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疑难病,该如何诊治?有什么窍门吗?(肖相如)

导读:今天跟着宋孝志先生的思路学习治疗疑难病。

疑难病为临床证情复杂,诊断不易,久治难愈之病。如何用中医理论揭示其发病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是每一个医生应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在此领域中,宋孝志教授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总结出一整套辨治疑难病的方法和经验。

他认为,临证时只有辨证不离其本,治疗不泥一法,方能以理解疑,以法胜难,以活应变。

01

审证重求因

宋孝志教授认为,辨治疑难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一些疑难病并非不治,而是未遇明者,故久治不愈。

因此诊治的关键在于拓宽思路,治病求本。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特别要注重审证求因这一环节。

故此,对每一个来诊者,他必详温病历,详审病情。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究其所因,自无不探之源,以求找出机转环节,作为诊治疑难的突破口。

他曾治一女性,年龄38岁,眩晕,不胜劳作,历时七载,伴胸中烦满,时时欲吐,多年来屡治罔效。

他详审病历后发现,病情每逢春末夏初为甚,初秋至冬减轻。诊其寸口脉滑,症见眩晕欲吐。

说明病在上焦,为痰阻之证。根据“大法春宜吐”、“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因势利导,改用吐法。

方用瓜蒂散一剂,服后令其大吐痰涎,七年顽疾,一吐获愈。

宋孝志教授认为,凡病必有其因,不管沉疴新疾,从因论治都十分重要。如忽视了病因,则常治不应手。他在临证诊病时正是因为针对病因调整用药,故常能扭转病机,药起沉疴。

例如,他曾治一青年男性,素体强健,病昼夜不得眠半年,伴心烦易怒,头痛胸满,四处求医,均无佳效。问其所因,为饮酒大醉后始得;查其用药,皆为重镇安神、化痰清心、平肝清热之药。

他认为以上用药所以不效,是忽视了致病原因。此为醉酒伤肝,肝血不藏,心无所养,病虽半年,但病因未除,余邪未尽。

故用酸枣仁汤以养血安神,酸而入肝,并加枳椇子10g以解酒清肝,服药6剂后,诸症大减,每夜已能寐3~5小时,再予调理,病获痊愈。

02

圆机贵活法

在诊治疑难病之时,宋孝志教授常宗《内经》法,学仲景心,采各家长。因而能对病机复杂,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真假难辨的疑难病识幽探微,去伪存真。

特别是他临证纯熟的医理,灵活的辨治方法使后学深受启发。下面仅举几法,以示一斑。

一、直接论治与间接论治

王清任云:“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宋孝志教授认为,医不明脏腑,则病源难辨,用药无方。故治疑难病,必须熟识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每一个脏腑都是人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大系统,其间生克制化,纵横交错,临证必须胸有全局,方可明辨脏腑。在脏腑论治上,为取佳效,宋孝志教授常常注重调整,顺乎病势,因势利导。

如曾治一老妪,因受惊后汗出不止,心慌意乱,并出现左侧鼻塞,无侧头痛及左半身麻木。

宋孝志教授诊此为“惊汗证”,并根据《内经》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断为邪伤肝心,肝郁不达,所以病发左侧。

故予直治肝心,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决明子10g,服药一周后,病者与前判若两人,诸症明显缓解。

对众称群方之祖的仲景方,宋孝志教授毕生研究至深,且用之以活,他常提醒学生,研究古方,要用心领会。

并指出为何一些古方,并不直接治病脏,而是隔经或隔二、隔三之治,其中道理很深,这是中医五行生克理论的应用方法。

对一些疑难病,常需采用此病治彼,彼病治此之法。或先攻实后补虚,或先补虚后攻实。如先生临证常以栀子豉汤治疗肝胆疾病,且疗效颇佳。

此方本治虚烦不眠,豆豉入肺肾经,栀子是心经药,而调心肾何以治肝?此即间接治疗之法。

盖肾与肝胆为母子相生,心与肝胆为子母相关,故调心肾亦可治肝。

临证之时,宋孝志教授还常据“肾者胃之关也”的理论,以温肾入手,治疗久治难愈之胃脘痛,亦常疗效显著。

二、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治则之一。对于治标与治本,宋孝志教授有其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很多疑难病症情复杂多变,常常急难丛生,标本缓急不易区别。但突出一点是,疑难病多为急重证,欲治其所急不能仅治其标,必要时亦应急则治本。

如临证出现内病有外候,本虚出实象等,虽有标证在外,但应治本在内,本去标亦除。

如他曾治一男性,19岁,持续高热一年余,体温终日居高不降,伴关节肌肉酸痛。在外院诊为“急性骨髓炎”,曾住院治疗不效,久服中药亦无好转。请他诊病时,病人已饮食难进,面色苍白,虚弱不堪。

他诊后认为:病人为酒后当风发为高热,证属湿热,因治不得法,致久病脾虚气弱,当先治其湿热之本。但燥湿易助热,清热易助湿,故应轻清发散,健脾燥湿,使热邪随湿而解。

处方:苍术12g,茯苓12g,葛花3g,赤白芍各6g,防己9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4剂,体温降至正常,继用补中益气等方调理而愈。

此案说明,对急性热病,不能仅治其标,单纯退热,而应从本论治,治本亦能治标。

三、攻邪外出与引邪外达

宋孝志教授诊病常信守一句格言,即治病的关键在于给病邪以出路。并认为病邪包括致病外邪与内生邪气。

给邪以出路是指临证治疗应时时考虑如何驱除病邪,若稍有疏忽,则易闭门留寇或再生新邪。

而驱邪之法即可用攻邪外出,亦可用引邪外达。

二者之区别在于前法专攻,后法兼顾;前者用药峻猛,后者用药轻达,临证祛邪之法很多,如补气佐以行气,温中佐以清热,止血不忘活血,活血兼以行气等,均属给邪以出路。

但实邪用药宜猛,虚邪用药宜轻。先生临证用药,正是以此为原则,故能疗效卓著。

03

用药宜权衡

博采众方,尤擅经方是宋孝志教授用药的特点。

其临证用药,不拘病之命名,惟求证之切当,权衡方药,至真至确,随证加减至精至当,而特别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方无药与有药无方

临证选方用药,应注意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切不可有方无药或有药无方。

所谓有方无药是指医者不解方意、不明君臣佐使、不知加减变换,只会全方套用,用药无章。

而有药无方则为医生临证时,即不选方,也不用方,随手即来,时而东拼西凑,时而大增大减,甚者用药自相矛盾,互相制约;或名为某方,但经随意加减后已使原方面目皆非。

而临证用药当以有方有药为宜,既要善于选方,又要善于用药,以达到“无一药不对症”的目的。同时应提倡以少治多,即以最少的药味最轻的药量治疗最重的病证,切不可大方杂药,治无法度。

二、病重药轻与病轻药重

宋孝志教授认为,医生用药如将用兵,应心中有数,手下不乱,尤其要掌握用药时机。

一些疑难病,屡治不效,有时并不是因为方不对症,而是因医生心中无数,当病重药轻时不知加强药量,而病轻药重时又不知减其药量。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理法方药的深入理解。

宋孝志教授曾举例予以说明,他曾诊治一患者,男,40岁,病少腹痛十余年,痛时四肢厥逆,初病时服“四逆汤”即效,以后再服无效,他观其脉症后仍诊为“四逆汤”证,知是病重药轻。

第一次用附子30g,干姜15g,甘草15g,病无变化;

二诊改为附子60g,甘草30g,干姜30g,仍不见功效;

此时观其脉症仍为阴寒未除之证,故改用附子120g,干姜60g,甘草60g,药后果然病获痊愈,随访数年未再复发。

三、效不更方与效亦更方

一些临床医生常常苦于临证用药不能得心应手,特别对于治病初获成效后怎样调治收尾,怎样调整用药经验不足。

对此宋孝志教授认为,要把握用药的时机和尺度,特别应区别何时“效不更方”,何时“效亦更方”。

病情有量的变化,即症见好转,但未根除时应效不更方,穷追不舍;相反当病情出现质的改观或防药过而反,则应及时效亦更方,此为随机应变之法。

宋孝志教授临证正是以这种深思熟虑的组方原则,灵活多变的治法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志正经验集5
重读《医林改错》体会
医 间 道
衡法治则
治病有八难……
颜德鑫治瘀5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