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稻盛和夫:永远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当回事(深度)




导读:
樊锦诗先生曾说:“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要把事情当一回事。”
人生的幸福在哪里?
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本文精选了稻盛先生著作《活法》、《干法》、《京瓷哲学》、《心》、《利他的经营哲学》中的内容,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一、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意义危机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

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是为什么?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很多人每天去上班时,想的是赶紧到公司打卡,千万别迟到扣工资;八小时下班后,回到家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赚够钱,去享受退休生活。

我们做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了两个割裂的部分。

我们有时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成功,仅此而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不安全感驱动我们不停地向前走。

所以,如果不从根本上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未来将愈加混沌——抱有这种深切的危机感、焦躁感的人也不止我一个。

我们必须深刻追问:什么是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意义何在?人生应有的状态是什么?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必须从正面回答。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这样,我们就能够深刻了解人生的意义。

然而,这样的意义不会源于我们所做的工作,而是源于“宇宙的意志”。这种“宇宙的意志”充满了爱、真诚与和谐。

那怎样才能与宇宙的意志实现和谐与同步?(以下为引入概念)

通往源头的路有千万条,对于每个人来说,只需在通往源头的路中选择一条最适合的就行,有一条路很通用,那就是“临在当下”

所谓临在当下,就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时,杂念从心中消失了,我甚至接近了“无我”的状态。

就如同修行僧在坐禅中到达了“无”的境界,思想中的杂念从头脑中被清除,心灵进入了纯净状态。

就是说,要想获得成果,必须怀抱善念拼命努力,对于这样的人,神灵才肯给予他火炬,照亮他的前进之路,才会从宇宙的意志中授予他一束光明,让他走向成功。

你要集中于此时、此地、此事,忘掉过去,忘掉未来。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时候,想着通过这份工作赚一笔钱,然后退休去享受生活。

工作时心在别的地方,既做不好工作,又不是修行的状态。

二、伟大的创造都是突破自我,来自“神灵的启示”的结果


如果能临在当下,就能超越常识性思维,产生“灵感”,得到神灵的启示。

那一瞬间,心中的所有烦恼和疑问全都会烟消云散。(以下为原文)

我将此称为“神灵的私语”。可以这么说,只有相信未来,一步一步扎实向前的人,才能获得上苍的这种“褒奖”。

京都大学的田中美知太郎教授被称为“古希腊哲学研究第一人”。

有一天晚上,我和京都的友人聚在一起,请来了田中教授为我们讲解哲学。我平时老是把哲学挂在嘴边,可却没有正式学习过哲学。

在听他讲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对此,他答道:“追根究底的话,二者确有重合之处,是大致相同的。虽然二者观察研究事物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但它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可谓殊途同归。

而在讨论环节,他还说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发明发现属于哲学的领域,发明发现一件事物以后,当它在逻辑上被证明时,就成了科学。”

这句话感动了我,引起了我深刻的共鸣。 

也就是说,按照田中先生的观点,发明发现这一谁都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属于哲学的领域,它是智慧的闪光。如上所述,也可以称为神灵的启示

比如,在“天动说”被视为常识的年代提出“地动说”。那时人们还未能证明哪个正确。

在那样的环境下提出假设,认为“不是天体绕着静止不动的地球转,而是地球本身在转动”,这样的假设能够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但由于当时“天动说”被宗教权威定为真理,因此主张“地动说”会被判亵渎神明之罪,会招来杀身之祸。

也就是说,发明发现这个领域,是无论怎么驱使已成为常识的科学,都无法到达的领域。

无论多么高级、多么尖端的科学,都超越不了常识,而发明发现却是超越这种常识的东西。

由此可见,伟大的创造来自于超越常识的“灵感”,如果无法突破这种自我束缚,神灵是无法出手相助的。


三、工作其实就是修行

那么为了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和超越,我们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临在当下”呢?(以下为原文)

首先,把工作当成修行,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与此同时,要努力爱上自己的工作。一旦爱上,便能催生创意,最终取得出色的成果。此同时还能磨砺灵魂、净化心灵。

也就是说,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注入深沉的关爱之情,如果不这样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
 
“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把“工作”与“自己”分开,让两者保持距离,这是最近年轻人中流行的观点。

然而,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消除“工作”和“自己”之间的距离,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这两者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连同身心一起,要全部投入工作、热衷于工作,达到与工作“共生死”的程度。

当你爱上你的工作,爱上自己制造的产品之后,那么当某个问题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制造业中,许多时候,产品制成率(合格品相对于投入的全部材料的比率)很难提高。这时候,首先要迈开双腿走进现场,然后,要带着爱意,用谦虚的目光,对产品进行仔细的审视和观察。 

如果你真的仔细倾听,你就能听到好似神之声音的“产品的哭泣声”。就是说,向工作倾注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当这样的心态加上“临在当下”,就能催生出完美的创造。


笔者认为,人要做“天命所归”(被认为是天职)的事,这样的事有三个条件:(以下为笔者概念)

第一,你喜欢,你做的工作就是你喜欢的;

第二,你擅长,你做的工作跟你的天赋有关,比一般人做得好;

第三,有意义,对别人也有帮助,能够利他的事业。

但很多人有一个误区:

他们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既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去找一件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再去注入所谓的爱情。人们最焦虑的是从哪里找?


通常认为,这个意义就是比别人赚得多,过得比别人体面,这样可以显得自己很成功。

然而这种意义上的成功,本质上是拿来和别人做比较而已,不会给你多么深刻的意义,因为你需要在取得一点成功之后,再设定一个新的目标,再去跟别人比。

只要在水平线上,意义就是虚幻的。

也就是说,不具备更高层次的意义,就会消耗着自身巨大的能量。

所谓意义,不在于你做的事和思想,而是超越这些,来自于更高的维度。

真正的意义是专注下来,不在于你所做的事,而是你做事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如释迦牟尼所讲述的开悟一般,在瞬间理解了森罗万象的真理,让自己和宇宙成为一体。

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表述、无法用文字记录的,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会明白。

对于我们这些凡人而言,能否轻易到达开悟的境界呢?当然不会那么容易。

所以,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把做自己的事当回事。

在此,给各位三条建议,来试着让自己努力达至真我:

第一,一次只做一件事。

要把你的大片时间空出来,一次只做一件事,把精力放在这一件事情上,慢慢形成习惯。

第二,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回到你做的事情本身上来,把它当做目的。当你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时候,时间指向未来的箭头就被切断了。

第三、爱上你做的事

如果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那么这件事将会获得自由。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触及到真我。

所谓真我就是自身与宇宙、森罗万象化成了一体,出现了所谓“至福”的恍惚状态。

这样描述的不仅是佛教,印度瑜伽也一样。能够达至自身与宇宙化为一体的至福境地,是因为真我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

也就是说,密藏在我们内面的本质,就是真我,也就是灵魂,却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也可以用真善美来表达。

真、善、美这三个字就是表述灵魂的。灵魂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永恒地追求真善美就是灵魂深处的呼声。 

爱上你做的事情背后,你就跟这件事合二为一了,打破了二元对立。你创造的作品就会成为你的灵魂伴侣。

你就能创造出“真善美”的绝活。



四、想去改变世界,不要去改变任何人,改变自己

不是你做的事情影响他人,而是你做事情的状态影响他人。

你想去改变世界,不要去改变别人,改变自己就可以了。(以下为原文)

总是想去改变别人的根源是因为:人经常会基于自身的感情和感觉,也就是自身的喜恶和情绪来作出带有主观性的判断。

所以为了抑制像以上这类依靠自身本能、或者感情和感觉来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行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

这样,就赋予了你所做的事情以生命,让你所做的事走出控制,自己做主。你就能更接近真我。

然后要做的事就只有一个——等待。等待什么呢?

等待通过你做的事来到达六波罗蜜的——“智慧”的境界。

所谓“智慧”,即理解支配万事万物的宇宙真理。换言之,一旦获得“智慧”,便到达了开悟的境界。

如果那个时刻不来,也完全没问题,你的一生已经足够美好了。

如果那个时刻到来,当意识达到“真我”的时候,事物的真相就会在我们眼前呈现。

有人可能会问,那这样是不是意味着要死守脚踏实地的成长路径?那还怎么会达至真我?

别忘了,你临在当下,从平时开始,就要努力磨炼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

虽然终究无法到达开悟的境界,但仍可以天天努力去接近开悟。

朝着开悟的境界努力,可能最终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坚持朝那个方向努力,决不半途而废,这种精神本身就非常可贵。

抱着这种心态度过每一天,那么,就算到不了悟境,也能很好地磨炼心志,得到救赎。

神佛或宇宙的意志,并不是要爱已经成就了某种事业的人,而是爱努力想要去达成某种事业的人。

想要达成却没能达到,反省自己的不足,从明天开始依然坚忍不拔,朝想达成的目标继续努力。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拯救。

想要提升心志的愿望以及付诸实行的过程,这才是真正可贵的,这就能够磨炼我们的心志。

因为这顺应佛陀的慈悲,符合宇宙的意志。


五、你把自己点亮了,别人也会看到你可以点亮自己,也会去把自己点亮


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何来到这个世界?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是我们永恒探究的课题。

井筒俊彦先生是伊斯兰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大家,围绕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他讲了下面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当通过冥想去解明人类本质的时候,会慢慢地接近一种精妙的、纯粹的、感觉无限透明的意识,这时自我存在的意识非常清晰,但除此之外的五感却完全消失,最后到达只能称之为“存在”的意识状态。

与此同时,就能意识到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由这种所谓“存在”所构成。正是这种意识状态才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接受井筒先生这一观点,文化厅长官同时也是心理学家的河合隼雄先生,通过与花儿的对话,幽默地比喻道:

“你这个存在,现在正扮演着花朵吧,而我这个存在正扮演着河合隼雄呢。”

平时看到花儿时,我们会说:“这里有花”,就是这里存在着花。而按照上述的逻辑,可以说成“存在正扮演着花的角色”。

就是说,把构成生物属性的东西——肉体和精神、意识和知觉——全部除去之后,就出现“只能以'存在’命名的东西”。

以这种“存在”为核心,形成我们人和其他各种生命。

而且这个“存在”是所有生命所共有的,有的时候,“存在”以花的形式出现,另一种场合“存在”又扮演人的角色。

因此,我也不例外。稻盛和夫这个人并不是原来就存在的,只不过是某种“存在”偶然借用了我的形骸罢了。

创立京瓷和KDDI这样的企业,并没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我不过是扮演了上苍偶尔赋予我的角色而已。

所有的人都由上苍赋予了任务,都在出演各自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同样的分量。

万事万物,不仅是人类,包括生物,一草一木,甚至路边的石块,都有造物主赋予的作用,都是基于宇宙的意志而存在。

实际上,宇宙存在着“能量守恒定律”。构成宇宙的能量,形态可以改变,其总量却是恒定不变的。

比如,把树木砍下用作柴薪燃烧,原来以树的形态存在的能量,转换成热能,变成了气体的能量,但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既然如此,即使一个小小的石块,它也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存在,再怎么渺小的东西,如果缺了它,宇宙就不成其为宇宙。

所以,宇宙间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是浩瀚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绝不是各自偶然的产物,不管哪一个个体都因宇宙需要而存在。

其中,我认为人类肩负着更大的使命。

人类具备知性和理性,带着满怀爱和同情的心以及灵魂降生于地球——正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苍赋予了人类极为重大的任务。

因此,我们有义务了解这个任务,认识自己的使命,尽一生的努力去磨炼灵魂。为了让灵魂比降生时更为美好,我们必须精进再精进。

人为什么活着?我认为答案也在这里。

勤奋工作,满怀感谢之心,思善行善,真挚地反省,严格地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炼心志、提升人格。

换句话说,全力以赴去做好上述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之所在。我认为,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意义。

首先是自己,接着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各自承担的崇高使命,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

我相信,这样的“活法”一定能够迎来光辉灿烂的黎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人意品位;人生真缔
人生的意义: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追求自由
灵魂的等级
苏引华:在红尘中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