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数据印象流

先回答前几天以云川水电为例,站得高才能尿得远 这个文章,


我简单从网络上搞了水电站分布图。这下就非常清晰了,从三峡/葛洲坝到锦屏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直线距离都要接近1000公里,稍微去过湖北四川的都知道,这些个地方高山丘陵非常多,高压电路的架设要比东部平原要难度多少。这些都是成本啊。

所以,不论是水电,还是火电,最核心的还是要就地或就近消纳才是王道。而特高压本人不了解,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特高压如果全国铺开来,或搞几条,也是非常耗钱的。



关于美的、小天鹅的几个中报电话机要:

小天鹅:

https://xueqiu.com/9185767415/73831047

美的集团

http://weibo.com/p/2304184a78b4ee0102wvcu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格力和海尔的中报调研纪要。


首先,我不太同意大家对行业里两个(虚指)龙头企业,厚此薄彼。比如家电的格力和美的,水电的两投和长电,比如可乐跟百事等等,没有必要。二选一,通常你会做出错误抉择,我觉得,既然可以做到行业前二,且不相上下,如果ROE两个公司又是同一个量级,两公司完全可以同时配置,仓位有些差别而已。


如果几年前,我也会对格力刮目相看,非常看不去美的。但,根据我的观察,美的是在真真正正的开始转型,这个转型包括练内功、并购国际品牌、合理延伸产业链。

美的控股的行业内的公司,比如小天鹅(已经并表),港股的威灵电器(做电机),现在未上市的东芝电器,包括之前并购合资公司的海内外公司,都是国际化的一步,包括现在几乎私有化库卡。


格力的成功源于其专注,格力目前的困境,也是源于其专业,优劣同源。我很早说过,如果我们去观察过去成功的工业化传统欧美公司,没有一个不是依靠并购起来的,西门子博世,本身就是一个并购历史;通用电器也是如此;法国阿尔斯通等也是。甚至是艾默生、施耐德都如此,格力不可能例外。

海尔美的格力-天花板后异曲同工的选择:并购

重要的是格力开始多元化而不是为什么是银隆




谈一下《格力的销售返利》

我手贱统计了一下相关数据,


如看着头大,我做了一个图:

看到没有,格力的应付返利(属于资产负债表下面,流动负债的其他流动负债)占据营收的比重越来越高,如果说15%左右,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54~100%+,我认为已经不可理喻了。

有很格力脑残(抱歉我用这么激进的词汇,雪球的的确确存在很多,你无法正常讨论问题)认为是合理,是强大的保证。

很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权威”的解释,自己在哪里臆想出一套自己的想法,这个是来自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关联增发的草案,我想没有比这个更加官方和权威的了吧?

”销售返利费,按月计提,分期支付“,这几个词就够了。

看2016Q2报表的附录

593亿的预计销售返利,其实,未来这个科目”销售返利“会进入损益表哪个科目?是扣减销售额,还是进入销售费用?(肯定不是全部进入,否则每年格力要有上百亿的销售费用,今年上半年才不到100亿销售费用,显然不是全部进入)。

另外,格力已经是一个披着制造业外衣的金融公司了,这点上,必须认清楚。(生意模式好坏是另外的问题)

采购原料--->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压货经销销售-->预收款;

给经销商甜头-->应付销售返利/应付账款+空调实物。

这里面,应付销售返利费,我认为不全部是现金,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销售费用远远低于应付返利费总额,其返利费类似什么?类似香港不少上市公司,比如汇丰银行的股利政策就是以股代息,也以空调代替返利。这里解释一下:一定比例的空调实物+一定比例的现金(含票据),空调实物,我估计有折扣。

阴谋论一下,这就是格力和美的不公布空调销售数量(台数)的原因,恐怕生产数量跟销售数量,差距会比较大。

也就是说,从业务实质上来说,格力目前就类似一个空调行业的淘宝或京东了,跟淘宝比,是一个有自己实体工厂的淘宝而已,而且自建库存而已,而淘宝则是彻彻底底的中介。

这就是以前我说京东和阿里的区别,京东不少产品是自营,那么,它有动力去提升效率,比如说当日送达,货到付款;而淘宝从其业务实质来说,它恨不得拉长有息债务周期,比如物流尽可能挑战消费者忍耐极限(因为从拍下开始,钱开始进入淘宝,又没有进入卖家),然后,买家收到货品后,尽可能不主动确认收货,一直等到买家忘记,系统发现买家买有投诉,默认是收货。(因为本人没有淘宝账户,不知道这个默认期是多久),我估计,从拍下,到收货,默认的话,即使考虑2~3天物流,最长恐怕大概是10天左右,卖家才能确认收入,淘宝才开始确认”应付账款“,这样淘宝的利润会最大化。

格力的销售返利增加,除了因为销售本身增加外,跟董明珠地位在格力电器逐步提升密切相关。格力的成功之处就是绑定了”供应商-格力-经销商“,但是,这是在行业天花板到来之前,水涨船高,大家跟着格力有肉吃,特别是经销商一段,这就是一个拉动生产,哪怕是被动的(格力压货给经销商)。而格力二股东本身就是经销商。但,当行业遇到天花板的时候,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必定会反抗。

前两年汽车行业不好,宝马的经销商两手抗宝马就是典型,最后宝马支付了大量的补贴,同时,削减了4S店的任务。

格力目前的困境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维系现在的”淡季经销商打款(预付款),格力生产(占用供应商货款),经销商销售(占用给予经销商的返利,外加应付款)”,这个玩法一定不能破裂,而随着行业萎缩,体现为销售额下降,格力一定会有新的方法来应对。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才明白格力以前的一些做法,不仅仅是因为国美和苏宁擅自降价或促销什么的,本质是国美和格力挑战了董明珠亲自创建这一格力核心业务模式,这是关键。董明珠不允许任何经销商调整这一模式,特别是其话语权越来越重。

格力解决问题的困境就是几个,除了前面说创新占用资金模式,第二一个是行业恢复快速发展,第三一个就是并购一个其他行业,可以快速推进这种以返利撬动快速做大营业额的模式,银隆客车会是这种吗?

不知道,拭目以待




淡季生产,旺季销售


先说观点,免得被扣。

1、目前中国各个配套模式和生产布局,淡产旺销,已经不合适;

2、这不代表美的的T+3会成功,但,的的确确是代表了一种趋势;

3、季节性波动大,不是淡产旺销的借口,啤酒冬天几乎不赚钱,巴菲特的See‘s糖果,其实主要营收就几天;

所谓“淡季生产,旺季销售”核心是产需不匹配,这种匹配系现在两方面:产能不匹配+时间不匹配,叠加允许渠道不匹配。

比如10年前,可能郑州长沙武汉,非常需要空调,但是,产地却是在珠海,合肥,河北,所以,你铺货就需要时间。

格力现在有珠海、重庆、合肥、郑州、武汉、石家庄、芜湖、长沙等8个生产基地,几乎可以辐射全国了,所谓铺货,按照中国现在的物流模式,顶多一个月,就可以全国送货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需要提前N个月来准备。所谓需要,就是幌子,厂家认为制造稀缺而已(当然,商家这么做无可厚非,能力跟意愿是两个概念)。

有人说,这种季节性的产品,你不能让工人干几个月就滚蛋,没错。如果说以前做不到还有这个问题,那么,现在人工这么贵,更加不是问题了。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贵,季节性的东西,未来越是被要么自动化,要么跑到越南等低成本国家去。

我觉得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美的做法的窗口就是,观察美的和小天鹅,生产工人的数量。

根据我的观察,其实大量工业化的产品,自动化是一个趋势,未来生产线工人,会越来越少,而且,产品价值约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已经投入了一条自动生产线,几千万,折旧费一年就是4~5百万,按照生产线用工成本8万一个人计算,大概是相当于50个人,现在一条线一天只要10个人;但产量,比原来3条线产量还要多,而且,未来预计人工成本还要增加。企业自动化节省的一个成本是招聘成本,企业里人都知道,生产线工人流动率有多高,30%~80%都正常(这里不是说10个人就有8个人离职,而是10个工序的人配置,可能有几个供需,工人频繁离职,比如某工位,工人干不满三个月就走了,一下子就贡献40%的流动率)




我简单根据需求关系,搞了一个洗衣机可能的供需变换,根据容量、波轮/滚筒,来划分为4个曲线。老朋友都知道了:竖轴表示价格price,越往上价格越高;横轴表示需求数量quantity,越往右,数量越多;

换言之,未来消费趋势是从波轮往滚筒走,从小容量到大容量走,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当然,也不是说,小容量和波轮洗衣机不会存在,而是市场需求会萎缩。

当然,容量的大与小都是不同变化的。根据某些网友所说,有些家庭为了给娃子洗衣服(不跟大人一起洗),反而让超小容量的洗衣机需求有所提升,但,这种反而是小公司比较有优势,因为单价低,类似小天鹅的干衣机,就算达到1.5亿销售额,也没多少盈利。

这个是刚百度的一个新闻,是总结2015上半年的。


对于家庭来说,space其实是约束条件,多数情况下,你洗衣机只能摆一个,如果是嵌入式,恐怕波轮不太合适,因为洗衣机”门“是从上开;而滚筒则是侧面开,显然更有利嵌入式。

所以,基本上,洗衣机的机会在于产品升级,滚筒如果未来价格继续下探,那么,将会对波轮洗衣机的竞争力造成进一步下压。

声明:我不是鼓励做多小天鹅等洗衣机类家电上市公司,仅仅是提供自己的一个思考,而是否值得投资,还要看具体公司价格。




美的集团T+3

美的集团T+3,本质不是新鲜玩意,就是丰田精益生产的JIT( Just In Time),就是尽可能控制库存,尽可能提高订单生产效率,提升公司运营能力。

这里面设计四个方面:美的公司、美的原材料或零件供应商、美的的销售合作伙伴、美的的运输供应商。

美的集团主动求变的勇气值得赞赏!但,是否成功,甚至是不是未来能够上一个台阶,需要观察,但,你不去改变,你永远不会变得更好!

如果美的成功了,那么,未来的美的竞争力将会继续提高。

观察美的该给是否成功,几个指标:

1、库存/营收,或库存周转率;-->体现为低库存,周转率提升

2、(库存+应收)/营收的比重;-->如果企业把成品库存塞给经销商,是偷梁换柱而已,故,需要结合应收账款(票据)一起来看,甚至要结合销售返利;

3、应付/营收的比重-->不论是美的还是格力,都有大量的赊账也就是应付票据,如果他们把零部件库存都让供应商建立,而不在自己上面上,那么,可能有大量的应付账款,这就是换汤不换药。

改革成功的体现是,供应商-美的-渠道商,三者的进步,而不是美的独大。国内商业环境差,一方面原因就是某些中间强悍的供应商,对供应商和销售商无限制的压榨,这非常坏,这本质是通过他们来压榨消费者。合资的相对好些,国内汽车零部件,比如通用大众的账款就要比奇瑞和吉利长城们好很多,不仅仅是帐期合理,而且是现金比例很大,而不是国内某些甚至包括合资或独资的,先说用了几个月在付款,然后,还不是现金,给票据,很垃圾。

T+3的本质是降低资金占用,降低资源浪费。简单说,比如你库存少了,那么,不论是零件库存还是成品库存,你租用的面积就会大大减少,因为你周转率提高了,这跟餐厅的翻台率一样的,你翻台率提升了,意味着你供应同样桌数的顾客,占用的面积少了,否则,你需要扩大店面,需要多支付租金。

T+3还有一个”副作用“,当然是好的副作用就是减少公司产品品种数量,让哪些订单少,但占用公司资源(比如时间)的产品,可能就下降了,同时,公司就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不要小看哟,在企业的都知道,你搞一个订单,一年50万套,跟一年2万套,你的流程,逻辑上是一模一样的,你投入的研发资源,一点都不会少,也占用生产的时间(比如新产品试制)也一点不会少),公司变相的等于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员需求。所以,企业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没有拒绝一些项目,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个事情的最典型案例就是苹果,自从苹果找到了爆款以来,就是这么玩的,屡试不爽。


Tips

如何计算一个产品占用公司的资源?我觉得很简单。比如公司有A到AAZ80多个产品,从最原始的供需开始,计算其从开始到下线包装完成,需要多少时间(throughout time),然后,对应其比如其过去3年的销量,然后,销量X throughout time=T,然后除以其销售额S或毛利GM(Gross Margin),按照降序排列,利用帕累托原则,进行分析,你总会发现一些不赚钱,但,占用公司非常多资源的项目,这些项目,公司要审视,要不要继续,或避免未来继续承接这类项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驳斥机构投资者所谓的“美的相比格力更优的四点理由”
“美的集团T 3”的无奈之举—产销均衡的背离
加班的会计: 美的集团T 3的效率缺失
加班的会计: 产销均衡的分道扬镳—格力、美的2019年半年报解读 一季报时,已判断美的在去代理商化,...
深度好文:美的18年报要点、争议、及个人思考(附电话会议纪要)
白电双雄,美的格力你选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