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巨星陨落,思想长存:纪念班杜拉教授

曾经被誉为“活着的最有名的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 2021年7月28日 去世,享年95岁。

班杜拉是可以彪炳史册的心理学家。在推动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向认知革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开创者,也是自我效能理论的建构者。他1961年所做的“波波球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有关人类攻击行为是本能的认识。

班杜拉教授1925年12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的艾伯塔省蒙达雷市,一个只有400名居民的小镇。父亲来自波兰,母亲来自乌克兰。作为贫穷的移民家庭的孩子,年轻的阿尔伯特独立自主,自我激励,勤奋努力,1953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班杜拉曾经获得16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0年,他因在自我调节学习领域开创性研究而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99年,他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桑代克心理学杰出贡献奖,2001年,他获得了行为治疗促进协会的终身成就奖。2014年,他被授予加拿大骑士团骑士荣誉,'因为他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贡献,特别是揭露观察对人类学习和攻击的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他国家科学奖章。根据2002年发表的一项调查,班杜拉被列为历史上“第四位”论文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仅次于斯金纳、弗洛伊德和皮亚杰,被称为“活着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班杜拉与心理学的结缘完全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天早晨,无所事事的他,无意地走进了一堂心理学课程的教室以打发时间,立即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1949年他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当时的理论心理学中心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并于1951年获得硕士,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的导师是阿瑟·本顿(Arthur Benton),后者的导师就是美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在爱荷华大学的岁月里,班杜拉开始喜欢上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风格,就是通过可重复的实验来研究复杂的心理现象。他研究过的问题包括心理图像和表征,以及行为主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对等决定论等概念,这使得他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背道而驰。

班杜拉教授的成名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学习理论

1977年,班杜拉分析了人类学习的基础以及儿童和成人模仿他人行为的意愿,特别是攻击行为。他发现,榜样是学习新行为和在制度化环境中实现行为变化的重要来源,因此产生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个论断,从常识看是走了一小步,但在科学上看是前进了一大步。因为,在他之前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强化与惩罚的结果。例如,小孩说真话,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倾向于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倾向于更多说谎话。

而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儿园老师夸赞彬彬有礼的小朋友,并且给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见到幼儿园老师,也会彬彬有礼;而小孩其他特质如性别角色等也是从社会环境学习而来的。

在他之前,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被用来解释许多社会心理学问题。而在他之后,社会心理学第一次有了改造社会的自己的理论。自社会学习理论出现之后,大量的电视报道、讨论会便随之出现,社会管理者开始更多地注意示范作用。榜样的教育意义被空前重视起来。

2)攻击行为与波波球实验

班杜拉曾经与他的第一位博士生理查德·沃尔特斯合作,研究社会学习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努力说明了榜样在人类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并导致对观察性学习的决定因素和机制的研究方案。他与沃尔特斯的研究结果产生了他的第一本书:《青少年的侵略行为》(1959年出版),随后《攻击行为:社会学习分析》(1973年出版)。班杜拉发现,许多人类行为是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班杜拉开始分析攻击性强的儿童,找出他们生活中暴力的来源。

1961年,班杜拉进行了一项有争议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重要实验,称为波波球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波波球一种是与儿童体形接近的充气玩具。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看一看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的后果。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结果发现,在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儿童,会试图模仿或实施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即使榜样不在现场。那些目击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儿童以及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控制组)则很少表现出这样的攻击行为。当大人们因他们的侵略行为而受到表扬时,孩子们更有可能继续打充气娃娃。当成年人受到惩罚时,他们也不再打充气娃娃了。同时,他也发现儿童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尤其是观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更乐于展示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的实验结果改变了现代心理学的历程,也是心理实验中最受赞誉的实验之一。

3)社会认知理论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的研究已经采取了更全面的倾向,他的分析倾向于在社会学习的背景下更全面地概述人类认知。他从社会学习理论扩展到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很快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986年,班杜拉出版了《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在该理论中,他重新将个人概念化为自我组织、积极主动、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反对人类受外力支配的正统观念。他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关系的概念,这些概念决定了人类行为、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如认知、情感和生物事件)以及相互决定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决定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班杜拉强调行为主体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最终将导致他后来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工作。

4)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997年,他的著作《自我效能:控制的行使》出版。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就是一个人能否运用自身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某些事情、达成目标的程度。自我效能高的人,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机会高,自我效能低的人,任务完成机率低,做不了什么事情。

自我效能可通过下列几种方式来提高(即自我效能的来源): 

· 亲身经历成功的经验(知识、技巧、自信)。

· 观察别人成功的启发(知识、技巧、移植的经验)。

· 受到别人的激励说服(动机)。

· 保持自我身心的健康(心理上的意志力、生理上的持续力)。

班杜拉教授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他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无论你出身多么卑微,只要有信仰,有信心,有大爱,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不平等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超乎自己预期的成就

巨星陨落,思想长存。

彭凯平公众号

责任编辑 | 吴卫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杜拉逝世 | 这些在教育学考研中常考的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EP110 想成为谷爱凌 你得懂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行为心理学
【人物周刊】手把手教你充气娃娃的正确玩法——阿尔伯特·班杜拉丨第03期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楠蓉书香】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