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从业5年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自述

做咨询,已有5年。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慢慢地感到从业的踏实和自信。

用文字把这一路记录下来,一是与同行分享;二是为自己梳理一下来路,以清晰前路的方向。

敢于模仿

还记得第一个个案被曾奇峰老师督导时,他说的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

咨询师对来访者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思考,包括你对来访者的理解,以及这句话说出去后,来访者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当时傻傻地问:“这么大量、精细的思想工作在顷刻间完成,做得到吗?”我为自己的智商担忧。

曾老师很认真地看着我,说:来访者是付费的。

他那时坚定的眼神让我明白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这就是咨询师的工作,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于是,我默默地记住了这条对咨询师的要求。

记住了,不表示能做到。但是,做不到,也不能成为不去做的理由。

起初,新手的焦虑,让我难以顾及这条要求,只心想着:如果能轻松地、稳定地坐在来访者的面前,就已经不错了。

那时,我还记得这么一句话:多听少说话。

这句话也是新手咨询师的经典信条。

多听,传递着咨询师愿意听来访者说的态度,无论你是否听懂了,但想要理解对方的态度,对方能感受得到。

少说话,意味着把更多的咨询空间让渡给来访者,而不是被咨询师自身的焦虑填满。

诚然,那时的咨询处于模仿阶段,即这边录像督导完,那边就有样学样。

在督导中,有趣的事情常常发生。

那次是督导我的个案,幕墙上播放着我的咨询过程。来访者正谈着他在人际交往中目光对视的困难,我当时脑子就闪现出曾老师曾对目光回避的解释。

找到一个现成的解释,心里暗自得意过后,镇定地对来访者说:“当你与人对视的时候,可能你觉得是在和他做爱。”

“哈哈哈⋯⋯”小伙伴们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我难为情地低下头。

到后来我才明白,同一句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它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背后的动力也不一样。

我说这句话的动机还在于向督导师靠拢,让他给我撑腰,并非全然和来访者站在一起。

不过,像老师那样做咨询,是咨询师成长过程中必要且重要的一环。

还有一次,一位来访者临时爽约,那个时候的我是生气的,出咨询室时,正好看到曾老师坐在工作室靠窗旁的藤椅上,我跟他说着这个来访者的情况,带着自己没有觉察的怨气。

曾老师就回了我一句话:重点是你对他爽约的理解。

我恍然大悟地闭了嘴。

反复琢磨

理解,是我理解了一个很久的词,也会一直理解下去。

起先,我以为,分析就是理解。在咨询室里,我给出了他困惑的解释,就是对来访者的理解。

接着,再以为,满足就是理解。我满足了来访者潜意识里渴望妈妈看见他的需要,这就是理解。

然后,明白了,原来一个眼神也能传达理解。

这还要说到我的婴儿观察学习。婴儿观察,是训练心理咨询师基本功的一项课程,为期2年。

观察员每周去一个有婴儿的家庭观察一次,一次1个小时,然后把她在这一个小时里看到的、发生的都记录下来,主要观察婴儿的照顾者跟婴儿如何互动、婴儿如何反应等等,最后把报告递交给督导老师,由老师给予指导。

想要强调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员除了与家庭成员礼貌性地招呼,其主要工作只是坐在一旁观察。

有一次,学步的婴孩摔倒了,父母都不在跟前,孩子委屈地憋着嘴看着我。

当我在督导张秋茜老师面前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时,老师问我:你那时是什么反应?

我支吾地说回忆不起来,心想着观察能有啥反应。

然后秋茜老师利落地说:看我,我跟你示范一下。我抬头,便看到一双没有说话却说着“我知道你很痛”的眼神,这个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要描绘它,却发现很难用文字形容。

这就是所谓理解的态度。理解,跟语言无关。

再接着,理解来访者的前提,是对自己感受的明晰和确定。

其实,这个说的是咨询室里的移情和反移情。但是我对这个问题有深刻体验,是发生在我写婴儿观察报告的时候。

每次的报告,需用文字复盘,越仔细越好。

刚开始时,我对报告很焦虑,总担心自己忘记了哪个环节,也确实会忘记,实在忘记了就跳过,报告显得零碎、杂乱。

但随着观察的次数越多,报告就写得越流畅越完整。

总结原因是,我越来越能抓住观察时的感受。

眼前的每个画面含着一种情绪,顺着这种情绪写下来,整个过程也就被我建构出来。

“顺”,顺的是家庭动力的流动,而动力,也就是情绪在成员中的走向,正如团体一样。

我曾时常想,如果是另一位观察员,TA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因为每个人对感受回应(反移情)的面向不同,所以感受也不尽完全相同。

这在团体治疗里看得最为明显,比如面对一位成员哭哭啼啼地述说,有的人会觉得烦躁,有的人会难过,有的人会睡着等等。

所以,每当我怀疑报告是否正确、完整时,我时常这么安慰自己:

根本就没有对的模板,何来正确一说。如果有,抓住自己的感受,就是最正确的事情了。

这就如同在咨询室一样,同一位来访者,如果不同的咨询师跟TA工作,重构过去的版本也不尽相同,这里没有优劣的比较,只有映照的不同面向罢了。

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没有感觉,是因为现实和情感发生了断裂,情感被封锁在黑暗的深处。

为了寻找到失联的它们,在这几年里我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做体验、写文章、参加团体治疗、上课、做观察训练,还有跟情投意合的师友聊天。

每一次的碰撞,便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次探索,在如此反复的交汇中,我逐渐地感到了踏实,就像脚踏着地一样,心也生了根。

这是一种“我”的感觉。

当我的感受越明晰,我们才能带着这种明晰的主体感进入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去经历他的情感,再从他的情感里抽离,去理解他,这是付丽娟老师在给我们督导时多次谈到的点,到现在,我才有了切身的体验。

实际上,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之路,也就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职业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如今,当反思我对来访者的回应时,我发现开头曾老师提到的要求,不能说做到了100%,60分应该是有的。


现在想想,思考与恰当的回应都在努力理解来访者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动运转。

成长在潜意识里悄然发生着。

作者:徐倩     UM培训师、咨询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慕容:咨询师是怎样炼成的
从小白到资深心理咨询师,复盘10年从业的难点、陷阱、风险
加餐2 |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
很菜的菜鸟
如何理解来访者的“不知道说什么”
成年后的婴儿:不断在寻找,始终不满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