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稀世北宋钧窑,曾被用来盛鸡食 第B21版:文物传奇 20140424期 济南时报



  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 本版照片均由青岛市博物馆提供
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局部
□本报记者 钱欢青 发自青岛
  喜欢瓷器的人都知道,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烧制的瓷器以釉色艳丽多变而著称。北宋的钧窑非常名贵,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在青岛市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
  洗是古代专门用来洗毛笔的一种文房用具,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北宋钧窑瓷器之美,又体现了宋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专家的说法,这种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在我国目前只发现了4件,而青岛博物馆的这一件,是存世不多的这几件中最大、最好的一件。
  很多人也许想不到,一件国宝级的稀世钧窑,曾经却被当作一个“喂鸡钵子”。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背后流传的故事,足以成就一段文物传奇。
5块钱买来一件“喂鸡钵子”
  提起这件宋代钧窑乳钉鼓式洗的来历,青岛市博物馆馆长助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赵好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趣事。
  张廷臣,是山东昌邑丈岭万家屯人。20世纪30年代,张廷臣的父亲在昌邑开设福顺祥文物商店,张廷臣17岁就随其父从事这一行业,因此对文物颇有研究。进入青岛市文物商店工作之后,张廷臣便成为富有文物知识和鉴别能力的“老职工”。
  1962年之后,张廷臣和青岛市文物商店的职工经常被派到市、区、县、农村蹲点,抢救社会上的零散文物。他们到过很多地方,一旦获悉哪里有文物,从不轻易放过,或是动员上缴国家,或是动员卖给国家。
  1962年的一天,张廷臣从山东乳山的一个村子经过,看见一家农户敞着大门,随便往里一瞥,他看到里面一群鸡围着盛鸡食的器物争先觅食。恍惚之间,他发现盛鸡食的器物好像是个洗子,便跨进门与家主搭话,一边搭话一边蹲下来观察那器物。人一蹲下来,正在抢食的鸡群被惊散,张廷臣就趁机将洗子捧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察。仔细一看,如获至宝:不错,这是个洗子,还是个宋代钧窑洗子!
  张廷臣心里万分激动,情不自禁地说:“此品好啊!此品好啊!虽沦为鸡食钵子,总算没有碰着磕着,真是谢天谢地!”他手捧洗子,爱不释手,随即问农家主人:“怎么用这东西喂鸡?可惜了!”农家主人说:“这件东西没有什么用处,俺看它又矮又厚又重,做鸡食钵子用稳当。大哥这么喜欢,一定是有用处,就把它送给你吧。”张廷臣正在想该怎样动员她卖给国家,经她这样一说,真是喜出望外,就以5元人民币奖励那农家主人,并表示了谢意。1962年正当国民经济处在最困难时期,当时5块钱在农民手中也是难得的,农家主人就高高兴兴地收下5块钱,把“鸡食钵子”给了张廷臣。
  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张廷臣连夜赶回青岛,及时向青岛市文物商店的领导汇报了收购宋代钧窑乳钉鼓式洗的情况。文物商店的领导李立轩同志看到这件洗子,激动地说:“这次你可立了大功了,为国家抢救了传世珍品,为我们青岛市文物商店增添了荣誉。”后来,国家文物局著名专家耿宝昌先生到青岛鉴定了这件宋代钧窑乳钉鼓式洗,并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张廷臣慧眼识宝,曾经做过鸡食钵子的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成功收归国有。如今,它早已成为青岛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供国内外观众鉴赏。
  一件小小的瓷器,为何会如此珍贵呢?这就要从钧窑说起。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南省禹县神垢镇,因古代这里有大禹治水会诸侯的钧台,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瓷是宋代青瓷系创烧的窑变新品种,开创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晚期,是唐代鲁山、郏县、内乡、禹县花釉瓷器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钧瓷以其坚实的胎质,古朴的造型、绚丽多姿的窑变釉,于宋徽宗年间被确定为专烧御用贡瓷。
  钧瓷是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玫瑰紫、海棠红、天蓝、天青、月白等釉色,特别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紫色的斑块,如火如霞,极为美观。造型除日常生活用品外,陈列瓷也较为多见,如各式花盆、托、洗、尊等。
  青岛市博物馆的这件鼓式洗,高9.1厘米,口径23.8厘米,底径17.3厘米,外形呈鼓式,外壁有两道弦纹,上、下腹部各装饰20颗和18颗乳钉,足部由三个兽头组成。整件器物看上去既古朴端庄,又莹润秀丽。这件钧窑鼓式洗,集多种釉色于一身,口沿、弦纹、乳钉以及器足转折处为酱紫色釉,内壁为天青色釉,好似雨过天晴。外壁则呈现紫红色,各种釉色相互交融,过渡十分自然。
  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也体现了鲜明的窑变特征。窑变是钧窑最有名的特征之一。工匠首先在釉料中加入少量的铜,然后在素胎上施厚釉,再入窑高温烧制,就会产生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后的钧窑瓷器于是釉色莹润、五彩斑斓。这些釉色自然天成,人为无法设定。正因如此,每一件钧窑瓷器都独一无二,所以自古就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说法。青岛市博物馆的这件专门为北宋宫廷烧造的钧窑乳钉鼓式洗,将青铜器的古朴与瓷器的温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在青岛市博物馆的这件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上腹部的釉层上,有一些纹路弯弯曲曲,就像蚯蚓在泥土中爬行后留下的痕迹,专家称其为“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因为钧窑瓷器釉层较厚,素烧过的坯体在施釉后,会产生裂纹,经高温烧制时釉料发生流淌,填平裂纹,这样就形成了“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制瓷中心南移,钧窑开始走向衰落,这一工艺也几乎失传。
  北宋钧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器底刻有数字,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鼓式洗,底部就刻有一个“一”字,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宋代钧窑鼓式洗,底部也刻有“一”字。专家表示,传世钧窑器底都刻有“一”至“十”的其中一位数字,其用意可能是表达器物的颜色,或为器物配对记号,或成器物的排列序号。
  钧窑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而这件北宋钧窑鼓式洗是钧瓷中的上品,且存世量稀少,堪称国之瑰宝。
传世数量少,缘自宋徽宗的“完美主义”
  流传下来的北宋钧窑为何会如此稀少?这还要从宋徽宗说起。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晚期的一位皇帝,他治理国家不行,但艺术造诣很高。宋徽宗是一位书画家,擅长画花鸟画,他开创的瘦金体,也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宋徽宗对瓷器也是钟爱有加,他尤其喜欢钧窑瓷器艳丽多变的釉色。宋徽宗在位期间,钧窑被定为御窑,专门生产贡瓷。为了追求完美,贡瓷生产不计成本,烧造量小,除少量精品送入宫廷以外,剩下的全部销毁,禁止流入民间。所以,传世的北宋钧窑瓷器数量非常少,这件乳钉鼓式洗就是其中之一。北宋时期的笔洗,造型多种多样,有单柄洗、海棠形洗等,鼓式洗是其中造型最独特的一种。
  关于鼓式洗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相传,宋徽宗通音律,爱画画,但对自己写的字并不满意,为此他很伤脑筋。有一天,宋徽宗在宫中欣赏歌舞,兴致所至,他亲自击鼓,并陶醉在鼓声之中。宋徽宗十分高兴,他不觉多饮了几杯,很快就喝醉了,内侍扶他回到寝宫睡下。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拿笔在笔洗里一蘸,然后就在一个由三足支撑的大鼓鼓面上奋笔疾书。第二天,宋徽宗请周邦彦等大臣来解梦。周邦彦说,这正是取大鼓之灵气,融于洗中,皇上如用鼓式洗来洗笔、练字,定能写出漂亮的字。
  于是,宋徽宗命钧窑工匠烧制三足鼓式洗。当烧好的笔洗送入皇宫,宋徽宗见到后非常喜欢。他经常用鼓式洗洗笔、写字,终于练成了著名的“瘦金书”。
  传说虽不可当真,但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却实实在在地流传至今,向我们传递着来自悠远时代的历史故事和审美意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钧窑之美
钧瓷的价值与市场行情
文物店花80块收购一只鸡食碗,却为何令专家吃惊?揭开真相:当世仅三只
窑变红釉瓷器的辨伪(图)
钧窑瓷器
什么才是钧瓷收藏的最高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