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峡秭归
--------------------------------------------------------------
三峡秭归

武汉东湖公园屈原塑像- 图画屈原- 走近屈原- 汨罗屈原文化- 中国汨罗网
武汉东湖烂泥中挖出“屈原像”曾被毁复原(图)_新浪湖北旅游_新浪湖北
行吟阁_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_游仙山网 - 武汉旅游攻略
行吟阁_百度百科
------------------------------------------------------------
三峡秭归
-----------------------------------------------------------
http://www.zigui.gov.cn/2006/1117/363149.shtml

怎样理解《离骚》的题意?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高度评价了屈原及其作品。后人认为《离骚》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步肇开、千古流芳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文苑中也堪称独秀群芳、源远流长的一枝奇葩。汉代刘向、王逸等人将屈原的作品统称为“离骚”,可见《离骚》对后人的影响并非一般。对于《离骚》题解,从汉代就已开始,人们广征博引、追本求源,但是众释纷纭,迄今仍无定论,虽然说法达四十多种,但流行的主要有以下十种。
    1、以班固为代表的遭忧说。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里将“离”作为动词,为“遭”;“骚”为名词,为“忧”。认为《离骚》是屈原抒写自己遭受忧患的诗篇。后来,与班固看法大致相同的有唐代颜师古,他为《汉书·贾谊传》作注说:“离,遭也,忧动曰骚,遭忧而作此词。”
    2、以王逸为代表的别愁说。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以风谏君也。”可见,他把“离骚”释为“离别之愁”。王逸大概是根据《离骚》中“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来解释“离骚”含义的。姜亮夫说:“过去大家讲《离骚》这题目的含义时,都是讲遭遇忧愁。我近一二年来想到,还是解为'离别’的'离’好,因为这样可以同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就是从整体认识问题,暂时逃开政治骚乱的楚国,这就是'离骚’。”(2)他的说法亦可称“离乱”说。
    3、以扬雄为代表的牢骚说。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语言学家。据《汉书·扬雄传》记载,他摹仿《离骚》作了一篇《反离骚》,又摹仿《九章》各篇作《畔牢愁》。“牢愁”即为“牢骚”。“牢愁”古为叠韵字,同在“幽”部,三国时吴人韦昭在《论语·国语》注释中即训为“牢骚”。游国恩在《楚辞概论》(3)中解释“离骚”说:“即《大招》'劳商’之音转,与后世'牢愁’、'牢骚’、'恅愺’相同。”他又说:“'劳’即'离’、'商’即'骚’。”他的这种说法得到郭沫若的赞同。郭沫若称赞说:“关于'离骚’两字的解释,……只有近人游国恩讲得最好。”(4)郭沫若在《离骚今译》(5)中又解释说:“离骚,意思就是舒泄心中不平之气,与后人所讲的'发牢骚’差不多。”鲁迅在《屈原与宋玉》(6)中说:“'离骚’者,司马迁以为'离忧’,班固以为'遭忧’,王逸释以离别之愁思,扬雄则为'牢骚’。”由此可见,“牢骚”之说始于扬雄。
    4 、以司马迁为代表的离忧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屈原立传的史学家,有说对“离骚”二字最早作出解释的是刘安。有的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源于刘安的《离骚传》而不应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屈原列传》中从“国风好色而不淫”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班固《离骚序》引用时,说它是淮南王刘安《离骚传》之语。汤炳正《屈赋新探·〈屈原列传〉理惑》(1)一文考证,《屈原列传》中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均是刘安《离骚传》中总叙的内容,是后人窜入《屈原列传》中的。
     5、以钱澄之为代表的遭扰说。明末清初文学家钱澄之在《庄屈合诂》中说:“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谗,志不忘君,心顺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与钱澄之说法大致相同的清代学者戴震,在《屈原赋注·音义》中说:“离,犹隔也。骚者,动扰有声之谓。盖遭谗放逐,幽忧而有言,故以《离骚》名篇。”清末王闿运在《楚辞释》中说:“离,别也;骚,动也。”
    6、以游国恩为代表的曲名说。游国恩在《楚辞概论》(7)中说:“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离骚’之为楚曲,犹后世'齐讴’、'吴趋’之类。”他认为:“离骚可能是楚国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并认为《楚辞》中,有些诗篇是用楚地歌曲作篇名的,如《九歌》、《九辩》等。同时,他在《屈原》(8)中说:“我很疑心它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大招》一篇提到楚国有《劳商》之曲,'劳商’二字与'离骚’二字的声音古时很相近,或者就是一个名词的异写,也未可知。”可见游国恩的说法只是一种揣测。游国恩的“曲名说”得到郭沫若的反对,郭沫若在《屈原研究》(9)中赞同游国恩的“牢骚”说而反对其“曲名”说。刘自齐作有《离骚之'骚’乃歌曲也》(10)专论,并说:“《离骚》应释为离别之歌”。
    7、以项世安为代表的方言说。宋人项世安在《项世家说》中曰:“《楚语》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拒违’。……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明人王应麟在《困学记闻》中承袭项氏云:“伍举所谓'骚离’,屈原所谓'离骚’,皆楚言也。”今人詹安泰《离骚笺疏·离骚通论》(11)说:“我认为用楚国方言来解释比较切合实际。……在爱好民间文学、喜欢运用楚国方言的屈原来看,这可能就是一个最恰当的命题。”游寿《楚辞琐谈》(12)说:“我以为……'骚’是楚特有音。……'离骚’、'骚离’以及'骚’、'些’都是楚地方言,是表示扰烦的音。”
    8、以苗族学者为代表的苗语说。萧兵在《楚辞的文化破译》(13)中说:“苗语学者报导了一个重要看法:《骚》源于苗语。”并引苗族楚辞研究者龙文玉、龙海清之说:“《离骚》本是楚苗语,翻译成汉文就是'要诉说’或简述'诉说’之意。”(14)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的楚辞学者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进行比较研究,确实可能为探讨“离骚”之意提供了新的信息,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9、以贺贻孙为代表的罹忧说。清代贺贻孙《骚筏》说:“骚,忧也;离,  也,罹也。《离骚》犹言罹于忧也。即《招魂》所谓'舍君之乐,而离此不祥’也。”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15)注释《招魂》“离此不祥”的“离”时说:“离,通'罹’,遭也。”注《山鬼》“思公子兮徒离忧”的“离”时,亦认为通“罹”,有遭遇之意。由此可见,贺贻孙的罹忧说类似于班固的遭忧说。
    10、以龚维英为代表的太阳之歌说。龚维英在《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对〈离骚〉整体的新考察》(16)一文中说:“'离’义为太阳,《周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在神话王国,日、火、乌关系密不可分,句三实一。”又说:“至于'骚’,即乐歌。……《离骚》的题义应该是'太阳之歌’。”
    除以上十说之外,尚有太阳神鸟说、离开“蒲骚”(地名)说、离间忧愁说、离歌说、楚辞代名词说等等。据周建忠《楚辞论稿》(17)介绍说,自汉至今(1994年)古今学者对于“离骚”题意的解说,凡45家,归类为十种,后增至27种之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十说中,司马迁、班固、王逸等人的说法为今人所认同。司马迁的“离忧说”的确是最为可信的。理由有三:其一,司马迁距屈原的时代不过百余年,对屈原时代的语言应该是熟悉和了解的,语言差别应该说是很小的;其二,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屈原记入史志的,在《史记》中有《屈原列传》,说明司马迁对屈原本人及屈原时代的政治、文化等背景应该说是熟悉的;其三,司马迁的“离忧”释义,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觅到旁证。如《离骚》的“进不入以离尤兮”、《九歌·山鬼》的“思公子兮徒离忧”、《九章·思美人》的“独历年而离愍兮”等等。

-------------------------------------------------------
注释:
⑴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2月。
⑵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⑶⑺游国恩《楚辞概论》,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⑷⑼郭沫若《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
⑸郭沫若《离骚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
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
⑻游国恩《屈原》,中华书局,1980年5月。
⑽见《求索》,1983年第3期。
⑾詹安泰《离骚笺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⑿游寿《楚辞琐谈》,见《北方论丛·楚辞研究》第三辑,1983年。
⒀萧兵《楚辞文化的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⒁见龙文玉、龙海清《屈原族别初探》,《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
⒂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⒃见《求索》,1987年第5期。
⒄周建忠《楚辞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

http://www.zigui.gov.cn/2006/1114/363122.shtml
“正则”与“灵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吗?_三峡秭归在线

“正则”与“灵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吗?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者,名平”。而屈原在其《离骚》中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与“灵均”到底是不是屈原的名和字呢?至今异说纷纭,尚无定论。

    1、化名说。郭沫若认为《离骚》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一个疑问。他在《屈原研究》(1)中说:“要说是屈原自述其名号,何以他不说名平字原呢?旧时的人有以为这是屈原的小名和小字的,我看这种解说也未免吃力,在我的意思,以为正则和灵均是屈原的化名。”并说:“文学作品惯用化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屈原在我们中国要算是最先发明了这个例子。”

    2、隐名说。清王夫之在《楚辞通论》中认为:“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这里所说的隐名取义,是指隐屈平、屈原的名字于正则、灵均的含义之中。姜亮夫说:“平即天秤本字,即准则之意。灵,美好也。均,等于'   ’,原田之类者也。……正则也即是平,灵均也即是原。”(2)清王邦采在《离骚汇订》中,对屈原为什么隐其名与字解释说:“嗟夫,文字之祸自古而然哉!……'正则’隐其名矣,'灵均’隐其字矣,夫非忧谗畏讥之意乎?”意思是说屈原不直说真实名字,是为了隐名避祸。

    3、置谜说。游国恩在《屈原》(3)中认为,屈原的“正则”、“灵均”是“置覆设谜,来教人射猜。因为《离骚》多用比兴、隐喻的手法。这个地方如果直说'名余曰平兮,字余曰原’,就不但嫌其直率,而且词句也不调谐”。并举例说,战国时象庄子的作品,造作名号,而暗中别有寓意者极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正则”、“灵均”并非屈原的名字。

    4、隐喻说。宋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高平曰原,故名平而字原也。正则、灵均各释其义,以为美称耳。”宋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均认为“正则”、“灵均”隐喻“平”、“原”的意义。王逸《楚辞章句》解释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他的意思是说“正则”、“灵均”隐喻着某种意义,即平正是天的象征,原均是地的象征。毛庆《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4)说:“'正则’、'灵均’是暗示'平’和'原’的隐语,并非屈原的真实名字。”

    5、小名说。宋马永卿《赖真子》说:“正则、灵均,则其小字、小名也。”马永卿还举例说司马相如少时就有“犬子”的小名。清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也沿袭此说。游国恩在《离骚纂义》(5)中反驳这种说法,他说:“属臆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前此则未之闻,所谓无征不信者也。”褚斌杰在《楚辞要论》(6)中说:“其实'正则’、'灵均’亦根本不象什么小名,纯属揣测。”

    6、笔名说。此说始于今人孙作云。他在《天问研究》(7)一书的《前言》中说:“屈原姓屈。名平,字原,笔名正则、灵均。中国人有笔名,大概是从他开始的。”孙作云自己也说为“大概是”,可见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是设想,因此,此说不确。

    7、寓言说。明代李陈玉在《楚辞笺注》中说:“不说出名字,以正则代名,以灵均代字,又是一样寓言。”此说与朱熹的“隐喻”说类同。

    总的来说,“正则”、“灵均”是美名、美字,是“嘉名”(8),而且是《离骚》的有机部分,更是全诗思想内容,是与象征艺术手法的构思紧密相连的。因此,据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地》说“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可知“平”与“原”是相互关联的。“隐其名而取其义”之说是有道理的,即将“平”、“原”隐喻于“正则”、“灵均”之意中。

----------------------------------------------------------------------

屈原简介 - 历史故事大全www.gs5000.cn/gs/lishirenwu/14052.html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_百度百科

【屈原】屈原简介_屈原的故事_人物_历史上的今天

屈原的诗词全集、诗集(27首全)_诗词名句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离骚”是什么意思吗?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离骚”释义综述
富金壁:《离骚》二题
【觅诗记】宋玉: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上)
离骚赏析(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