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末年,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政权。冉求在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季氏比周天子天朝的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能劝谏季氏,减低人民赋税,还替他搜括,使他更富有。孔子就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一方面指责冉有,同时也希望借此使季氏感悟。另有一次季氏将要政打颛臾,冉有与子路去见孔子,孔子即指责他们不能及时的劝谏季氏,同时也教导他们治国安民的方法。 

     孔子当时,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家基本架空了鲁国国君,是为”陪臣执国命”,主导着国家政权,想做官多须经过三家或在三家当家臣。冉子是孔子的优秀弟子,才艺高,被选用了,他做官当然是秉着老师“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初心的,也很希望能将孔子的教诲,政治主政,实现出来,只因三家太跋扈,要想按老师说的去大力推行仁政,实现他跟老师的政治理想,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旅”,本是一种祭名。郑注云:“旅,陈也,陈其祭事以祈焉。”马曰:“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周礼·大宗伯职》里也有道:“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春秋时期,泰山是在鲁国与齐国境内的天下名山,当时为五岳之长,就跟后来人们在泰山上做的那一个“五岳独尊”石刻一样,代表的是泰山的神圣。这座神圣之山,当时只有天子能大祭,以及鲁君、齐君在其境内,按照一定的礼节才能去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也去祭泰山,这显然是严重的僭礼行为,孔子对此当然极力反对。

      儒家提出以礼治国,法治标,唯礼能治本。

   《孝经·广要道》中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孔子家语·卷一大婚解第四》中云:“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左传·桓公二年》里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论语·先进》里讲:“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隐公·隐公十一年》中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昭公五年》曰:“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还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最后总结道: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论语》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学礼能让人谦虚其心,宏大其量,亦能让人品节详明,虚怀若谷,进而逐渐德性坚定,故能立。礼教人恭俭庄敬,严于律己,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以此为立身之本。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治国假如都不讲德和礼的话,人民就只求最低层次的免于犯罪,免于不犯法,而不会有廉耻之心,修己安人之心,这样,国家只会越来越乱。

  季氏要去泰山行旅祭,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素说论语:八佾篇(06)
论语关于时世-屠龙客-搜狐空间
2009年8月24日 《论语·八佾第三·6》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论语》:八佾篇(六)
《论语·八佾篇第三》3.6:季氏旅于泰山
六.要懂得根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