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距今4100年的观象台就在山西襄汾陶寺,立体呈现人与天的千年对话

8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秋高气爽,美景如画。

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南,距今约4100年左右,是中国考古人员2003年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是迄今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址。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的初步结论,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是我国观象台的鼻祖,也是一座实现天人对话的神坛。

陶寺遗址,这座帝尧都城之所在,这个最早的“中国”,既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也因古观象台的存在而成为我国古代历法的发祥地。历法与气象工作紧密相连,一脉相承。

在现存的陶寺晚期的台基破坏界面上,发现了一道弧形夯土墙基础,人为挖出10道浅槽缝,形成11个夯土柱基础。夏至观测柱缝系统向东错位,设置到了第二层台基上。在最北观测柱D1与夏至观测南柱之间搭上一根门楣就成为一个面向东南、内宽1.8米的小门。估计此门专为“迎日门”。从观测点经“迎日门”向东看去,又可形成一条宽50厘米的观测缝。据此,陶寺IIFJT1上用于观测的柱缝系列共计13个柱子12道缝。经垂直向上复原,这12道缝分别对着崇峰(俗称塔儿山)的某处山头或山脊。其中主峰塔儿山在东5号缝内。

整个遗迹包括外环道直径约60米,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台基直径约40米,总面积约1001平方米。台基大约可分三层。第一层台基基础位于台基正东,呈月牙芽形。生土半月台基芯被第一层台基的夯土版块所包护。第二层台基基础呈半环状,东、西两端接在城墙Q6上。第三层台基呈半圆形,由夯土挡土墙、夯土观测柱缝及台基芯构成。第三层台基芯以生土为主,还有部分夯土台芯、观测点等遗迹。

古人对于自然是敬畏的。《尚书·尧典》记载,在举行禅让典礼时,尧帝要把天文观测仪器亲自授给舜帝:“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在大自然面前,古人是智慧的。他们既执着于探秘,又懂得顺应天意、顺势而为、合理利用。观测台上12个观测缝隙在不同时节与塔儿山日出光影的精确吻合着实令人惊叹不已。走进古观象台,除了感到惊叹和自豪之外,我们还能够感受到一种历经千年而永不休止的精神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熠熠生辉。

“观象台”遗迹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该考古成果被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重大考古发现。

李现俊 摄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年春分,我们同四千年前的目光重叠...
陶寺观象台与清明节的起源
陶寺遗址:华夏文明起源提升至夏以前
访古思今——能观测冬至时令的陶寺观像台
陶寺古观象台
尧都从传说走向信史——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发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