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神来了|人大毕业十星、发表7篇CCF-A类论文的高颜值博士长啥样?

大神来了

【导读】”三人行,有我师”,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优秀学子太多惹~,他们多才多艺,全面优秀!武能玩得转AI,文能搞心理咨询;CCF-A类论文、各种AI顶级国际会议竞赛拿奖更是手到擒来!so,为了帮助同学们发现身边的学术榜样和AI大神,激励更多的人成长,自今日起,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大神来了”系列内容,详细呈现AI学子们的求学经历和成长感悟,并独家分享他们和自己的学术大牛导师的相处轶事,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十星、共发表七篇CCF-A类论文、计算机视觉顶级国际会议CVPR视觉对话竞赛第一名、ICML、CVPR等顶级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朋辈心理咨询师……”很难想象这些极具挑战的奖项或经历都来自同一位人大学子。他既是老师眼中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又是实验室同学眼中的“全能男神”,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不断挑战自我的学术新星——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实验室的2015级博士生牛玉磊。

从人大“毕业十星”到AI学术新星

早在本科阶段,牛玉磊就以众多成就为人熟知。他在辅修统计学的同时还保持着3.81的超高GPA。除此之外,他更是早早接触科研,在本科四年级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英文长文被人工智能国际顶级会议IJCAI 2015(CCF-A类会议)全文录用。不仅学业成果丰硕,他还曾任院分团委学生会常务副主席、朋辈心理咨询中心人事主管、2011级理科试验四班班长等职务。在朋辈心理中心任心理咨询师期间,牛玉磊咨询服务的累计时间超过200小时。全面成长、不畏挑战、勇敢向前的他,顺利获评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毕业十星之“挑战之星”,并顺利获得直博资格,师从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文继荣教授和卢志武教授。

博士期间,牛玉磊投身到他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科研工作中。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视觉推理与理解、因果推断、视觉与自然语言相关应用等。不到五年的时间内,牛玉磊共发表CCF-A类论文七篇,其中第一作者五篇,且质量极高,包含计算机视觉顶级期刊TPAMI、TIP,顶级国际会议CVPR、AAAI等。2016年,他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并顺利结项。2017年至201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他还担任ICML、CVPR、AAAI、BMVC等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在今年举办的CVPR视觉对话竞赛(Visual Dialog Challenge 2019)上,牛玉磊团队又顺利斩获第一名。作为实验室的大师兄,他像一盏灯塔,鼓舞、指引着学弟学妹们拼搏奋斗。

自我驱动,永远多追求一分

谈起研究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牛玉磊认为最重要的是自我驱动力。他坦言:“研究生阶段是最能够专注做研究的时期,此时面临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小,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同时在刚刚接触研究的时候,知识储备和经验相对不足。在研究早期阶段,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外,还要自己主动地围绕研究任务进行补充学习。”

永远比要求得多追求一分,最后才可收获汪洋大海。“如果仅仅限定在老师的要求进行研究,有时会因其他必要知识的欠缺而难以推进,或者容易陷入局部的困难,不能合理的统筹进度。”牛玉磊从学习和实践两方面解释自我驱动的含义:“一方面,所需的知识包括理论层面的数理知识与基本文献,也包含应用层面的代码实现,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帮助缩小范围。另一方面,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要及时和同学讨论或向老师汇报,可以自己提出困难的原因或者可能的解决方案,启发老师和同学帮助完善。主动的推进,与老师的培养相辅相成,都是早期科研阶段的推动力。”

脚踏实地,才能够仰望星空

“科研无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回望科研的起步阶段,牛玉磊回忆道:“刚刚接触科研或处于科研初期阶段的同学,有时会面临一种矛盾,自己对于科研有较高的憧憬和期待,但是初期所做的往往是脏活累活,比如清洗数据、复现试验、可视化结果。虽然有时创新性工作较少,重复性工作较高,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考察过程。从短期来看,在做好基础事情的同时,可以近距离了解到一个科研工作从无到有的过程,快速学习科研规范。从长期来看,踏实认真的态度,可以赢得合作者的认可和信任,获得更长久的合作机会。”正是这样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做好每个细节的精神,让牛玉磊在学术道路上收获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导师的信赖,更多的学术合作机会也促进了更多灵感的迸发。

 深刻思考,做不可替代之人

回顾导师对其的影响,牛玉磊说:“在刚刚加入实验室的时候,文继荣老师就对我们反复表示,要做不可替代性高的人和事。随着博士研究阶段的深入,这一期望对我的影响也越发深刻。我常常思考,我所做的工作是不是可替代的,这让我从一个追随者的心态,慢慢调整为开拓者的心态。在研究过程中,当我有了一个想法,我会首先问自己,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容易想到的,如果是,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个可替代性高的工作,换言之,如果我没有做,也会马上有其他人做出来,这样的工作可能只是一个补充性的工作。这激励我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

正是这种深入本质,求真探索的精神,以及立志做不可替代的人的心态,使得牛玉磊的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以及学界的追随与认可。发表在CVPR 2018的论文,在短短一年时间就有数十引用。采访的最后,牛玉磊语气坚定的向我们说:“做不可替代的人,应当是我们整个实验室共同的科研追求。”随即他回到实验室,继续投入到繁忙的科研工作当中。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学习顶会论文投稿策略7步走(附资料)
厉害!26岁任985大学博导!
陈启峰: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技术,未来或能取代电影特效 |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人物专栏
学院简介
清华姚班90后学霸、MIT博士吴佳俊即将加入斯坦福任助理教授
发顶会论文,怎么就那么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