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唐朝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时,把叔孙婼chuò的“婼”(chuò)字误读为“ruò”。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shì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李相对此感到奇怪,便问他:“你难道也经常读这书?”小吏回答:“是的。”他接着问:“那你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chuò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为'ruò’,我就想,是不是我自己以前读得不对。”

  李相一听,吃了一惊,说:“不对。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李相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小吏接着便委婉曲折地跟李相做了解释,告诉他为什么这个字读chuò,而不是读ruò。李相听后,很是惭愧,立马就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类似的还有一个故事——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体被誉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时,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听后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一般来说,往往学识多的人,最放不下面子,不肯认错,而上面两个故事中的主人翁知错认错,并能把学识不如自己的人当做自己的老师,这种精神极其难得。

  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公子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jí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怒,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孔文子为了某种自私的利益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别人,见机行事,是不符合礼义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去问孔子。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配得上“文”这个谥号的,孔子看人从来都是从整体上看,不会因为他一小方面的不是而否定他其他大方面的优点。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或博学广才,德高望重之人,在其去世之后,朝廷,或是后人们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他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古代还有一部法典叫《谥号法》,就是一部专门教人如何给一个死去的人起谥号用的书,比如就拿“文”这个谥号来说,谥号中能用上“文”这个字的都是了不起的人,比如周文王,汉文帝,隋文帝等等,他们在生的时候当然是不知道后人会称他们为周文王,汉文帝,隋文帝的。那什么样的人,死了后可以给一个“文”的谥号呢?《谥号法》中就写得很明确了: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者。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者。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者。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者。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者。

   周文王就是那种经纬天地,道德博闻的人,所以死后能配得上“文”,隋文帝,汉文帝“慈惠爱民,愍mǐn民惠礼”,所以死后也配得上“文”,至于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一般都是士大夫一层的,比如孔子那个时代的孔文子。

   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奋好学,不耻下好”谥为“文”,孔圉yǔ,也就是孔文子,他有这个品格,以此,孔子觉得他能够谥为“文”。

  “敏而好学”,即勤敏而兴趣浓厚地主动喜欢学习。“不耻下问”,即不只是听老师,长辈,前辈圣贤的教导,向老师,长辈,前辈圣贤求教,而且还能放下面子,敢于向那些不如自己知识多的普通人请教。孔子就很好学,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他也敢于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比如他也曾说:“问稼,吾不如老农;问菜,吾不如老圃pǔ。”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也能得到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喜爱学习,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所以给他一个'文’的谥号。”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15)
【儒】《论语·公冶长》(15)当官的没学问应是耻辱
傲慢始终连着愚蠢——舒生读《论语》第94
天天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详解论语: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新解5;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