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展讯|意与古会——陆家衡望七书法展暨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意与古会——陆家衡望七书法展在苏州市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昆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昆山文广新局、昆仑堂美术馆等单位承办和协办的“意与古会——陆家衡望七书法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于2016年3月11日下午在苏州市美术馆举行。

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浙江、四川、广东等地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3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充分肯定了陆家衡先生的艺术成就。

本次展出的作品均是陆家衡先生近年来的新作,共计70件。作品以隶书、篆书、行书为主,融古开今,具时代特色。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展览开幕式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代表主办单位讲话。

 

苏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徐明宣布展览开幕。



昆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致辞。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惇致辞。



展览开幕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纷纷发来贺电,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王伟林宣读部分贺词。



江苏省昆剧院龚隐雷、钱振荣两位国家一级演员演唱昆曲为展览助兴。



陆家衡先生致答谢词。



《意与古会——陆家衡望七书法展作品集》首发暨赠书仪式。




作则简介




         陆家衡,字持平,号己堂,1947年生,江苏昆山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其书法以隶书、行书见长,隶书气息高古,行书古雅淡定,在书坛独树一帜。1987年获《书法》杂志“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三十七名优秀作者之一,先后荣获第五届、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获首届、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银奖。作品入选第三、五、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三、四、五、六、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扇面展,以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邀请展等。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江苏省文联“德艺双馨”会员提名、苏州市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文学艺术奖、昆山市文学艺术特别奖等。出版有《陆家衡书法作品集》、《中国画款题类编》、《玉峰翰墨志》、《中国书法家精品集·陆家衡》等。




展览现场






开幕仪式后,在苏州南林饭店还举行了“意与古会——陆家衡望七书法展”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王伟林主持。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自2016年3月11日开展,至3月16日结束。




学术研讨会及学术讲座







陆家衡书法展的意义 

王伟林



当代书法创作区别于前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从书斋走向展厅,换言之,当代书法创作越来越注重视觉冲击,越来越追求“展厅效应”。这种“展厅效应”和视觉转型恰恰又和书法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转变相契合。因此,当代书法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一大批富有实力和才情的中青年书法家脱颖而出,成为书坛的风云人物;另一方面,由“展厅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书家们为了登堂入室、摘金夺银,过度地追求形式感而忽视内在精神,甚至为了赢得视觉冲击力而不惜做旧、染色、拼贴……而原本书法创作最本质的重书写、重学养、重诗意、重人文精神的品格越来越被边缘化。毫无疑问,当代书法经过30多年“书法热”的强烈推动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而随着书法展厅化、大众化的“大浪淘沙”,一批能够坚守艺术理想,扎根传统文化土壤,不为“展厅效应”左右的书法家凭籍冷静的思考、执着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努力终将再度脱颖而出,成为书坛真正的执牛耳者。生活在玉峰山下的陆家衡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独特审美追求和艺术品格的书法家。


陆家衡幼承家学,其父陆曙轮精金石书画,善弈,有隐士风。八十年代始,陆家衡从其父友、海上著名书法家、碑帖考据学家翁闿运先生游,悟得书道笔法。后又问道于吴门宋季丁和沙曼翁等先生,致力于汉魏碑版和竹木简牍的研习,并上及甲骨文、先秦籀篆。众多书体中他于隶书用功最勤,其隶书植根汉代刻石《礼器碑》《石门颂》《封龙山颂》《杨淮表纪》《武梁祠刻石》等,又巧妙化出;更从秦汉简牍中汲取营养,进而借鉴清代碑派隶书大家何绍基、杨岘等的成功经验,故其隶书质朴典雅、不事雕琢,高古中透出清逸之气,在当代中青年书家中独树一帜,又凭藉风格的独特性和探索的深广度成为近百年隶书发展过程中第四代代表性书家。(详见拙文《近百年隶书发展简论》,收入《全国隶书学术讨论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其行书则胎息于“二王”,清朗静穆中时显书卷之气。近年来多从何绍基等中探消息,取其沉雄苍茫之气象。陆家衡从小浸淫于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他深悟一艺之成需多方涵养积累,于是临池之余复涉丹青,所写梅、竹,得清人金冬心、郑板桥遗意,笔墨简淡,气息醇雅。声律则受业于苏州评弹名家黄异庵先生,雅好陆放翁、袁子才两家,时有清新之作。



近三十年来,陆家衡的隶书在全国展、中青展及楹联书法展等全国性大展中屡屡夺魁,其行草书、楷书、篆书也颇受好评,1987年被评为《书法》杂志“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三十七名优秀作者之一,1999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会员。2007年,为了推动苏州地区的创作更上层楼,已是六十高龄的陆家衡先生身为苏州市书协分工负责创作委员会的副主席,仍老当益壮,身体力行,以一件精致清雅的行书横披向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投稿,不唯精神可嘉,其作品更在数万件来稿中受到全体评委的青睐,最终再度荣膺“全国奖”。评审组在“评语”中这样评价道:“此作规模张即之而出以己意,从容淡定,清和雅致,有一种江南秀士风度,迥异时风,在竞相表现的展厅中此种境界难能可贵。”

成名之后的陆家衡一方面在艺术上继续传承开拓,另一方面在培养后进、扶持新人方面不遗余力。在他的引领和影响下,苏州及昆山地区的书家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又一批青年后学在全国及省内的各种展赛中问鼎折桂。最近十年,陆家衡又全身心地扑在了文博事业和书学研究上,从筹建到出任昆仑堂美术馆馆长到主编《昆仑堂》学术期刊再到编撰出版《玉峰翰墨志》《中国画款题类编》等,其间所花的心血非常人所能想象,而这些都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文化品位。

近闻陆家衡先生今春将应邀在苏州美术馆举办新作展,以此为自己七十岁生日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更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后又一次集中展示。我预见这次展览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最大的看点在于它的样本性、示范性和学术性,这是由作者特定的身份和别样的作品所决定的。

一、样本性

前面已经提到当代书法创作发展到今天面临重大的抉择与挑战,是深入传统,传承经典,还是跟随时风,追求形式?是独尊帖学,步趋“二王”,还是碑帖兼融,多样并举?是一味地在风格上求新求异求变,还是在学习借鉴经典上做精做优做深?陆家衡的展览将为当代书法提供一个鲜活的样本,从传统走来,从经典走来,穿越时空,发人深思。

二、示范性

从展览本身而言,艺术效果、艺术氛围乃至艺术气场均需要认真探究,当代书坛展览层出不穷,林林总总,然而大多讲究排场、讲究花架子、讲究领导和名人出场的规格,其实这些并非展览最要紧的。陆家衡的展览从里到外都显得素雅而纯净,平和而质朴,如其作品及为人,低调谦逊,不事张扬。它是涓涓细流,它是淡淡清茶,它是和煦春风,润物而无声……

三、学术性

展览的学术性一方面来自于作品的内容,是否有文化含量,是否有学术价值,是否能引人入胜?另一方面来自于作品的个性、品格,是否有穿透力,化古铸今,别开生面?是否有亲和力,摄人心魄?是否有影响力,独领风骚?依照沈鹏先生的观点,好的书法必须达到这样的境界:创造的高度、情感的浓度、技巧的纯度。具备这样品质的书法创作和展览自会焕发出鲜亮的学术光彩。陆家衡在总结自己创作历程与体会时这样描述道:“得法通变—读书养气—率性归真。”这分明谈到了法度、境界和性情这些艺术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他的这种书识和创作观念既是其半个世纪来书法探索历程的经验之谈,也代表了他这一代艺术家对中国书法的执着情怀。

                                                                                乙未小寒于古胥门





陆家衡谈书法学习

第一,通笔法。

      要懂笔法,要熟练运用笔法。这一点是要强调的,赵孟頫也好,米芾也好,董其昌也好,他们总结下来都认为笔法要放在第一位。笔法是历代书家经验的总结,而通笔法则是要求我们去实践。譬如说对执笔的问题,我们还得静下心要好好研究,因为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现在写隶书、写行书或者写小楷,执笔方法也不尽相同,以前有五指执笔法、四指执笔法,我们不要盲目乱搬,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譬如说何绍基,何绍基的回腕法执笔虎口朝上,笔杆高悬,五指成螺形向内撮笔杆,那个姿势是很别扭的,是很累的。《中国书法全集》中有何绍基的执笔图,这是根据道光二十七年顾炎武生日祭时北京的一个集会,写真名手吴携所绘的《顾祠春禊图》的局部剪下来的,这幅图应该说是较为可信的。那么何绍基为什么用这种姿势执笔,为什么不省事点执,而非要回腕高执呢?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昨天我与昆仑堂的同道在一起谈起这件事,认为他可能硬是把自己原来执笔的习气要改掉而自找苦吃,执笔太舒服了,就容易生习气,他是有意要改掉以前的习气。用这种执笔法写字,不但是腕力、臂力,甚至是腰部的力都能用上,笔锋凌空起落,笔力聚于毫端,保证了中锋在整个运笔过程中灵动自如和提按起倒,写出来的字浑厚遒劲、笔势洞达,避免了油滑之病,执笔的特征造就了何绍基书风的特征。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何绍基的执笔是较高的,执笔高,运笔盘旋的余地就大,大家可以试一下。无独有偶,比何绍基稍早的昆山画家王学浩,也是主张高悬腕执笔的。他有一种笔法叫“擢”,就是高悬腕执笔,执在笔端,中锋直落,形成很细的竖线,作为点苔用。据说这是元四家中黄大痴的遗法,已失传几百年,明代的沈石田、文徵明以及清初的“四王”在南宗山水画中都没有这种点苔法,这在王学浩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是执笔不同所致。可见执笔的重要。晋朝人的书风也和晋朝人的执笔法有密切的关系。可见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和书写者的姿势、执笔、运笔密不可分,如果我们不加于研究,不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要学古人是很困难的。

陆家衡挥毫

       笔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中锋。严格地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写的字锋都不中,运笔锋不中,线条的质量就不高。那么怎样下笔才是中锋?沈尹默说“令笔尖常在笔画中间行”,要保证笔尖在笔画中间行,就必须采取提按之法,提按之法必须反复练习,才能熟练驾驭。硬毫弹性强,笔的提按动作容易完成,羊毫相应困难些。中锋能使笔画呈现立体感,这就是所谓笔力。米芾说过这么一句话:“得笔,则细为髭髪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中锋的概念,是书法创作最基本的概念,至今还有些人搞不清。一定要通过实践分辨什么样的笔画是中锋,什么样的笔画不是中锋,也可以到古人的作品中去寻找,哪些是中锋,哪些笔画锋不中。当然我们强调中锋并不排斥侧锋,特别是行书,不可能做到笔笔中锋。善用侧锋能使字形更为生动,故历来就有“中锋取力,侧锋取妍”的说法。像晋代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的《兰亭叙》,都在中锋和侧锋的运用和转换上相辅相成,一气呵成,使遒劲和妍媚得到和谐的统一。近代吴昌硕写石鼓文,雄浑遒劲,最能体现中锋运笔的效果,我们不妨细细揣摩,加深领会。


第二,慎选择。

      我们现在学习古人的条件太好了。各种各样版本的碑帖多得不得了,你到底学什么?不要毫无目的地在书法的海洋中漫游。因为大家都有工作,不可能把一生的精力全部耗在书法上,书法只能作为业余的爱好。这就需要善于发现古人作品对自己比较合适的、比较适合自己性情的东西。如果分得细一点,那就是说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你到底对哪一种有兴趣,这就先要化些时间去挑选,而且要经过实践。开始的时候广征博采,学到一定程度,肯定要收了,你到底要学什么,一定要有主心骨,不能放任自己,什么都学,什么都喜欢,白白浪费了时间。一个书家能写两种书体已是十分了不得了,样样都学,往往样样都不精。这是因为时间、精力所限。因此慎重选择一种书体作为主攻的方向,作为突破口,是很关键的。今天在座的各位对于书体的选择基本上都定型了,但是对于书法风格的选择不知有没有考虑,比如说你选择篆书,是大篆还是小篆?是比较严谨的不是比较率意的?如果你偏爱写较为率意风格的,一定要对较严谨书风的作品作一个透彻的研习。正像你学黄宾虹的篆书,则一定要对小篆以及金文作熟练的研习。所以说慎选择不仅仅指书体,还包括风格。行书的选择余地更大,学二王的,学宋代苏黄米蔡的,学董其昌、王铎的,等等。

      由博逐渐向专发展,慎重选择学书之路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选择得当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选择与偏爱和审美情趣有关,哪些是喜欢的,哪些是不喜欢的,哪些是一上手就得心应手的,哪些是让你学也学不好的。扬长避短是学书的唯一捷径。


第三,善临摹。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临摹要当回事,从初级走向高级,从形似到神似,遗貌取神是临摹的高级阶段,像九方皋相马一样,他看到了马的骨子里面,那就眼力非凡了。

       临摹首先要像,要琢磨碑帖中字的特征和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给体现出来,把有深度的内涵的东西给反映出来,有了时间的积累,才会有功力的积累。昨天孔维治拿了许多临作给我看,我说临得很好。但有些地方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绝对急不得,不是打击你的积极性,你最近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有些人对临摹特别有天赋,一临就像,有些人就是临不像。就要下功夫,先要临像。由不像到像,再由像到不像,不像是像的极则,这就是“遗貌取神”。昆仑堂藏王铎的一幅赠芝老先生的草书《馀杭帖》,是临王献之的,献之原帖是楷书,王铎写的是大草,这样的临摹简直是不可思议。也许王铎脑子里是见神不见形,进入了九方皋的境界。王铎有一个习惯,临帖很勤奋,半日临帖,半日应索,他的临摹和创作没有严格界限,他送芝老先生的这幅字,或许就是刚临罢王献之楷书,就将这个内容用王献之的大草来表达自己对临帖的理解。一时戏作,变成了经典。


第四,精鉴赏。

      精于鉴赏是学习书法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大书家大多是收藏家、鉴赏家。能看到古人名作这是眼福,我们今天的眼福要大大超过古人。

陆家衡讲课手稿

      记得文革刚结束时要觅一本印刷品的碑帖也很困难,我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些珂罗版印刷的画册,不过也是黑白的。当时要能观赏到明拓本《石鼓文》真是喜出望外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大量的版本精拓碑帖问世,如前年上海博物馆国宝展的画册,6000元一册的煌煌巨制,印刷精美,仿真的程度已接近日本二玄社的复制品。现在出的碑帖、中国书画、以及故宫院刊的图版,墨色效果层次丰富,印章有从纸上出来的感觉,启功先生说下真迹一等,讲得很形象。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东西,和以前皇帝和达官贵人享有同样待遇,普通老百姓以前看不到的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我们的前辈从前梦寐以求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就能欣赏到。我们应该感谢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福份。


       鉴赏就是研究,反复的把玩研究,把眼福转化成眼力,书法家必须具备好眼力,眼高手才会高。昆仑堂成立以后,鉴赏字画的机会也多起来,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真的但画得不好,也有仿作画得很好的。开始认为是真的,后来越看越不对;也有开始认为假的,后来找到证据是真的。这里面用笔、用墨、构图、纸质、印鉴、风格,整个鉴赏的过程就是磨练眼力的过程。搞书法同样如此,我以为眼力至关重要,你看古人,看今人,好的、差的、精彩的、平庸的,能一眼看出,使一个人的审美观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水平也会提高,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所以我们提倡把自己喜欢的古人法帖,放在案头,经常翻翻,是大有益处的。




陆家衡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礼器碑》临创转换问题,分分钟搞定......
学《自书告身》,可迅速找到楷书切入口!
聚焦 | 当代隶书十大青年书法家——吕 昕
冯志福:真率质朴,浑厚雅健
为什么你练字总走错路,只有他道出了真相
兰亭百家 | 叶韶霖:从鼓浪屿的天风海涛中走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