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晓东:关于书法的秘密,我都告诉你

朱晓东
字滋德,别署浅人、号浅砚斋主。1962年出生,浙江海宁人。策展人,擅书、通美术史。上海一本书院创办人,上海市嘉定区人大代表。曾任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首任馆长。

晓东老师幼承庭训。弱冠之年,拜唐云先生为师, 而后,由唐先生引荐,入韩天衡先生门下。晓东老师诗书画印,无一不精,于历代名家中,承古开新。渠艺道,恣意中见敛劲,文气里显性情。魏晋风骨,笔墨磊落。 

柢园艺术,大家风采,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1

笔墨清醒,朗照岁月 

       清代画家石涛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然而,在互联网、媒体、智能科技、屏幕文化盛行的今天,一边是笔墨和诗文从日常生活中剥离,渐行渐远,一边是经济繁荣下风风火火的国学风潮,文化复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这似乎就是狄更斯笔下那个: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样交错、矛盾、缭乱的境遇下,我们有幸遇见了朱晓东老师——一位坚持书画创作,艺术教育与海派文化传承,且对时代有着深刻思考的觉醒者。

说起自己的艺术生涯,晓东老师的醒者之气似乎从童年就开始了,幼时放学之后,有很多闲余时间,“我不喜欢打弹子之类的孩童游戏,觉得太浪费时间,于是在曾祖父的指引下,读书习字,慢慢爱上了笔墨书法。”十八岁那年便获得了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之后,因期颐专精,由一位家族世交孙老太爷的引荐,拜于唐云先生的门下。这是一段20岁才俊青年遇上73岁书画大家的师徒因缘,虽年龄悬殊,但由于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再加上大学的专业是考古与博物馆学,师生交流起来就异常的流畅。

每周一次的学习,不仅跟着先生研习兰、竹、雏、雀等写意书画创作,更多的是在先生的古书画收藏与人际交流之中,见到了许多历代名迹,耳濡目染之下,书画鉴赏的眼力自然也随之提高。在学习了古文字之后,又玩起了篆刻,而后在唐云先生的引荐下,进入上海中国画院的篆刻研修班,成为韩天衡先生的弟子。



幼时发蒙,少年才露,青年问艺于两大名家,他的艺术起步便自然比一般人明朗了许多。拜两位先生为师一直是他此生的骄傲。他感动的说:“两位先生的学问、为人,艺术观点和创作精神对我影响至深!”
 
虽拜名师,诗、书、画、印兼擅, “但因为第一口奶吃的是书法”,所以晓东老师更多钟情于书法创作,且逐步展现出自己的面目。正所谓“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晓东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觉醒,在艺术岁月中自然的沉积成了“笔墨磊落,魏晋风骨”的创作特色。笔墨流畅婉转,气息清明,古风郎朗中蕴含时代之生气,无半点燥变与轻浮。
 

对于当今的书法现状,他也表示,如今的书法作品不乏精美,但书家的个性,却大多没有彰显!当大家倾向于同质化的设计式与复制式创作时,书法本身的文字气韵便失去其魅力了。就像日本书道,现在走上了一条日渐狭窄的道路,就是因为只学老师,放弃自我,导致千人一面,难有创新。“我连续去东京看了两届'日展'(注:日本的全国美术大展),在所有的艺术样式里,书道作品已经变得最无特色了。”

其实改革开放后,中国书法的复兴与中日文化交流不无关系,那时日本对中国书法的传承非常重视,名家辈出。而其笔墨耗材、装裱方法等材质和工艺上,更让那时的中国书法家们叹服。而如今,今井、青山、村上等几位大家的后学弟子们已渐渐淹没在风格的复制里,越走越窄!
 
然而中国书法现状,除了死灵魂的精美之外,还有一种偏向就是后现代的创新,虽然创作形式依然是毛笔和宣纸,但内容却标新立异,识别模糊。对于这点,晓东老师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有自己的法度,创新是必须的,但也必须持守规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法首先是汉字的艺术,汉字的点画构成是有规制的,如果书法创新失去了这个根,那只能说是线条的艺术,不能称之为书法。就算要称之,也须得加个修辞进行界定。
 


 

2

书法秘诀,尽在其心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部书。访谈晓东老师,除了对当代书法传承的思考,当然少不了书法创作的取经。而聊到这里,我们发现,字如其人,作品的清宁与作者的爽朗不无关系,当谈到书法创作的时候,晓东老师的话语变得更加的放松,在笔墨的世界,他总是自在流露而毫无保藏,有问必答且深入浅出。
 
晓东老师认为,解学中国书法,首先应知工具之别。毛笔与硬笔的不同,在于它软而有弹性。笔落纸上,放则力下,按而有迹,运而成线,提按使转,有徐有疾,再加上宣纸的水融透墨,轻重厚薄便在一笔一画中展现了出来。如果你有丰富的用笔经验,信手挥洒,善用角度、速度、力度控制笔毫,则厚、薄、虚、实随意可现。一根裹笔中锋的线条,便可产生钢筋般浑厚凝练的立体视觉效果来。
 
另外,书法创作,自有其节奏,气势蕴含其内,都说行草书要一气呵成,但提按使转中的慢速调整却更加重要。观者看来转折越大的地方,其实笔的速度都相对偏慢才好,这需要极强的觉知和控制。而在行草书写之中,掌握高妙的断接停顿方法,是令作品气势贯通畅达的关键。

拜师学书,学的是基本规范,而这些实践中的微妙之处,则需要平时敏锐的观察和琢磨。晓东老师告诉我们,为保持行草笔势,断在字中,在半个字处接笔续墨,则是他的窍诀。关于这点,如果你没有见过晓东老师现场行笔,是比较难以察觉的。
 


而论及书法中的中锋侧峰的互转运用,晓东老师说,一件作品线条的厚薄、虚实、浓淡应互相配合,如阴阳之气,相合相生。特别是行草,中峰为主,侧相辅,方有起伏交互之美。笔无固势,关键是自己在规则之中灵活运用。如著名的书画家白蕉先生,擅用侧峰也照样游刃有余;当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用笔经验,晓东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简单实用的技巧:用相对大的笔,写相对小的字!看起来平实无奇的一句话,却蕴含了极深的妙机:大笔笔峰写小一点的字,幅度容易控制,这比小笔写大字须要运用整个笔锋、笔腹更加来得方便调控。

书法行笔,主要还是手指和手腕的用力,讲到这个的妙处的时候,晓东老师透露了一个类似武侠高手的不传之秘:正确行笔,且长期练习的人,手指间真的如有气功般,能将力传输到笔尖,让笔尖可以直挺起来,达到划线如针的效果。这个“身之力与心之意,聚于指,传于墨,行于纸”的妙诀,我们听起来,如闻传奇,而背后,却跟所有行业的精髓一样,大道简而美,唯有行者方能体验其中深意!


书法之外,晓东老师的绘画也颇具风格,而作品中他常画的还是兰竹。问起缘由,他笑谈到,最初跟随唐云先生学画兰竹,是因为入手简单。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不管从技法还是审美,都是基于一根“线”,自己本就从书法入手,一画竹子就觉得非常熟悉,竹干、竹枝、竹叶,一笔一势,就跟书法无二。

画到后来,“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兰竹都是入门易,画好难,欲画出其气韵品格,特别是像石涛,新罗、乃至恩师唐云笔下般的生动恣肆,可谓难上加难!兰竹随心而出,变化甚多,若无觉知,一笔有差,一张作品便废了。于是就这样反复琢磨,一画就画了三十多年。笔墨之精微,可见于此。
 



3

心有所愿 行而承远
 
在今天,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讨论越来越多的时候,晓东老师却有着自己独到的清醒意识。在他看来,我们首先要承认书画笔墨与这个时代已经越走越远了。历史上书法的兴盛,在于毛笔是当时信息传播的第一工具,而今媒介形式和传播工具已经完全变了,毛笔字也从日常生活中淡出而变成了艺术创作,这是社会进步使然。
 
“再过两三代人,像我们这样热衷书法和古代文学、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人终将不复存在,书法可能将仅存于象牙塔的大学专业和一部分艺术创作者手中。当书法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家或专业研究人的创作专属,或者作为遗产保护而进入博物馆,它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

 
面对笔墨的这种趋势,晓东老师的态度,没有偏激的悲观,也没有盲目的急迫,更没有一种复兴的狂热,他清醒的看到一切,却坚持以积极的“做”来应对:从艺几十年,他不仅是一个书法的创作者,而且以自己大学老师、文化商人、艺术馆长等多重身份致力于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播。

近年来,更是专注于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宣传,负担起超过一个艺术创作者的更多责任。他先后策划了海派世家郑午昌、郑孝同、郑人刚三代书画展、海上现当代诗书画三绝的苏渊雷父子展、徐建融诗书画展,着力于推广中国优秀的文人书画艺术,为海派文化传播实践不断续写新篇。卸任韩天衡美术馆馆长之后,晓东老师又于2017年创办了一本书院,“我现在主要就做两件事:一是自己的创作,二是针对青少年的书法教育!
 

对于中国书画在当代的传承延续,晓东老师与众多学者专家提倡的“保护与复古”不同,他结合自己商业与艺术一线的经验与思考,提出了“轻艺术”的概念。主张让中国书画从艺术馆、院校的庙堂之高走进百姓居家生活中。他认为,拍卖行的名家书画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了,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普及和商业运营,让更多艺术家的创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品的活力才会真正的绽放。

这一点上,他引用了宜家的模式为例:宜家集团有专门的艺术品部,负责把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转化为家居产品,销售给普通的消费者。这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轻艺术思维,打通了创作、商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不失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一条崭新之路。
 

心有大愿,行而成立,今夏八月,晓东老师在和丰邑艺术节上举办他在上海的首次个展,60多幅创作,精心设置于和丰邑美学生活空间,配合着空间格局,家居摆设,茶花香器,每一件作品都走到了自己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像展览馆里那么排排坐。中式书房,唯美茶室,人文客厅……;这个“轻艺术”的实践展览,在夏日的沪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观众往来络绎,作品广受欢迎。
 

对于中国书法的未来,晓东老师认为,整体的传承,综合的看待非常重要。我们说魏晋文风,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整个社会形态,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商业共同孕育出了这样一种风尚。在那个时候是非常时髦的,是具有引领作用的,故所以才能通过一个个活生生艺术家的笔墨表现出来,才有了笔墨之下的魏晋风流,一朝风月映照万古长空。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的传承复兴,并不是要我们每个人都去练毛笔,临字帖,只要我们多看看,多了解,多交一些文化圈的朋友,有一两件艺术品挂家里合适之处,这些都是传承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虽然毛笔书写已经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不太相关,但可以用来调节他们繁重的学业,提升个人的美学修养,也未尝不可。
 

书法论其美,线条有铁画银钩,体势有龙飞凤舞,章法有计白当黑,笔法之外还有气息为魂;而论其本质,它其实是汉字运用,文字之美,功能在于异地联络,符号记录的信息传播,当今天传播媒介完全转变的情况下,书法如何将艺术之美与传播之用融合传承,不仅有待于晓东老师等书法创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亟待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俨少笔法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及意义
书法艺术鉴赏与行草书创作
书法美学之浅见
权希军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
著名书法家唐石山丨刚柔兼容 笔墨酣畅
齐作声老师辅导书法拾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