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命要活得长,全靠经络养!人体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应该如何疏通?


前不久,老师与几位群里养生馆的工作人员闲聊。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她在工作中最怕遇到从不疏通经络的客人,一来效果不好,二来常遭投诉——这些客人总是说:工作人员手太重,太用力,弄得他们太疼了,受不了,以后再也不做了……


殊不知,他们之所以疼痛难忍,并不是工作人员技术不到位的缘故,而是他们的经络已经不通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果没有时间经常去养生馆,平日里自己在家该怎么疏通经络呢?



一、中医重疏通VS西医重杀菌



中西医在辨证思路、治疗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千差万别。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描述中西医治病方法的不同。比如,我们可以把人体比作一个池塘,如果池塘的水臭了,西医会认为是水被细菌污染所致,常用撒漂白粉等杀菌方法解决;而中医会认为这是水不流动引起水质变腐所致,常用开渠引水的方法解决,只要让水流动起来,死水变成了活水,问题就解决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蠧”,类比到人体也是这个道理。作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重要通道,经络就相当于河道,经络不通,气血就不能欢畅流动,就会变腐。反之,经络通了,气血能够畅行其中,不仅气血能保持新鲜,还能持续供给人体,人就不易生病。

 

二、养生第一步:疏通经络



2500多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概念贯穿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孙脉”。其中,经脉方面以十二经脉为主,络脉方面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等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


——《内经·灵枢·经脉》


 《黄帝内经》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说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存、生病、治病等的关键,都在于经络,所以经络能“决生死,处百病”。

 

历代医家也都认为,经络堪称“药房”,上面的穴位好比“中药”。故而,疏通经络是养生的第一步,把经络疏通好,就好比天天吃补药,身体就不易生病。所以,民间有一句俗语:命要活得长,全靠经络养。

 

三、阳气足,则经络通



为什么说“阳气足,则经络通”呢?这与阳气的两大功能有关:一是温煦功能;二是气化推动功能。

 

1

温煦功能


俗话说“气虚生寒”,这里的“气”主要就是指阳气,阳气不足,人就容易被寒气所困,而“血遇寒则凝”,就容易形成瘀血,滞涩经络。同时,寒气和湿气经常勾结在一起,湿性黏滞,寒湿阻滞经络并凝结起来,就会加剧经络的瘀堵。

 

而阳气之所以能通经络,首先就在于它的温煦功能。我们通常说阳气旺盛的人“底火旺”,人体暖和,气血循环快,此时流在经络里的都是“活水”,经络就不会瘀堵。

 

2

气化推动作用


阳气的气化作用,就是阳气有使物质发生变化的功能。举个自然界最直观的例子:在太阳光热的作用下,地上的水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聚在一起,形成云,最后又可以变成雨。在我们人体,阳气的气化作用与之类似——“阴成形”,阳气可以把经络中的成形的“阴”(如瘀血、痰湿等)气化掉,有助于经络畅通。

 

其次,阳气具有推动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阳气充足,血液流动通畅,经络就不会瘀堵。

 

综上所述,要想经络通,人体就必须有充足的阳气。

 

四、艾灸:疏通经络的最佳方法!



上文说了,早在25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经络这个概念,由此衍生出3种最古老的治病方法:灸法、砭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这3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都是经络。

 

几百年后,东汉的“方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他认为,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而在林林总总的治疗方法中,张仲景特别推崇艾灸,他在《伤寒论》中就说“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

 

再往后几百年,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大力倡导扶阳,并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第一为灼艾,第二为丹药,第三为附子。灼艾就是艾灸。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元阳之气如果损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补充。而艾为纯阳之物,艾灸不仅可以借用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力,补充身体损耗的阳气,还能调用人体自身的力量,让气血充盈通畅,阻塞的经络自然就能得到疏通。

 

而且,正如张仲景所说,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条通路中,病有深有浅,所以疏通经络就必须用一种作用程度深的方法。在常见的方法中,刮痧只能给表层皮肤腠理“松土”,拔罐比刮痧略胜一筹,但也只能给表层下一层的皮肤腠理“松土”,而艾灸则不同,它能传经透骨,直抵病灶。因为艾叶本身具有药性,能“走三阴通十二经”,加上艾火的热力极具穿透性,可以循行五脏六腑,打通全身经络。所以,无论疾病在哪个层次,艾灸都能疏通经络,帮助排出病邪——“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呀,艾灸堪称疏通经络的最佳方法!要想不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就必须疏通经络,而艾灸则是你不可或缺的选择!

 

五、人体十二经络,如何艾灸?


1、子时(23点-1点):胆经当令。



功能作用:

疏泄肠道积滞,修复肠道疾病。

 

表现症状:

口苦,口干,偏头痛,白发,脱发,怕冷,怕热,胆怯,易凉,皮肤萎黄,便秘。

 

主要穴位:

肩井穴:乳房胀痛,头痛,肩膀痛,牙痛等。

环跳穴:坐骨神经痛,子宫肌瘤。

风市穴:治疗中风的要穴,对偏瘫、风湿引起的下肢痹痛也有效果。

悬钟穴:半身不遂、腰腿疼痛、偏头痛、落枕等。

足临泣穴: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

 

2、丑时(1点-3点):肝经当令。



功能作用:

主疏泄、主藏血、主宗筋,肝脏有解毒功能。

 

表现症状:

口苦,口干,头部晕眩,头顶垂坠,眼睛干涩,情志抑郁,脂肪肝,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易怒。

 

主要穴位:

期门穴:疏肝解郁,是十二经络气血运行的终止穴。

阴包穴: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太冲穴:降压,稳压,全身痹痛。

 

3、寅时(3点-5点):肺经当令。



功能作用:

调节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送和排泄。

 

表现症状:

怕风,容易出汗,伤风感冒,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咳嗽气喘,皮肤干燥,无光泽,头发脱落,胸部胀痛,支气管哮喘,背部肩部酸痛,四肢末端麻木。

 

主要穴位:

孔最穴:咳血,发汗,咽喉肿痛、鼻孔干痒、痔疮。

鱼际穴:心里有火、夜间咳嗽、睡不好觉,容易在凌晨3-5点早醒。

 

4、卯时(5点-7点):大肠经当令。



功能作用:

排泄人体大部分废物,确保身体内环境干净,使经络正常运转。

 

表现症状:

津液失调,牙痛,咽喉肿痛,流鼻涕/血,颈颊肿痛,暗疮及肩痛,上肢痛,肠鸣便秘,腹胀,手/足怕冷,头痛,指痛,体热口干等症

 

主要穴位:

合谷穴:止痛第一穴。

手三里穴:人体经络痛症,肩周炎。

曲池穴:皮肤病,心烦,失眠,多梦,便秘。

手五里穴: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上肢不遂等。

 

5、辰时(7点-9点):胃经当令。



功能作用:

主受纳,腐熟,管理升清,降浊,储存,转运食物,消化食物。

 

表现症状:

久积化火,容易发高烧,出汗,前额脑口痛,咽喉,牙痛下肢风湿关节痛,胃功能下降,胃痛,胃胀,无食欲,餐后腹胀,胃酸过多,唇干裂,打嗝,便秘等症状。

 

主要穴位:

髀关穴: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梁丘穴:急性膝关节扭伤,急性胃痛,急性乳腺炎引起的乳房痛。

丰隆穴:化痰止咳,减肥消脂,远离嗜睡。

足三里穴: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

 

6、巳时(9点-11点):脾经当令。



功能作用:

运化食物的营养,协助肾运化水湿,益气统血,营养全身。

 

表现症状:

湿重疲倦,全身困重,四肢无力,脚趾胀痛,怕冷,第一脚趾拇指活动很困难,失眠,消化不良,胃胀气,腿部静脉曲张,皮肤容易伤,脾气虚肌肉松软,足膝关节疼痛。

 

主要穴位:

地机穴:糖尿病,胰腺炎,腰痛,痛经等。

三阴交穴:妇科疾病首选穴。

公孙穴:对胃溃疡效果很好。

太白穴:调控血糖,胃痛,腹胀等。

 

7、午时(11点-13点):心经当令。



功能作用:

主管精神意识活动,维持血液正常运行。

 

表现症状:

失眠,多梦,难入睡,健忘,痴呆,心烦,心闷,心痛,忧郁,小指痛,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的晕眩。

 

主要穴位:

极泉穴:调整心律,心脏急救,疏通淋巴。

少海穴:心烦失眠。

神门穴:镇静安神。

少冲穴:心烦顽疾。

 

8、未时(13点-15点):小肠经当令。



功能作用:

汲取食物精华,输送人体全身。

 

表现症状:

耳聋,目黄,咽痛,下颚和颈部肿痛,手臂痛,心烦,头顶痛,腰脊痛,听力减退,手足怕冷,身体虚弱症。

 

主要穴位:

天宗穴:肩臂酸痛,乳腺痛。

后溪穴:颈椎,腰痛,治疗落枕最灵。

肩贞穴: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9、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当令。



功能作用:

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主汗和尿液。

 

表现症状:

沿经络所过的颈,背,腰,小腿疼痛。小便不利,尿频,前列腺炎等。

 

主要穴位:

八髎穴:治疗痛经的神效穴,调经活血,理气止痛。

委中穴:专治腰背疼痛,下肢麻木等症。

承山穴:腰痛,坐骨神经痛,痔疮,也是祛湿大穴。

昆仑穴:安神清热,舒筋活络,治感冒、膝盖发凉、腰腿痛、足跟痛等。

 

10、酉时(17点-19点):肾经当令。



功能作用:

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精神意识活动。

 

表现症状:

肾阴不足:则以怕热为主,容易口干,舌燥,慢性咽喉炎,气短,喘,心短,心痛,失眠多梦。


肾阳不足:则以怕冷为主,容易手脚冰冷,面色晦沸,神疲;瞌睡;头昏目眩,腰酸,膝软等。


五脏症状: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心悸,恐惧,耳鸣,眼花,目视不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齿松发枯,面色无华。

 

主要穴位:

大钟穴:腰脊强痛,发高烧,突然失声等咽喉疾病。

水泉穴: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

照海穴:月经不调。

太溪穴:阴阳两虚找太溪。

涌泉穴:虚火上浮找涌泉。

 

11、戌时(19点-21点):心包经当令。



功能作用:

救急经络,是最能反映出心脏一切问题早期变化的一条经络。正常情况下,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病理情况下,“代心受邪”。

 

表现症状:

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健忘,口臭,全身痛,痒,心烦,心悸,心闷,易怒,目黄,便秘,心动过缓,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

 

主要穴位:

天泉穴:胸闷,心悸。

郄门穴:突发性心绞痛。

内关穴:心烦心痛内关寻、

 

12、亥时(21点-23点):三焦经当令。



功能作用:

疏通水液,调节内分泌。

 

表现症状:

经络症: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眼痛等。


脏腑症:上焦——心烦,胸闷,咳,喘; 中焦——脾胃胀痛,消化不好;下焦——水肿,遗尿,大小便异常等。

 

主要穴位:

四渎穴:开窍聪耳,清利咽喉。

消泺穴:清热消渴,除湿降浊,头痛,齿痛,臂痛。

翳风穴:三叉神经痛。

角孙穴:清热消肿,散风止痛。

 

13、任脉



功能作用:

总领全身阴经,调节五脏,调节生殖系统。

 

表现症状:

汗多怕热,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白带,小便不利,以及上腹部消化系统及胸部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穴位:

膻中穴:强心消气,胸闷心悸。

中脘穴:一切肠胃之疾。

神阙穴:中风虚脱,四肢厥冷。

关元穴:益气补肾,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14、督脉



功能作用:

总领全身阳经,调理与脑有关的精神意志活动,调理与肾有关的生殖器官方面的问题。

 

表现症状:

阳气过盛:则角弓反张(腰背后挺),背腰部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阳气不足:则畏寒肢冷,走路摇摆不定(身躯前弯),头晕目眩,神经衰弱,健忘,痴呆,神经分裂,痔疮,脱肛,子宫脱垂等。

 

主要穴位:

大椎穴:祛除热毒,抵御风寒,颈椎痛,头项强痛,发热恶寒。

至阳穴:心慌胸闷,胸肋胀痛,咳嗽气喘。

命门穴:强腰,补肾,壮阳。

腰阳关穴:腰椎问题。

百会穴: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一切阳气下陷的疾病。

风府穴:感冒,发烧,鼻塞,流涕,中风。

人中穴:急救第一穴。

长强穴:便秘,痔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0种艾灸反应和应对方案大全,艾灸必备
艾灸上火不要怕,人体自带“降火穴”!
三分钟,教你知道艾灸与拔罐的区别
老话说:艾灸足三里,等于吃一只老母鸡,到底有没有道理?
想要祛湿,艾灸这些穴位
艾叶和悬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