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说“夫学贵得之心”?教学相长到底是什么?是“先生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
userphoto

2023.03.05 四川

关注
   当一个普通人将圣人经典读久了,并逐渐学会了于生活中将经典里的内容和眼前具体的事知行合一起来,修养得心之虚灵明觉处的本然良知越来越莹彻时,这个时候,这个人的德慧智在看不见的地方即会有很大的提升。无论对人,对事,对知识学问好坏的判断,他也一定会比先前的混沌,茫荡,或是靠所谓的经验,理性来的要英明,准确多了,何以故?因为良知作主,自然无所不中,这也叫至诚如神。
   比如一本书,即使是所谓的大师,名家,学术家,专业人士,某些有大成就的人写的,良知莹彻的人只要稍微选读几句,就能察觉出其品质好坏。如今这些所谓的写书人也并不是写不出好东西,只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写他们想写的那些东西时都无法完全去尽名利我执的枷锁,以此不诚无物,总也入不了读者的心,润不了读者的心,这些作者从没有把握过“尊德性而道问学”,“惟精而惟一”的头脑,从不知“精诚”为何物!
    判断书值不值得读,人家的话值不值得听,所学的东西值不值得学的核心标准是什么?读书,学习,听人讲学,应怎样保持清醒的头脑?王阳明先生一言以蔽之——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很多人有幸读到了圣人经典等好书,又不幸执着在了要记得,晓得,要知识上解得等浅薄层面,至于那个是否能帮自己重新照见真的自己?是否有助于明得自家本体?是否真正得乎己心?是否能在现实中帮自己完善人格?却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这就属于典型的心外求理,心外求知,或是干脆就是以读经典之名,行扩好名好利好虚荣等私欲之实。
   而一些人读经典不得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把圣人之学当成知识来学了,从不在生活中去用圣人之心照见自己本有的圣人之性,总是不能彻底清静下来,好利名好色等私欲的根去不尽,以此就常被其所牵盼所奴役着,就无法着事上真正的为善去恶,超拔自己。以此,读了一生的经典,经典也没能变化出生命气质。最该怎么做?王阳明先生的弟子们即直言:“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
   进一步讲,一个人一旦学得很是得乎心,很快活,愈加精神,常明得自家的本体,那么他获得的乐,衍生出的慧,将是一般人的千倍万倍。真正抓住了致良知主宰不息的头脑,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一种享受,都是进德之资,正如《传习录》中所言——
   “先生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传习录三(中)
爱因斯坦:我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到底在不在?
【 传习录—— 门人黄直录】 作者: 王阳明
孔子论“知行合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阳明 传习录 门人黄直录
白鹿洞书院讲义(陆九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