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展细读①丨翁万戈:略谈家藏书画

上海博物馆“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展”展出了入藏上海博物馆的三件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名迹: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卷、明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清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

我们特此转载1987年《艺苑掇英》第三十四期中相关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翁氏家族书画收藏历史及作品。

——编者按

 略谈家藏书画

文  翁万戈

本集登载的书画,是从我家藏中选出的一部分。其中除文徵明墨兰卷及唐寅山水一页外,都是我高祖翁同龢的旧物。因此,要了解这收藏的形成,必须先知道一些我高祖的事迹同他对于书画的爱好。

《翁同龢三十九岁像》

清 吴儁 绘

翁同龢(一八三〇——一九〇四)字声甫,号叔平、均斋、瓶笙,晚年又号瓶庐居士、瓶庵居士、松禅及松禅老人;卒谥文恭;江苏常熟人。他父亲翁心存(一七九一——一八六二)是道光二年进士,历任工部侍郎、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长兄同书(一八六五卒),官至安徽巡抚,二兄同爵(一八七七卒),官至湖北巡抚,两人均系进士出身。母亲许氏“通诗易,好观史书”。在这种家庭环境中,他读书的进度很快——二十岁选为拔贡,二十二岁中举人,一八五六年,二十六岁时中一甲一名进士(俗称状元),入翰林为修撰;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典馆正总裁,国史馆副总裁等职。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任弘德殿授读;穆宗(同治皇帝)死后,德宗(光绪皇帝)登基,又任毓庆宫授读,所以是两代帝师,垂三十年。

高祖五十岁后,入了清末外患的高潮时代。一八八二年,他初入军机,正值法国侵犯越南,威胁中国。他主张抗战,保护疆土,因而抵触慈禧太后的媚外求和政策,在一八八四年被排出军机处。十年之后,日本侵韩,发动甲午战争。他再入军机,力劝光绪坚决抵抗日军,又和后党“避战自保”的策略冲突。可是战不可避,弱不可保,结果一败涂地,清廷割地求和。这种沉痛的打击,使他看出救国之道,在于取鉴西方,变法图强。光绪受到影响,毅然立改革之志,引用康梁,开始维新。后党立刻回击,在高祖辅佐光绪草拟变法谕旨的几天后,慈禧就逼迫皇帝下诏,贬他削职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过了六年这种忧抑的生活,他就病逝了,享年七十五岁。

清 翁同龢《一笔虎》轴

高祖一生从政,也一生读史作诗,研究书画。他写字的造诣很高,被称为“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年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晚年沈浸汉隶,为同、光间书家第一”(出自《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他偶尔作画,以书家的笔法,写文人的意境,评者认为“间作山水木石及杂画,以笔力奇肆出之,随意点染,古趣盎然”(亦出于前书)。本集选了他的作品两件:一是一八九〇年写的“一笔虎”,就是他日记上庚寅正月朔所载“寅初起,磨墨写虎字数十幅”之一。他生于虎年,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写的虎字,为时人所求;这幅写在虎皮宣纸上,尤足珍贵。另一件是一九〇一年写的四扇屏,以蜀中茅龙笔录黄庭坚演雅诗,苍老雄浑,其书法已达汉隶、魏碑、颜、苏、米、赵诸法具备的炉火纯青程度,是家藏高祖手迹中的上乘。

翁同龢题跋陈洪绶《三处士图》

高祖的收藏里,一小部分是家传。例如陈洪绶《三处士卷》,他在一八九〇年跋中记述:“此三友图,道光己酉(一八二五年)先公得之吾邑沈氏;喜诵其诗,常以自随。先公卒,吾兄玉甫(翁同爵)携之入湘入鄂。去年余省墓归,又携以北。每一展卷,不知涕泗之横集也。”又如唐人灵飞经册,也是高祖的父亲在道光乙未(一八三五)收得的。高祖在一八九四年跋中说:“先君子孤介无所好,唯此册常以自随。”

收藏的另一部分是馈赠。例如吴宽咏雪诗卷(周臣作图)是戊戌五月(一八九八)高祖被黜后,他的门人王懿荣送行时的礼物。又如焦秉贞画像王翚补图的安麓村像卷,是一八九七年(丙申腊月)廷雍寄赠的。一九〇〇年高祖的长跋里,记述赠者的悲远:“庚子九月,洋兵入京师,朝廷命重臣与讲,既停战矣,而洋兵于九月初至保定,君受相国檄,开关延入,明日洋兵悉入,又明日絷君于廷,数之以纵匪罪,与一武弁、一县令枭诸城堞——憯矣哉!敌狡之不可测也……余于君为举主,重其贫而有守。君亦激昂谈时事,辄流涕也。君既死难,覩其画而悲之。冬夜检书,忽得此卷,辗转不寐,乃起而书其梗概于卷尾。”

收藏的大部分是高祖选购的。他虽然官显,但并不富。因此常常看到精品而买不起,只有实在不舍得放过的,才倾囊以求。例如王翚仿古山水册十页,附王时敏二页,有他短跋:“光绪壬申(按光绪无壬申,如系壬午,则为一八八二年)春正购此册。贾人索重值,乃撤薪米之资畀之。余平生嗜麓台画,而于耕烟不甚满意,以为有画史习气;然所收耕烟剧迹居多,此册及长江万里图是也。”

高祖鉴赏书画,主要是从书家的角度。因此他不但收藏手迹,而且非常注重碑帖。晚年得力于张迁碑;在日记里,不时提到碑帖对他的启示。一九〇一年(辛丑三月二十日)一则:“看苏书赵碑,始悟丛帖所刻皆伪迹耳,苏自欧出者也。”一九〇二年(辛丑十一月三十日)一则:“看孔羡拓……因悟魏刻变篆为竹节,两头皆方,而实中锋也。”他醉心书法,所以欣赏沈周、董其昌、王原祁、金农各家。在金农墨戏册(未载本集)跋中,他认为:“国初人书,多沿董派,振奇之士,又或以鸥波法入粲,徒见纤媚而已。先生独效北碑,笔曲而横出有力。世有知者,当韪余言。”同时他的文学修养深厚,性近所谓文人画,雅好清逸的作品——例如恽寿平的水墨山水册。在一八九一年冬,他有感而跋:“新作书堂,秋夜篝灯;观此画,因以苦茗一杯酹之。明日纷纷,吾亦俗客矣,未足与观此画也。”而这位“俗客”一生从政,被贬后一直到死还是忧心国事。对于明末画家陈洪绶的境遇,非常同情,更加爱好其诗与画。在陈的父子合册首开,他在一八八八年(辛亥除夕)题:“老莲胜国遗民,每饭不忘国君,予家有所画三友图,盖入本朝后作,题诗绝凄惋。此册丁卯年作——丁卯,天启七年也,时先生才二十九,而首叶数行,沈痛若此。呜呼,先生其三闾之流欤!其子无名,亦高士;笔法萧散,无愧门风。”总之,从书法、文学、政治三方面,高祖养成他鉴赏的标准及对藏品的抉择。

翁万戈先生在美国居所“莱溪居”中

我原名兴庆,年少时自己已改名万戈。生来是翁同书的玄孙,三岁时过继到翁同龢的这一支。从四岁起受私塾教育,诵记经史,学作诗文,兼习书画;十三岁才入学校。因此很早就受传统文学艺术的熏陶。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年出国继续学业,其后世界大战,风云变幻,我与妻儿决定在美定居。海外生活,至今将达半个世纪,但从未间断对于祖国文艺的研究,而且得机纵观欧美日本及港台的公私收藏,浏览各国文字关于中国文、哲、史、美的著作。可是对我学认两方面有莫大影响的,还是那朝夕相处的家藏书画、碑帖、古籍。

1985年5月“莱溪雅集”留影

六十岁时,我在美国东北部纽汉普莎州山林间辟地建莱溪居,开设一个学习及创作的环境。一九八五年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方闻教授召开中国诗书画学术讨论会,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杨伯达四先生被邀参加;我趁这良机敦请他们四位及老友王季迁、黄君实两位光临小舍,出示归藏飨客。数月后,谢、杨(仁恺)两先生提议选其一部分,在《艺苑掇英》发表,公诸同好。他们及编者并嘱我草此略述梗概。但我去国日久,才疏学浅,只有无限怀芬仰洁之思及眷念乡梓之情;错误在所不免,敬希识者教正。同时,又蒙谢、杨两位,启功先生及老友王世襄在百忙中抽暇为本集撰文,大增光彩,我愿在此向他们及编者热诚的致谢!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六日于莱溪居

《莱溪雅集图》卷(后段)之“雅集聚会”,

翁万戈1990年绘

注:文章选自《艺苑掇英》第三十四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展

2019 9.10→ 2019 10.7

9:00 – 17:00,16:00后停止入场

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画藏家如何才能读懂题跋?
学颜妙手,清朝书法新标杆,翁同龢对联欣赏
莱溪华宝 | 翁氏家族旧藏三件重要绘画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潘真瞭望No.180 丨 “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展”探索“让文物活起来”展陈之路
我与翁万戈先生的交往
金石之道碑帖之间:翁方钢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