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皋兰县什川镇
 

什川梨花会

  皋兰县什川镇概况

  什川镇位于皋兰县城南部,东南与榆中县接壤,西南邻兰州市城关区,西连忠和镇,北接水阜乡、石洞镇。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40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上车村,距县城20公里,距兰州城关区21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包括上车村、长坡村、南庄村、北庄村、上泥湾村、下泥湾村、河口村、打磨沟村、接官亭村,32个村民小组,现有4827户,20524口人,常住人口均为汉族。

  什川镇原名什字川堡,因明弘治八年(1495)所筑堡位于上峡至河口,东山至泥湾的什字交叉处,故称什字川堡,后人简称什川。什川历史悠久,曾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汉代就已经很有名气,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历史传说优美动人,明清时代,什川的“梨苑华光”被列为皋兰十景之—,并为皋兰志所记载。

  什川在解放初期属榆中县金崖区,1958年2月划归皋兰县,同年10月成立什川公社,辖5个大队;1965年什川公社同泥湾公社合并为什川公社,辖8个大队;1975年中共皋兰县委决定:西山、接官亭2个大队搬迁到和平公社。接官亭公社没有搬迁的5、6、7、8四个大队仍然命名为接官亭大队,属和平公社管辖。1981年,接官亭大队划归什川公社领导;1983年6月什川公社改称什川乡;2000年1月,什川被甘肃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建镇,改称什川镇,同年被兰州市旅游局列为生态旅游开发区;2004年,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集镇;被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6年,被兰州市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扶持镇。什川境内东南为山区,占总面积的90﹪,山大沟深、道路崎岖,海拔2000米,什川镇四面环山,黄河从中游过,形成一个河谷盆地,极象太极图形。地势平坦,海拔1500米,黄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湿润,依山傍水,绿树成荫,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盛产瓜果、蔬菜,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称。

  2008年,全镇总耕地面积22200亩,其中连片梨园面积达12000余亩,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梨树有3963亩,11938株,主要分布在靠近镇政府的上车、长坡、南庄、北庄各村,均为百余年到二三百年生的冬果梨和软儿梨,数量各占一半,平均栽植密度为105~120株/hm2,产量为33750kg/hm2左右,尤其冬果梨皮色金黄,皮薄肉细,果味甘甜响誉全国;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270亩,产量达到27867万公斤,瓜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产量达到13200万公斤;现有乡镇企业115家,乡镇企业增加值9500万元。现有学校8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小学5所;教师总数为172人,标准化卫生院1所,农村电影放映队1个,分别建成了移动、联通、小灵通通信基站和5个镇村客运站。

  事迹材料

  什川旅游风景区位于兰州市区东北约20公里的黄河之滨,地处黄河峡谷盆地,沿河东行21公里可达白银,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面积405平方公里。自秦将蒙恬“西北斥匈奴”之时,什川河口即为匈奴人西逃的一个渡口,汉将霍去病“鏖战皋兰”后,又在什川修筑长城烽燧,至宋方置什字川堡,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什字川堡而后得名什川。自此,堡中之人,内置梨园,外依屏障,悠然篱下,远望南山,似黄河生生不息,源源流长。而今,当年的什字川堡已演变成了有“塞上江南”之称、“世外梨园”美誉的陇上名镇——什川镇。

  什川之所以被称为“世外梨园”,不仅仅是因为她南北有青山作屏,东西又湍流横亘,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有那为众多游人和学者叹为观止的万亩梨园。其中梨树年轮大都在300年以上,且形状迥异,造型别致,虽老郁虬劲仍百媚千娇,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古梨园”。置身其中,如入“绿色氧吧”,令人心静神怡,情趣悠然。德国学者曾慕名前来观赏考察;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植物学家在游览什川梨园后,叹之曰“植物界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并购买一株老梨树,分段编号包装,运回日本研究。

  什川风光,四季如画。春暖花开时,梨白桃红,柳绿杨青,花香仙醉,景色迷人。夏日灼烤时,绿荫铺盖,遮阳蔽日,梨园湿润,气候宜人。金秋到来时,梨压枝头,硕果欲坠;深秋尚至,霜叶火红,层林尽染。严冬袭来时,古木参天,苍劲挺拔,霜雪攀枝,梨园素裹,满目银装。游人无论何时踏上这片神奇沃土,都能领略到梨园风光,萌生诗情画意,幻念人间仙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朱乃正先生曾多次来什川梨园写生,并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画卷。

  倘有揽胜雅兴,或可登魁星高阁五福亭前,远观十里睡佛神采奕奕,鸟瞰梨树林间繁花点点,读取梨园农家袅袅炊烟,尽收“犬吠深巷、鸡鸣树颠”之田园逸趣,品评“高峡平湖、秋水静波”之人间神工。“中国农民第一桥”静卧河面,小峡库区大坝横亘眼前。曲径小道人影绰绰,垂钓池塘渔杆点点。荷锄之人挥汗岸边,羊皮筏子摆渡河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不尽兴,亦可乘船顺流而下,沿途鬼斧神工般的峭壁以及河面地造天设的胜景令人目不暇接,神驼踏浪、雄狮卧谷、猛虎啸天、寿龟望月、煮锅峡、神仙洞、情人吻别、天桥等美丽动人的传说,都是黄河文化在什川的精彩体现。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天然景观,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无一不令人激情涌动。

  美不胜收的风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美不胜收的风物。什川风物有四绝。一绝是梨园鼓子,又称“兰州鼓子”,是民间文化艺术在什川梨园的升华。每逢闲暇,艺人们都要会聚在梨园演唱,自娱自乐,陶醉其中。二绝是高架铁芯子,是民间社火艺术的精品佳作。其制作表演以四轮车为座底,用钢筋做成骨架,架高7.5米,将3—4名儿童安全地固定在上面,饰演传统戏剧中的某一精彩场面,人物形象憨态逼真,饰者无忧无虑无恐,而观者却有奇有惊有叹,顿生临风欲坠之惑,百思不得其解,在西北也称得上一绝。三绝是工艺制作。什川地灵人巧,民间艺人很多,他们精心制作的各色花灯神态各异,水车模型造型古朴,老树根雕别致逼真,极具观赏、收藏价值。四绝是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珍品。品尝一口顿感神清气爽,清香、醇甜、冰凉、爽口、沁人心肺,舒畅不已。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曾感叹:“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并写诗赞曰:“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

  为赋闲情农家乐,采梨摘果性情中。什川观光农业令人欣羡。温室鲜美的瓜菜,枝头低垂的鲜果,让人垂涎欲滴。或可俯身信手取菜,入农户院落,清酌田园美物,以忘宠辱;或可仰首随意摘果,坐梨园几前,品位农家人生,尽享世事。游者莫不驻足留连,慨然于都市外边这片真纯的净土。

  踏兰什通途,乘皋什大道,走进什川,走进梨园,走进向往的乐土,看华灯初上的河桥路、雁滨路、小峡长堤,辨河面倒映的点点灯光与星光,听古老黄河用涛声诉说的一个又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展望“中国第一古梨园”美丽如画的宏伟蓝图,激情早已跨越了时间的河流,扑进了什川温暖舒适的怀抱,尽享“兰州什川生态家园”的物华天宝,感悟清代知府对什川的赞誉:“一席地兮一带川,树木花光四季妍。桃杏雨,杨柳烟;朝暮人争峡口船。驼石古,水车园;石门晓月几千年。楼台真如画,魁阁耸山巅;巍巍峨峨楹拱轩。景中景,天外天;桑田平如镜,桃源犹不远。谁言此地无神仙,仿佛在眼前。”

  什川是兰州黄河风情线的延伸地带,这里峭山四起,河水环保,聚气藏风;站在小坪山上,鸟瞰地貌,酷似太极图,神气而又壮美。环视群山,千资百态。东有老龙山,若苍龙回首顾尾;西有大山凹,似睡佛高枕莲台;南有大奔头,如弥勒朗朗诵经;北有白疙瘩,乃刘伯温赶龙点脉遗迹。俯瞰什川,黄河如玉带缠身,河水一改亘古东流的习惯,向西奔泻而去,在这里形成一湾浅月,把什川揽在怀里,一片绿洲酷似太极。左岸神龟出水呈祥,右岸河堤风韵显瑞,黄河入口兀峰林立、峭壁参差,鲁班架桥有遗篇;出口河心神驼踏浪,峡口雄师镇守,神气壮观。河面水域平缓宽阔,一座古老的吊桥和一座新建的拱桥相互辉映,凌空飞架于黄河两岸。川内有万亩梨园,历经三百多年雪雨风霜,仍显郁郁苍翠。万树丛中,农舍隐隐,恍如真的世外梨园。当代诗人王传明在游历什川后赋诗赞誉“小立河西望,绿云水一方。溯洄成往事,通达赖新梁。春暮花堆雪,秋深果溢香。陇原佳丽地,半在什川乡。”

  什川素有“瓜果之乡”美誉,其中犹以桃梨为著。一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梨占年花”更是形象描绘出了桃梨争妍的奇景。据史料记载,什川果树栽培可以远溯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左右水车引进时。三百多年来,在梨园果农的辛勤劳作和细心呵护下,梨树年轮逐渐增加,梨园面积不断扩大。现存的什川梨园上万亩,树龄多在300岁以上。百年古树,或腰肢乱拧,或虬枝参差,或覆盖八方,或笔直参天,形态各异,树荫蔽日,步入其中,顿有神游物外之感。近年来,园农发挥聪明才智,又在梨园中间种植了桃树。每逢花汛,走进园林,满目灼灼桃花如漫天红霞飘落人间,象遍地野火似燃非燃,清香四溢,撩人情怀。矍铄老梨亦不服老,妖妖梨花似纷飞白雪,铺天盖地,馨香淡雅,素而高洁。漫步其中,遐思连连,不由使人诵出“同生一园中,桃梨各争春,兄长不负老,为弟更娇冲。”再看,树上红白相间,地上粉银交织,既相互交融,又竞相攀比,好一幅桃梨争妍图!游人置身其中,莫不被此情此景感染,留恋难舍。真可谓“山前山后花簇簇,园里园外人依依。游客如织赏花忙,人面桃花看不足。”

  自2003年第一届什川之春旅游节举办以来,经过七年多的发展,什川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充分带动了什川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景区已累获“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2006年中国西部亿万读者喜爱的旅游景点”、“2006年度兰州市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景点”等多项殊荣,同时,“兰州?什川之春” 旅游节也被评定为“2006年兰州市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目前,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突破了“四个1000”:即园区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景区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景区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突破1000万元。景区已建成旅游度假园区55家,农家乐接待点110户。日接待能力已达到3万人次,其中华夏奇园、绿岛、碧海蓝天、阳光体育休闲会所、水车园等12家度假村日接待能力均在1000人次以上。镇域内人文景观造型别致,主要有中国农民第一桥、毛主席按语纪念碑、山体书法艺术宣传造型、景区牌坊界门、魏氏五房始祖亭、法幢寺、小峡明珠、流芳长廊、河口金洲颐和园等;自然景观星罗棋布,主要以万亩梨园大绿色、电站库区大水面、峡谷风光大景点为主,有五百年古槐、鸟瞰太极、桃梨争妍、长堤夕韵、神驼踏浪、雄狮卧谷、湿地风光等等。

  在景区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保护是核心、发展是前提、规范是关键”的思想,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以规范景区经营管理为手段,以发展本地经济社会为目标,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提升景区的档次和品位,丰富文化内涵,规范景区市场经营秩序的工作。目前已制定颁发了《皋兰县什川旅游开发区景区管理试行办法》,《皋兰县老梨树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着重强化了景区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标准、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完善和规范,避免了无序发展和管理混乱的情况,确保了景区的安全、有序、祥和,调动了景区各经营单位参与景区规范经营的积极性。

  近几年在项目建设方面,已成功引进资金1.5亿元,包括投资1300多万的华夏奇园度假村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阳光体育休闲会所项目、投资800万元的碧海蓝天度假村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金洲颐和园特色旅游项目、3000万元的林业流芳长廊建设项目、1500万元的广场综合服务及人文景观建设项目、1000万元的水面综合开发、1000万元的上车特色一条街建设等多个项目,以上项目除金洲颐和园项目正在进行二期工程之外其余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随着项目的不断引进和各类基础性工作的深入开展,什川景区发展的后劲越来越明显,下一步随着市场的逐步拓展,什川景区将与天祝小三峡、景泰黄河石林、榆中兴隆山、黄河百里风情线等,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特色旅游景区,从以兰州为主的客源市场逐步向省内外扩展。充分挖掘山、水、林、田、峡谷、电站、观光农业等自然旅游资源,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和人文景点建设工作,做好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整合开发的文章,做好河东万亩梨园大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紧紧依托大水面、大峡谷为河西万亩现代观光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展示平台,为什川旅游开发区注入新的旅游元素实现“一河两翼”大峡谷的发展模式。

  2008年,什川景区在外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全年共接待游客52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0多万元,依然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今年举办的第七届“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就是以“亲近自然,走进什川,感受自然生态,走进绿色家园”为主题,围绕打造皋兰名片,以构筑“兰州什川生态家园”和创建“中国第一古梨园”旅游品牌为目标,整个旅游节以新闻发布会、开幕式及对接推介三个阶段近30项活动为载体,以参观性旅游和参与性旅游结合为侧重点,进一步推动什川特色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什川旅游的开放开发大有可为,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调动群众、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把什川旅游产业作强做大,将是什川镇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坚持研究的重要课题。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政府的支持、有社会的关心、有众多有识之士和景区群众的热情参与,什川一定会把“中国第一古梨园”和“黄河故里、生态古镇、梨韵水乡、绿色家园”的旅游品牌推广出去,使什川景区真正成为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东端上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兰州最美丽乡村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氏古镇600年传奇
“水果冰淇淋”从黄河滩走进千家万户——冬日飘香软儿梨
什川纪略
【探寻黄河之美】DAY13 甘肃站:兰州市-白银市
金城四月天,兰州最美的风景名叫“梨园花光”
兰州什川梨园-----醉人秋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