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锦】存款去哪儿了?


本文发表于

《金卡生活》

2017年12期


王剑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2017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感受到了吸收存款比之前更难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现状,而存款又到底去哪儿了?


我们知道,M2(广义货币)中的大部分是存款,外加一小部分M0(流通中的现金)。M2中的存款包括一般存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图1)。我们日常所谓的“拉存款”,其实是指一般存款,而非银行存款一般由同业业务部门负责。另外,在业务实践中会常常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保险公司存款是非银行存款,但在考核、监管的角度,往往按照一般存款来进行处理。因此,本报告将简化处理,将M2中的一般存款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图1 货币的构成


存款到底有多紧张?


通过了解全行业的存款增长数据,大家便可知晓今年具体的存款形势。


第一,存款同比增速。以两个口径的存款同比增速为例。


首先是全部存款,即一般存款加上非银行存款,也就是M2-M0(图2)。自2011年宏观调控以来,存款增速一直处于下行态势。这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有意为之,因为货币供应量是中国人民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之一。2015年由于货币宽松政策,存款增速在短期内上行,然后又继续下行,同时国内“去杠杆化”也在持续进行,直至今年下半年,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这是业内“存款难”现状的根本原因——整个锅里的米少了,但还是许多人要吃饭。


图2 2011年1月-2017年9月全部存款的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其次,如果更换口径,只统计一般存款,则另有意味(图3)。一般存款与全部存款增速情况相似,区别在于一般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15年上半年非常低,一度低至7%以下,然后开始反弹,直至2017年增速再次回落,但尚未构成新低。


图3 2011年1月-2017年9月一般存款的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那么,2015年上半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包括非银行存款的全部存款增速并没有下降过多,而一般存款增速则大降,这主要是因为一般存款转移至非银行存款。其实就是大家纷纷购买各种资管产品,而资管产品募集到资金,便存放于银行,从而形成非银行存款,2015年开始,非银行存款大幅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资管产品中,份额最多的是银行理财产品,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存款与现金达到5万亿元以上,并且当年新增数为1万亿元。相比于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宝的份额则少得多,因此,大家也不必把分流存款的原因,全部“戴”在余额宝头上。


总之,存款增速的下行态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会在低位徘徊,这几乎已成定局。


第二,存款当年的累计增量。由于银行“拉存款”的任务,一般是按“增量”来下达的,因此,可以参照存款在本年较上年末的累计增量的数据(图4)。


截至今年9月,一般存款新增9.3万亿元,全部存款新增10.3万亿元。而去年9月,两者分别新增12.5万亿元、12.2万亿元。很显然,不管是一般存款还是全部存款,今年数据较去年数据都有所下降,因此,存款的压力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各位银行业务员年初领到了不低于去年的存款增量指标,那么行业内铁定有人要无法完成任务指标了。


图4 2016年1-9月与2017年1-9月存款增量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接下来,再来观察2014-2015年的情况(图5)。2014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量仅为8.2万亿元,非银行存款全年新增3.8万亿元。2015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11.7万亿元,但是非银行存款在年底压缩的情况下,仍激增4.4万亿元,并且非银行存款在前7个月内,增长迅速,激增6.1万亿元。背后的原因,依旧是上文提及的资管的大发展,使得一般存款被分流。


图5 2011-2017年9月存款增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因此,今年乃至明年,全行业依旧会处于存款增量变小的形势中。通俗的说,就是锅里米少了,却还是有许多人要吃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更多人在吃饭,因为新银行和新网点仍在继续发展,所以最后导致大家只能拼抢得更凶,而存款荒也只能继续存在。


存款被谁“抢”走了?


今年存款增速(增量)有所下降,导致大家拼抢存款更为激烈。那么先来了解一下大家拼抢的结局如何。


首先是存款在各类银行之间的分布情况。为了统一口径,此处的存款数据全部使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数据,该口径与上文M2存款类别的口径略有差异,但M2口径中并没有找到最新的四大银行的数据。银行分类以该表分类为准,分为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两大类。


根据该表数据,2017年以来,大型银行的存款占比,即大型银行存款占全行业存款比例,也就是市占率,开始见底回升,9月末存款占比为53.37%(图6)。而在过去几年中,存款占比虽有小幅波动,但大方向仍是长期向下,中小型银行在“抢食”大型银行的“存款蛋糕”。而今年以来,这一势头却被扭转。


图6 2015年1月-2017年9月大型银行的存款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同时,再细分为个人、单位(对公)存款口径后,笔者又有不同的发现(图7)。大型银行的单位存款占比在今年以来有显著回升,已形成明显的拐点。而个人存款方面,9月末数据略微有所改观,但无明显改善,大型银行依然处于守势状态(图8)。


图7 大型银行单位存款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8 大型银行个人存款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所以,笔者将上述现象总结为:一是在全行业存款增速(增量)下降的背景下,大型银行的存款市占率却上升,“抢到”更多的存款增量。二是大型银行在争夺对公存款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在个人存款方面表现不如前者。


上述这些情况,在某些大型银行的调研中便可以知晓。而我们在后续阶段仍需要保持研究,为何今年以来,大型银行突然间“抢到了”诸多的对公存款。


“抢”存款秘籍是什么?


首先,先来回顾今年的行业背景。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整体流动性偏紧。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正式实施了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各类银行资产的规模扩张给予遏制。另一方面,银监会于3月底开始启动一系列监管检查,遏制银行各种监管套利的业务模式,原先投放非标等存在监管套利嫌疑的业务,开始显著收缩。基于此背景下,对公存款的优势开始向大型银行倾斜。


其次,从两个步骤出发。一是存款的派生来源,二是存款派生后,被存款人不断转移的支付,最终存款会停留在谁在账户上。


第一,存款派生环节的解释。第一个步骤,银行以自身资金,即表内资金,向实体企业投放信用,以信贷为主,外加同业投资(非标、代付、买返)与购债。企业得到资金后,便形成存款,这也是M2派生的过程。大型银行的信用投放一直以信贷为主,而过去中小型银行的信贷额度有限,因此会大量动用同业投资等手段来进行。信贷和同业投资有一处重大差异,也就是银监对信贷的代付要求。具体而言,在大部分信贷的投放过程中,放款银行按照监管的要求,直接把款项打给借款人的用途方。例如,借款人申请贷款用来购买原材料,那么放款银行就会直接把钱打给原材料的供应商。这时,这笔新派生出来的存款,不一定是存在放款银行,而是存放在原材料供应商的开户行。所以,此时银行争夺存款,比拼的是谁争取到的企业的基本户最多。毫无疑问,大型银行的企业基本户是最多的,于是他们能够取得更多的企业存款。


但在过去几年中,盛行的同业投资,则没有代付要求。中小银行通过同业投资向某借款企业放款,那么,他们可以先以自营资金购买一个资管产品,再让资管产品通过某通道,把资金投放给借款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打款给原材料供应商的。此时,该银行便会让这家企业在其下进行开户,于是这笔新派生出来的存款,就顺利地存在了自己的银行。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前几年同业业务有优势的银行,其存款也表现不错。


如今,整个监管环境有变,同业投资量收缩,存款由信贷业务派生的比例有所上升,那么,拥有更多企业基本户的大型银行,就有明显的受益(图9)。


如果再将其进行细分便可发现,今年的信贷以对公中长期业务和个人中长期业务为主,前者主要是一些基建项目,后者主要是一些按揭贷款。所以,存款的走向自然是先去基建上游供应商和卖房人的账上,包括一手房开发商和二手房房东。


图9 当期新增M2中信贷、同业的来源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干货|银行投资业务模式
1月金融数据高低参差 春节前会降息吗
担忧 | 未来银行负债变局下的“高收益资产荒”
存放同业
2017年长沙金融业发展量质齐升
什么是同业存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