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脉学发展的桎梏

半个多世纪来,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一直是众多脉象研究有志之士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至今相关成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困扰中医脉象客观化发展和应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该与传统脉象理论体系存在的自身缺陷有关。
脉象定义的摹绘描述



传统脉象理论定义各种脉象,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高度发达而客观认识事物模式相对薄弱的环境下形成。因此脉象的定义夹杂了许多人类智慧的想象成分。中国古代认识事物是基于“整体状态”下的方法论,人们更倾向于从宏观上归纳事物的特性,而相对缺乏客观分析与量化标准上的科学研究。人们对事物特性的记载多采用触类旁通、取象比类、明喻暗喻等手法,如对浮脉的描绘——“如水漂木”,对涩脉的描述——“如雨沾沙”,有些甚至是对脉象特征内心感受的投射性描写,如涩脉的“病蚕食叶”就是用视觉映象代替手指感觉。这些基于触觉感知和心理认知对脉象整体水平的综合性描写,缺乏对脉象物理像、数据像的客观描述,更缺乏信息集群化的复合像认知描述,与现代的物理学、信息学等知识体系之间距离较大。
脉象组成元素缺乏统一



除却浮沉、迟数等单因素脉象外,经典脉学的脉象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包含了多因素的脉象,如缓脉包含了脉率、形态和脉势因素,至数是一息四至,脉象形态上显示应指和缓,往来均匀,既可为病脉,亦可为胃气充盛的常脉;革脉则包含了弦、芤两脉的成分,它既有桡动脉血管壁表面张力强的一面,又有按之空虚、内部压力不足的一面。这种由两个以上的变量所组成的脉象,其实是一个区域形态而不是特定形态,都不利于教学传承和临床操作。
对于这些复合因素脉象,不同的学者对组成这些脉象的因素认识并不统一。如《千金翼方》认为紧脉——“按之短实而数,有似切绳状”,巢元方则认为“弦洪相搏为紧”,《太素脉秘诀》曰“软如细线”,《寿世保元》记载“数而无力为紧”。因为各种脉象所包含的因素认识和界定的不够深入、准确和统一,直接影响了临床操作标准的把握和教学传承。



脉象标准规范尚未形成
结果的可重复性是学科的研究方向之一。由于脉诊技术主要是依靠个人的经验,需要依赖人的感觉、判断和分析等多重功能,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操作标准则会使得在临床上对同一个病人诊脉,可能于不同的医者会得出数种不同的诊脉结果,甚至于同一个病人在病情不变的条件下,同一诊者在不同时期诊脉结果亦可出现不同。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往往是凭借不同个体的直觉体悟,脉象理论的形成尤其如此,它凭借个人不同的临床体悟和经验对脉象特征进行定义,所形成的是一种笼统而宏观的感觉结果,始终缺乏脉象组成因素的定性、定量研究,导致脉象的标准的不统一。



此外,脉诊操作过程被固化;脉象信息被固化;一种脉象赋予多重含义和含义笼统;脉象特征与病因、病机的对应关系揭示不清;脉学体系对新知识缺乏兼容性等影响了脉学体系自身的发展。且当前的脉象客观化研究的前提多采用“专家共识”的操作模式所进行,而以上的脉象理论体系的缺陷会导致脉象研究从一开始就要面临脉诊专家所执行标准的差异,而导致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桎梏了传统脉学体系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脉象图形数学分析法
脉学的现代发展
脉象仪(脉诊仪)的基本分析原理
伤寒金匮
中医脉诊仪的设计思路
高血压病脉诊研究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