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5):文章如何对话

《船山先生》

2015年7月11日,石头摄于岳麓书院

 

 

 

很多文章被拒稿,原因是“自说自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章缺乏对话意识,通篇没有对话点。学术生产是一个共同体行为,每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都应该能够为学术界带来边际知识也就是说,相对于既有的学术研究,文章能够是所推进或改进。因此,学术生产者必须带有对话意识,审慎反思现有学术知识,并据此确立自己研究的对话点,只有这样,文章才能立得住脚,才会有理想的学界反响。

一、为何对话?

文章有不同类型。文章的论述对象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者。其传播对象也可以是自己,或是他者,我们分别用“主观”和“客观”来表示。那么,两两交互,文章就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主观的自我。这种文章以自己为描述对象,并且只给自己看。比如富兰克林写日记,三省吾身。

第二,主观的他者。这文章以他人为描述对象,但却是给自己看的,比如,写工作日志等。

第三,客观的自我。这种文章以自己为描述对象,但却是给他人看的,比如写自传,或者是写诗,李清照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用婉约的词句把自己的心事分享给他人。

第四,客观的他者。这种文章以他人为描述对象,同时也是给他人看的。学术论文就是这种类型的文章。

既然学术论文是研究他人的,又是供他人阅读、使用,那么,它就是一个公共产品。而生产公共产品,便不能自说自话。你必须明确,与你研究相关的文章,已经有了什么程度的研究积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研究不过是重蹈旧辙,那么,你最好趁早改弦更张。否则,你再重复一遍人家的研究,对于学术界来说,你的边际贡献在哪里呢?

学术对话,就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研究与既有知识进行比照,进而确立自己研究的边际贡献。而对话点,其实就是你的研究与既有研究的接榫点。学术界就好比一个互联网,学者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研究联接上网,而对话点就是联网的端口。否则,不与学界对话、不与他人沟通,你的研究就自绝于学术界了,成了局域网游戏,甚至成了单击游戏。

 

二、如何对话

学术论文应该力图进行理论对话。由于学术研究以理论推进为目标,因而,尽管你的研究是在讲一个新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背后的理论却很有可能是学术界已有的,这就是所谓的“新问题、旧理论”,尽管在孔飞力之前,并没有人讲过“叫魂”的故事,单纯描述叫魂故事就可以称作“创新”了,但是孔飞力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叫魂的故事,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进行了对话,这才有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对话点要聚焦,要有针对性,要“正面交锋”。具体而言,对话点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开创性对话。这种对话是指,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但是学术界却无理论供给,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概括。

例如,格兰诺维特的成名作是《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于1973年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杂志上。他在文章中提出,相对于强关系(strong ties),弱关系(weak ties)虽然不如前者那样坚固,但是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比方说,找工作的时候,你同学的同学的同学可能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工作信息,相比之下,你同学知道的信息,你多半也知道,反而相形见绌。

 

第二种是接力性对话。这种对话是指,沿着前人既有的研究,继续推进、深化,或者扩大其理论适用范围等。

例如,边燕杰的成名作是《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于1997年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边燕杰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对话:弱关系在美国社会找工作比较管用,但是在中国,人们更经常地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通俗地说,工作是否到位,要看关系是否够硬。

 

第三种是驳斥性对话。这种对话是对既有的研究进行批评、反驳,并转而建立自己的研究理论。

例如,2003年,穆尔在《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ocialCapital and Finding A Job:Do Contacts Matter?》的文章。文章认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测量的其实只是那些不可观测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首先,关系具有同质性,通俗地说,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牛,才能有牛朋牛友。其次,关系还具有内生性:有关系的人才能够使用关系,因此,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社会资本带来了市场回报。

驳斥性对话并不是说,驳斥的就一定是对的。你驳斥了人家,人家也可以反过来再驳斥你。针对这篇驳斥,梁玉成在《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发表了《社会资本和社会网无用吗?》,又做了一个对驳斥的驳斥。

梁玉成认为,穆尔的批评是不成立的,从发生学原理来说,人们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并不总是希望发展同质性关系,也希望建构一些异质性关系(比如说,认识一些圈外的人,说不定还有求着人家的地方),只是维持异质性关系的成本特别高(比如说,话不投机啊,跟一帮不熟的人喝酒,累啊!),所以,最后朋友圈就变成同质性的了。内生性理论也不对,即使用内生转换模型加以统计控制,社会资本的市场回报仍然是显著的,而且内生性原理只是在关系具有正功能的时候才是如此,当关系出现负功能时,有关系的人也选择不使用关系。


从学术生产的历史看,学术生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步步推进,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成长、成熟起来的。学术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术进步、学科完善的过程。

三、确立对话点

好的理论研究大多具有一个非常坚实的对话点。在《现代资本主义》一书中,桑巴特指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犹太教,由犹太教的理性主义观点、犹太教的条文主义、犹太教宗教领袖的商业精神、允许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存在不同道德原则的训诫等要素催化而成,在犹太教的影响下,远在 16世纪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清教教义不是资本主义背后的道德力量,相反,资本主义是推动清教教义形成的力量。韦伯的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其实就是在与桑巴特进行对话,韦伯在书中提出,新教伦理才是资本主义精神兴起的源头动力。

正常来说,应该是先有对话点,然后才有文章出炉。本来文以载道,文章就是表达理论的工具。有了学术对话点,作者才有行文表达的动力;没有对话着力点,文章就容易走空,甚至“无病呻吟”。而反过来说,只有作者抓住了一个学术界亟需的对话点,他的文章才会被阅读、赞同和引用。

对话点是否有效,一个人说了不算,需要学术同仁的普遍认可。大家都说好,才是真的好。冥思不得的时候,不妨约上几个同仁,头脑风暴一番,让大家“踩一踩”,检验一下你的对话点是否扎实可靠。如果你通过了检验,接下来也就更容易“顺理成章”。

 

 

下期预告:《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6):如何写文献回顾》。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学术与社会(W-Schola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期刊发表作文算论文吗知乎
【学术百家】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筚路蓝缕的开拓者
美英学者致信《科学》探讨学术论文过度增长
理论发现:学术论文诵读训练营(第三期)限时开启
论朝克的东北亚学及北极圈关系学理论学说及其贡献
浅论中国民族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