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请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先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一个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就去实行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孔子:“先生,同样的一个问题,你对两个师兄弟的回答怎么完全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比较懦弱,办事时总是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学着谦卑,三思而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孔子从不给学生固定的答案,他尊重每个学生的特质,能根据他们各自的习性给到最适合他们的点拨和启发。我们现在的老师,是用一种方法教五十个人,而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却能用五十种方法教一个人。

   孔子的思想总是鲜活的,生活化的,他从不去讲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法则,他一直在强调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说到“三思而后行”,这里又要讲到一个人,孔子前期的一个人,叫季文子。
    
  《国语·鲁语》中说——

   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的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忍眼看着父老相邻,国内兄弟姐妹们吃粗饭,穿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着十分讲究的奢侈生活。我只听说人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荣誉,从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美妾良马的人,也会给国家争光的。”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七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文子辅佐宣公、成公、襄公三代鲁国国君,是个有名的贤人,高风亮节,做事很少有过错,以谨小慎微著名,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凡事三思而后行,总是利多弊少,好处大于坏处的,但孔子从不以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覆盖所有人,他觉得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到底还是不同,绝不能用大众共识去框定一切,季文子本来就是个凡事都太过于小心,顾虑太多的人,如果还三思而后行的话,反而会引发各种弊病。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道:“季文子这样过于谨慎的人完全不必三思而后行,他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 译文
《论语》白话文(下)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孔子的学生汇总
孔子十大优秀学生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