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古玉工艺的古拙感(一)
userphoto

2023.02.19 福建

关注

馆藏

上一集里讲了古玉玉质的老熟感,今天讲一讲古玉工艺的古拙感这个特征,很多人对古玉的加工工艺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比如,有人认为古玉那么值钱都是精品,那古玉的工艺也应该都是精美绝伦的,应该比现代玉器的工艺要好得多了。还有的人看法相反,觉得古代生产力那多低下,纯手工制作的玉器多不容易,工艺肯定都很粗,不能和现在的电脑工电动工具雕刻出来的玉器相比。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片面了。其实古代玉器的工艺是精细的,非常精细,可以令今人叹为观止,而工艺粗的也可以粗的笨拙潦草,让人不忍直视。有相当一批人概括古玉与现代玉器的工艺差别时会说:古玉是手工,现代玉器是机工。这个说法不对,应该说现代使用电动坨机雕刻玉器也是手工雕刻,与手工相区别的那只能叫电脑工。但手工是可以分为老手工和新手工,其差别是古玉用原始人力砣机琢治,现代玉器采用电动砣机加工,这是新老两种手工工艺的差别。采用电动砣机的大量现代玉器仿古玉也是地地道道的手工玉器。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件玉器是手工的,还是电脑工的。或者这么说,这件玉器的工艺痕迹是老手工的还是现代电动砣机的手工。在玉器里,手工琢治并不能说明就是古玉,所以要找到一个词来概括古代玉器老手工的工艺特点还真不容易,想来想去,也只有“古拙”这两个字最恰当了。古拙这两个字其实不是从古玉工艺的粗细来描述,而是透过或精或粗的古玉工艺表象,所反映出的相对于现代玉器的高效率加工工艺特点,而显得有点儿原始笨拙的那种低效率琢治的特点。

馆藏

“古拙”这个词其实概括的是更深层面上的工艺特点,而不是单纯的粗或者细。但有人可能会说,古拙的拙不就是说的粗吗,粗拙笨拙,不都是精细精巧的反面词吗?怎么也能把那一类工艺精细的古玉给涵盖进来?拙这个字,本意是笨,但在艺术领域里,拙还有一种褒义的区别。比如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画意,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笔体,都有一种审美就叫拙。这个审美上的拙,就是因古朴而美,因原始而美。那么我们这里以“古拙”这个词来描述古代治玉工艺的特点,就是取这个带有审美的褒义。它还有与现代灵活高效率的电动治玉工具相比,更原始,更古朴,更缓慢,低效的意思。所以说,古拙这个词是对古代治玉工艺特点在视觉上的一个总的审美概括,它是褒义的,而且与现代玉雕审美相区别。有人可能还会疑惑说:古拙是一种褒义的审美评价,那么古玉中的精品当之无愧的,但您前面刚讲过很多古玉的工艺是很粗糙的,甚至粗的目不忍睹,这种不就不美了吗?和古拙这个词的审美含义不就相矛盾了吗?这个我要解释一下。其实这是个认识看待的问题。对于那些粗糙得多的古玉普品,我们要有一种审美的宽容性,这种宽容性来自于我们古玩爱好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好古思古的情节。也就是说,不仅是针对古玉,针对所有的古代制品,我们都相对宽容的多,甚至不只是我们古玩爱好者,就算是不收藏古玩的人们也多半会有这种对于来自古代的器物的审美宽容。这种对于古物的宽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古物承载着久远的古代信息,散发着古代文化韵味,这是我们好奇的,是乐于去追求的。所以我们对现代司空见惯的一些精美器物可能提不起兴趣,会视若无睹,但会对一个古代的粗朴残破物品好奇。二是不易得。古代器物总是相对稀少的,即便是最朴最粗的也不是说买就能买到的。而现代制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业化批量生产,什么东西量一大那就显得廉价。

馆藏

就说玉器吧。现代的很多玉器制作的并不粗糙,最典型的就是电脑工的玉牌玉佩等玉雕饰品,常见的纹饰有佛祖观音,龙凤花卉,还有山水文等。地子平整、纹饰精美,线条流畅、一丝不苟,难道这不精美吗?当然精美。但是在我们收藏古玉的人的眼里,为什么就显得廉价呢?主要是没有新鲜感,没有古玉背后那种古代文化韵味。太多见,太易得,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而一个玉质斑杂、雕工粗糙的古代玉片,虽然不那么规整精美,可能在价格上也卖不过精美细腻的电脑工玉牌,但它更吸引我们。除了承载的历史文化韵味外,还因为它并不易得,不是想拥有就能拥有一件的。得碰得找,关键还得具备认知它的能力。而且它还是一个我们走向进步,走向深入收藏的关键工具。所以我们就看它顺眼,看它舒服,这绝对属于一种偏心。在这种情节下,我们当然就会觉得它有一定的价值和美好之处。看待它时,就会生出古拙之美的感叹。

馆藏局部

说了这么多,拿到我们鉴别古玉中来,概括起来,可以是两个基本意思,一是古玉工艺特点的古拙感,是涵盖雕工精美的精品和工艺粗糙的普品的;二是古拙感这个词是褒义的,而且侧重的是工艺的时代特征,而不是具体的工艺的粗细程度。

古玉的琢治方法主要就是阴刻,是做减法。一块玉料越雕琢越小,越雕琢分量越轻,所以古代玉器的工艺特点主要也就表现在各种阴刻线上。当然还有各种钻孔,也是古代玉器上的普遍存在的那个特点。有少量的古玉是采用浮雕或阳刻表现形式,但本质上也是靠做减法阴刻出来的,不做减法的工艺,你比如说打磨抛光痕迹,这上边会表现出一定的古代治玉的特征,但这个鉴定因素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就太小了。基于阴刻线的工艺细节研究在判断古玉真伪上是非常有效的,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一个玉器工艺如果老,那一定就是老件儿。古人不可能雕琢一块现代玉料,但反过来,一块古玉料或者古玉器上却有可能被现代人再加工。这在古玩收藏上叫老料新工,通常是没有收藏价值的。

馆藏局部

古代治玉工艺的固定不变还让几千年来各个不同朝代的或工艺精细、或琢治粗糙的古玉都遵循同样的工艺本质特征,这非常便于我们融会贯通。比如一件古玉上刻画纹饰的阴刻线,如果是条曲线的话,那么这条阴刻线,阴刻曲线受古代治玉工艺的局限,是没有办法十分流畅的把这条线一坨就琢治出来的,它必须得靠一些短小的阴刻线首尾相连,接续成一条长的曲线,必须如此。这个工艺特征在电动砣机出现以前的几千年来从未改变。工艺精的玉器衔接的精确自然,工艺粗的衔接的断断续续,甚至都沿着曲线的角度呈切线状放射出去很多线头。但不管工艺粗细这个工艺特征的本质相同,都是因为玉太硬,没有足够硬的砣机能在它的表面琢刻出圆滑流畅的曲线。打个比方,我们用刀在豆腐上挖一个圆坑太容易了,轻轻一旋就挖成了刀痕,流畅圆滑。在硬些的东西,比如在苹果上也基本没问题,用力一挖也能挖出个流畅的圆儿,那再硬些的比如木头,那就费力了。不那么容易了,而在比木头硬好多倍的玉石上,那当然就做不到了。

馆藏局部

直到几十年前,这种工艺局限才被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就是现代的电动砣机的出现,它不仅在磨料的速度上超越过古代砣机转速的好几百几千倍。那在坚硬的玉石上都能游走自如,形成切削感。这个工艺特点和古代有明显差别,我们在判断时,就是要找这种差别。所以古代工艺的慢就是一种古拙感,现代砣机的快就是一种机械感。由于造假者的用心程度不同,仿古玉的现代工艺特征,并不都是很明显。仿的用心的假古玉,砣机的转速是调的较慢的,它要尽力隐藏它的现代工艺特征,而去尽力模仿古代的特征。所以在一些眼力不高的古玉爱好者看来,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极其微妙的,是很考验你眼力的了。现在的电动砣痕,还有一个有趣儿的现象,就是它的琢治速度虽然快,琢治力道虽然强,但反映出来的工艺韵味儿却往往是“软”的感觉。我们在鉴定时也常常这样形容一些仿品,说线条儿绵软无力,不如古玉砣痕那么肯定挺拔、刀刀见锋。这是因为电动砣机的速度太快,切割力太强,不那么受玉料的组织,太容易摆动,容易偏离直线运动,所以琢治出来的线条反而显得软。而老砣工只能走直线,一下是一下的,坨痕就显得肯定有力。

馆藏局部

有一类古玉精品,由于琢治打磨的细腻精道,它的古代治玉特征,它的古拙感,却因为它的精细加工而被不经意的削弱,甚至隐藏起来了,也造成古今差别的微妙和模糊。这也是古玉鉴定上的难点。缺乏经验的人会很困惑,比如刚才说的曲线,在一些琢治精细玉器上也是很流畅圆滑转折的。比如西周时期的一些玉器,上面有俗称一面坡的斜阴刻线,很多都是有曲度的,不是直线,但是它的短直线的衔接痕迹是被精细打磨掉了的。我看了都在心里十分感叹:真是慢工出细活儿。就像用一把很锋利的刀,极快极流畅的旋出来的。而其实也是在解玉砂的帮助下,一坨一坨那么碾着出来的。

馆藏局部

还有一种玉雕工艺叫压地儿,就是把一个纹饰四周的玉磨掉一定的厚度,使得这个纹饰显得凸起了,如浮雕状态。这种磨掉纹饰四周的工艺就叫压地儿,我们常说的地片,黑地白花儿都是这个意思,行话叫地。就是像把它的背景地子压低了,也叫减地工艺。减地工艺把周围减去一层,以达到使纹饰凸显出来,有立体感的目的。在古玉里最典型的压地工艺,那就是汉代的乳钉纹,或者谷纹璧那一类儿。谷纹都是靠压地儿法磨掉,压低周围的玉表才形成了谷纹那种颗粒饱满的立体感。这种压地工艺,比较费时,因为玉硬,你要切掉一块,那还是比较好操作,就用锯弓子站着解玉砂拉就行了。但是要平地减去一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要更费劲一些。所以在通常的手工琢治的玉器上,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手工琢治,这个地子你怎么压怎么减也不太容易很平整,总是有点儿起伏或者留有砣痕。这种地子的不平整是手工琢治的一个特点,但却不是区别古玉新玉的要点。因为现在的仿古玉那也是手工琢治使用电动坨机,手工琢治压地儿也不容易压平,也有起伏,但现在的电脑工是可以绝对平整,那地子平的可以说像平板玻璃一样平整,所以我们通常见到一件浮雕的玉器,地子要是极度平整的话,那基本就可以断定是电脑工。

馆藏

有细心的人可能会说,基本可以断定,那就它不是百分百呗。是的,手工也能碾着的那么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理论上一个技术高超的玉匠,又足够有耐心,有时间也能把地子磨那么平。但在仿古玉里技术上没有那个必要。做仿古玉的人还怕你觉得地子太平整而不像古玉呢。对吧,成本上更是犯不上划不来。但在真古玉上却真的有手工压地儿极度平整。我就曾经拥有这么一件,西汉时期的白玉剑首,就是古代宝剑上的一种玉饰,是装饰在剑柄上的,通常是圆台型的,有一定厚度的圆台型。我的那件上面有两层纹饰,外层儿就是压地儿的乳钉纹,颗颗乳钉浑圆饱满,立体感很强。那个地子就十分平整,看不出一点儿起伏,和现在的电脑工不相上下,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那得耗费多大的心力,才能琢磨成这样,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经常说,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个汉代白玉剑首就是典型的例子,让人震撼,肃然起敬,能体现古代治玉工艺古拙感特征。

馆藏

还有很多细节我们逐一讲一下,比如比较宽的阴刻线,线宽在二三毫米以上的这种宽阴线也被叫做瓦沟纹,就像房上的瓦那样,在这种宽阴线内或者叫线底通常是很光滑很亮泽,抛光程度比较高。也就是说,线内的光泽度会高于线外的,玉表这种反差有时候非常明显,似乎是古人在抛光的时候,特意对线内进行了额外的打磨,已区别于线外,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种宽阴线内光亮的形成原因不完全是进行了更多的抛光处理,而更在于古代治玉工艺效率的低下,砣机速度的相对缓慢。面对这种较宽的阴线,只能多次反复琢磨碾压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再比细阴线更多次的反复琢磨的情况下,每一坨既要碾又要压住上一个刻的,既是碾压琢刻的过程,那也是一个打磨抛光的过程。所以等这种较宽的阴线达到技术要求,形成有足够的宽度又有一定深度的瓦沟儿状,线底沟内的光泽自然就比较强了。

这种特征除了出现在瓦沟状的宽阴刻线上,还出现在前面刚说过的一面坡儿斜阴刻线上,因为一面坡斜阴刻线也是有一定宽度的,通常宽都在一毫米以上,琢治这种阴线也是需要反复琢磨的,所以也出现线内这个斜面儿的光泽更晶亮的现象。可以推想古代玉工会发现,当阴刻线足够宽时,它的线底如果不打磨的比较光滑,要是砣痕刺目,甚至露着白茬,那在视觉上是很难看。甚至在某些古玉上,这种线底抛光更强的宽阴刻线还成为一种刻意的装饰手法。典型的就是汉代的一些玉璧。确切地说是西汉的这种玉壁往往是两层纹饰,内层通常是凸文或者谷纹,而外层往往是兽面纹,在这些兽面纹上,主要还是以细阴刻线为表现手法,但在个别位置会加上那么几道宽阴刻线形成一些线条儿的粗细搭配,在光泽上有或亮或暗的对比效果。这种宽细阴线的搭配,在汉代玉璧上是普遍应用很容易看到例子。

馆藏

如果是与现代玉器工艺相对比,古玉上的所有阴刻线,无论是宽阴线还是细阴线,线内或者线底这个呈现形态也是有一定差别。古玉的阴刻线线底普遍更光滑些,而仿古玉的阴刻线线底更毛糙些,这也和砣机的转速直接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大量的古玉的阴刻线内也是干涩的,甚至露着白茬。这种例子也很容易找到。你看书上的很多馆藏品的图片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这一类古玉,打磨抛光是比较潦草的,处于低洼处的阴刻线线里会缺乏抛光,所以不能说古玉琢治速度慢,它的阴刻线底就一定光。因为还受玉制硬度和细腻程度的影响。

馆藏

很多古玉的阴刻线内缺乏光泽的原因是玉料太差太软。同样的琢治速度一坨下去,硬度低的玉料上这条阴线可能就一遍成了。不像和田硬度高,一条线需要反复琢磨多次才能达到技术要求,那线里想不光滑都难。那为什么有一些硬度高的和田玉材质的阴刻线内也缺乏光泽?那是因为还和玉器的失水有关。古玉年头儿久了,会失水显干涩,尤其是出土的古玉,整体的失去光泽,缺少抛光打磨的低洼处就更容易返白失光,显得特别干涩。那如果出土之后又被盘玩过,那表面盘得到的部位恢复了光泽,阴刻线底这类低洼地带就盘不到,就得不到恢复,视觉对比上就更显得干涩。这类情形的古玉要和仿古玉因琢治速度快而形成的线体干涩做出区别。

除了光泽,线底的痕迹也有古今区别,在一些仿古玉上阴刻线的线底,会有两种形态存在,都是典型的现代工艺特征,分别是横向的螺旋纹和纵向的平行长线槽。横向的螺旋纹是电动钻头在阴刻线里打磨过的痕迹,这在古玉上基本不会出现,因为古代琢治阴刻线必须用扁片儿型的,和现在的高脚杯底或者是丁字帽一样的形状的砣具。顺着阴刻线的走向纵向琢磨,所以痕迹不会是横向的,更不会出现均匀细密的螺旋状。第二种纵向的平行长线槽,虽然与古代工艺的琢治手法类似,仿古玉也是沿着阴刻线的走向刻画阴刻线,但为什么说它是现代工艺的典型特征呢?因为它是固定在坨具上的固定磨料、固定砂粒儿造成的。前面已经讲过了,古代用浇解玉砂的方式琢磨玉材,而现在的电动砣机完全不用再浇解玉砂了,钻头砣具上都沾付着金刚砂颗粒,就好比砂纸一样,砂砾都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在打磨器物时,某一个较突出的死因份子就会在器物上留下长长的一道划痕。电动砣机琢玉也存在这个现象。每一粒金刚砂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你在走砣琢刻时,阴刻线底会形成一些线槽,而且有一定的长度,还有多条平行出现的现象。而古代的解玉砂子不是这样的,它们的每一颗砂粒都是滚动不固定的,被砣具带动着琢磨玉表,但被带动着磨了一下玉表,可能就蹦到一边儿去了,所以阴刻线底的痕迹是相对散乱,虽然也是纵向的,虽然也会有一定长度的纵向痕迹,但一般不会出现较长的平行线槽。“槽”这个字,有一定深度的才可以叫槽,区别于浅浅的化痕。槽和痕,是两者间的区别要点,大家要好好体会,而且这两种形态基本都是肉眼可见的,无需放大镜。在鉴定古玉时能起到一招先、一票否决的作用,要重视这两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玉学步(175):目录
《古玉学步》目录
【古玉新解】匪夷所思的工艺之谜
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17)春秋玉器「二」
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古玉鉴定的总体思路
漫谈古玉鉴定(9)-基础纹饰加工工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