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们到底是“同心同德”,还是“貌合神离”?
   自看到很多人成婚成家后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也就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两个人或是一家人的生活方式不说让自己的生命高度升华,至少还能像先前一样良性循环?——这个要求不算高吧,我想,真的不能再低了。

    我忽然想到一个成语,“同心同德”,这也是小时候,人家办喜事我去做客时,看其新郎新娘婚房对联横批上写的最多的四个字。那时候,根本就不懂,或是说只懂这个词的一些表面意思,到长大,阅尽不少人间悲欢离合后,我才恍然发现这个词大有来头。

    它最早在《尚书·泰誓》中的出处(“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到不让我觉得有什么,而是读王阳明《传习录》期间,读到跟它有关的有一段话时,我才大受启发——

  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

   效用者亦唯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育之愿,唯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唯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用现在的话说,即是——

  学校里所做的事,只是为了成德。人的才能各异,有的擅长礼乐,有的擅长政治教化,有的擅长水利、肥土、种植,这就需要依据他们的特质而成其德,并在学校中进一步培养各自的才能。举德而任,他们就会长久安于其职不轻易变动。用之者只需要知道给到所有人一个同心一德的环境,则天下之民自然安居乐业。只看成员的才能是否称职,而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分贵贱。

  效用之人亦自然会同心一德,他们会深信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自然就是在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贡献。若自己全于本性,才位德位都很相配,那么哪怕是工作再繁重也不觉得辛苦,安心干些卑琐的工作也不觉得比人矮一头。那时候,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个人才智不高的,就安于农、工、商、贸的职业本分,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互相为对方提供生活必需品,相互间不攀比不嫉妒。而那些才智出众的,譬如皋陶、夔、后稷和契,则出来做官以发挥他们的才能。整个天下就像一个大家庭,有人负责衣食的生产,有人负责经商互通有无,有人负责制造器具备用,大家集思广益,协力同心,来实现赡养父母、教养子女的心愿,都生怕自己从事的事情做不好会给大家带来损失,因而特别重视自己的修养和职责。

  所以后稷负责农业,不怕别人笑话自己不知道教化,把契的善于教化当做自己的善于教化。夔负责音乐管理,也不为自己不明白礼仪发愁,他视伯夷的通晓礼仪为自己通晓礼仪。这都是由于他们心术纯正、充溢天理,才能成就“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仁政,所以他们的精神、志气流贯通达,而没有你我之分,人和物之分。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目视、耳听、手持、足行,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眼睛不怕自己听不到,而耳朵听到什么,眼睛自然会跟过去看;足不怕自己拿不起东西,而手一伸过去,足肯定自动趋前。这是因为人体元气充沛循环,血脉畅通,所以痒痛呼吸都能做出神奇的反应,有言语所不能描绘的奇妙。而圣人之学所以非常简单,好懂易学,容易实践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思想只在于恢复人心本体所共有的良知,至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倒是其次。

   “同心同德”在这里变成了“同心一德”,两者没什么区别。那现在问题就来了,到底何谓同心?何谓同德?
  
    同心就像上面那个比喻中的身体一样,所有五脏六腑都是围绕着同一颗心而运行,那很多人就会想,对于朋友,夫妻,或是一家人来说,这不就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吗?当然不是,这样肤浅的套用显然曲解了王阳明的本意。

   真正的同心是同的一颗自然之真心,这颗心无论动静,都完全没有“为了什么”的成分在里面,这颗心最典型的特征是率性,澄明,坦荡,不刻意,它自带一种顺应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大智慧,如果这颗心没有被蒙蔽,那人的很多美好品质即会有一种自然的呈现,《孟子·尽心上》中举了孩提之童的例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人说话,往往习惯倒装,同心同德,其实正解起来应该是同德以同心。

  要想达到真正的同心,必须先有共同的德,何谓德?一言以蔽之,即从吾所好,禀真而行。无论是两个人,还是一家人,要想真正的长久和融,前提一定是每个个体先是各自完成了自己,从了自己的真心,做着自己认同,喜欢的自己。个体完成了自己,从了自己的真心,做着自己认同,喜欢的自己,这个过程就是每个个体成自己德的过程。假如自己的德都没有成,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同心,正如五脏六腑各自自全自正了,整个身体自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痒疴呼吸,感触神应,相反,这其中任何一个成员但凡有问题了,没有成自己的德,整个身体自然就无法达到致中和。
    
   人一旦成德同心,则很容易生出一种忘我,无我的无私来,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这种情形下,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都能轻易达到至和至乐至久远。然而,真要修到这种阶段,首先绝对是要跳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功利层级。在这种功利层级下,有些小友情小夫妻小家庭看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相互扶持,也过得不吵不闹,像是很好,实则他们都是自我泯灭后,跟更次一等的天天大力瞎折腾的人比起来,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而已,实则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真正一世幸福的婚姻,长久优良的家庭,他们的圆满一定是有更多超越功利的成分在里头。形成同心同德的组合并非易事,但假如成员中多一些时刻不忘修身,或是文艺精诚爱好者,这样成全的概率自然就大一些,因为无论是反求诸己的修身,还是坐忘在某种纯粹的文艺中,它们都是帮助一个人归真,成德的绝佳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阳明|拔本塞源论
王阳明《拔本塞源论》译注
《拔本塞源论》——王阳明(网络)
心学的精髓:拔本塞源论 为天下人遮风挡雨
国风秦韵79:音由心生道可道礼乐教化非常名
从我国教育的起源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