禹的父亲鲧又称有崇氏,所在的封国崇国就在嵩山的起脉外方山旁,嵩山亦有“嵩高”之称;而在外方山以北,就是《山海经》中的“帝之密都”青要山和密山(相关内容请参阅河南嵩山原名和山,见证了古人高超的大地测量与地图绘制技术)。“都”既代表了大型人群聚集地,也指有宗庙的国君所居之处。《尔雅·释名》写到:“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说“都”是国君居住、人民聚集的地方。《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写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说城市里有宗庙供奉先王灵位的,就叫“都”,没有的就叫“邑”。而在青要山南麓,就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仰韶村。从仰韶文化的影响范围来看,青要山确实有作为“帝之密都”的实力。注意,古时的“都”没有首都的含义,所以往往会随着上古帝王居住地、祭祀地的变换而有多个“都”。

从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来看,禹的“高”、“密”二字代表的便是这两块封地。这两块封地是由青要山、嵩山以及嵩县围成,也就是洛阳盆地。文献中还记载有的禹的都城之一“阳翟”,据考证便是在嵩山东南约40公里的河南省禹州市,此处应是禹在继承鲧封地之前的封地。《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写到:“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说禹受封夏伯时的封地在外方山之南的阳翟。《尚书·五子之歌》也印证了这片封地,当时太康的五个弟弟能携着老母亲在洛水边等待了一百多天,表明此处应有据点。并且,不论是夏帝太康还是夏帝孔甲,田猎都是在洛阳盆地上,暗示了此处属于夏朝的领地范围。而二里头,正位于洛阳盆地中央。

再者,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大禹在治水后,是受舜的禅让成为了夏后氏,当上了夏人的首领,而《禹贡》详细记载的五服朝贡制度,每一层级都是按照与中心相隔距离远近来划分的,因此可以想见,禹的领地是在“天下之中”的位置。

《竹书纪年》便记载了大禹在受禅后的都城沿革(相关内容请参阅洛阳二里头原名夏邑,却不是唯一夏都,另一个在山西周家庄)。大禹的儿子启在即位时,曾于夏邑和冀都两处大飨诸侯,说明了这两处的地位对等。《竹书纪年》写到:“帝启 元年癸亥 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璿台。”尧、舜等古天子曾居冀,说明冀都是旧都,而启即位的夏邑,就是新都。其后,“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也是回到夏邑接受诸侯朝拜。《竹书纪年》写到:“帝相 于是,夏众灭浞(zhuó),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说夏人攻灭寒浞后,迎接少康回归夏邑。诸侯们将他立为天子,继续祭祀夏朝的祖先和上天,和之前一样。

可以看出,夏朝在大禹受禅后,逐渐将都城由冀都转向了夏邑。而不论从地理位置、规模、遗存还是影响力来看,二里头遗址均与“夏邑”的地位相匹配,意味着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邑”所在。

二里头出土的龙形器,应和祭祀禹有关。《列子·黄帝》中,记载了夏后氏的形象特征,和龙形器的形态相似:“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网络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山东省的潍坊市也有高密市。因为山东是中条山脉的指向延伸处,地处中原东极,又是南北技术、贸易交流沟通的要道,所以历来是中原势力的必争之地。潍坊市在《禹贡》中就有记载,位置很明确。《禹贡》写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说海和岱山(即今泰山)之间的是青州,潍河和淄河都已经治理好了。到了寒浞代夏时,潍坊市成了战场。《竹书纪年》写到:“帝相 二十七年 浇(ào)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说寒浞的儿子浇攻伐斟鄩,大战于潍,倾覆了斟鄩的船,灭亡了它。后来,潍坊市成为了鲁国的一部分,还被认为是“诸夏”之一。《春秋繁露·观德》写到:“鲁、晋俱诸夏也。”说鲁国、晋国都属于夏人。从史料记载的时间线来看,高密市的名字应是在大禹成为夏后氏之后,由本氏族的人过去统领时命名。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牌饰,网络图片

另外,禹的“密”字还表明其可能与密国有关系,所以甘肃省灵台县原密国地域的白草坡,出土的绿松石牌饰才会与二里头的如此相似。

灵台县出土的绿松石牌饰,网络图片

从鲧的封地包含了整条外方山、禹的封地包含了洛阳盆地可以看出,古人的封地方式不拘一格,可能是整条山脉,可能是整个盆地。还有可能是整条河,因此文献中还有“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记载(《国语·晋语》)。也因此,氏族在发展壮大后,会顺着受封的山脉或水流声索整条山系或水系的权利,也就是说,他们最终会顺着山水脉络声索昆仑山、黄河或长江的权利,以彰显自己的合法性(不然可能会被拥有其他山脉、水流的氏族声称自己所在的地域是他们的山和水),坐拥天下。这造成了一些既有山脉,又有水流的地域,可能由多个氏族共管。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出行不受限制,这些氏族结成联盟并融合,氏族的图腾也跟着融合,成为了通行的标识。《山海经》中的诸多异兽,一些可能就来源于这样的图腾融合。融合到最后,就成了后世的“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禹治水是哪条河?黄河还是伊水
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16: 《竹书纪年》关于夏朝纪年的真实性再分析
【中国先秦时期列朝列国志】夏朝(六):少康
大禹生于石纽出于西羌是蜀人?文献以讹传讹,错源为《淮南子》
王城岗遗址:高风亮节的禅让制背后的血腥真相
大禹治水以老河口禹家寨黑水河为中心划分天下九州考 图(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