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状元名臣王十朋的泉州情

日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大贤王十朋剡中诗文集》正式面世,再次让王十朋这位南宋状元名臣进入人们的视野。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他一生勤政廉洁,博究经史,工诗善文,被宋孝宗诒褒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可谓饮誉天下。而他与泉州,也有着相遇、相识乃至眷恋难舍的特殊缘分。


近年来,国内研究王十朋的著作不少。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王十朋金榜题名,并被钦点为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王十朋出知泉州,后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泉,前后历时1年8个月。在泉期间,他一心扑在为黎民百姓做实事上,积极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重建贡院、重修北楼,还屡次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赞助郡学,每月亲自为生员讲经释疑,居官有节,播德宣猷,让人“敛衽心服”。

在来泉州之前,王十朋还历任过饶州、夔州、湖州三郡的知州,《宋史》称他“凡历四郡,布上恩,恤民隐,士之贤者诣门,以礼致之。朔望会诸生学宫,讲经询政,僚属间有不善,反复告诫,使之自新。民输租俾自概量,闻者相告,宿逋亦愿尝。讼至庭,温词晓以理义,多退听者。所至人绘而祠之,去之日,老稚攀留涕泣,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从恤民、访贤、兴学、诫勉、缓讼等多个维度上去解读王十朋在出任地方长官时的作为,赋予了王十朋一个十分饱满的爱民、恤民、亲民形象。在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官守志》上,亦有几乎相同的记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表示,古人有三不朽之说,认为“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都可以使一个人垂之不朽。对于王十朋来说,他一生的目标,即是这“三立”“三不朽”,他在三方面都做得很成功。其中“立德”方面的成功,应该是使他从众多的士大夫中脱颖而出,被视为一代名臣、贤者,并在历史中产生比较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泉州市政协原文史委专职副主任王明健表示,王十朋满腹经纶,在泉州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赋文,迄今为大众所钟爱。泉州古称刺桐,旧时城内城外,处处可见嫣红似火的刺桐花。王十朋早年有“梅痴”之称,对梅花格外喜欢,但到了泉州后,他对刺桐花也日渐生情,且赋有《刺桐花》一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而在《州宅即事》诗中,他对泉州一草一木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遗芳。鹰爪冬犹绿,闍提夜更香。佛桑朝暮异,荔子岁月长。惟有松并竹,青青是故乡。”

王十朋在泉州的活动轨迹十分宽广,清源山、九日山、府文庙、东湖、洛阳桥、石笋桥、承天寺、南天寺、寂光寺等等,都有他驻留的遗迹。因为治泉政绩卓著,泉州人为王十朋“建梅溪祠祀之”,后来还将他与蔡襄、真德秀并列为泉州“宋代三贤守”。到了明代,王十朋则入列泉州“六贤守祠”。清道光本《晋江县志》载:“名宦祠:旧名先贤祠,在礼殿东。嘉靖三年(1524年),守高越以名宦、乡贤合祀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六贤守谓: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

虽然相处仅有一年多,但是王十朋在泉州人心目中早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乾道七年(1171年),离开泉州仅一年多的王十朋病逝,“泉人闻公丧,会哭于开元僧舍,又立祠堂以事之”。南宋端明殿学士汪应辰在为王十朋所撰的墓志铭中曰:“公(王十朋)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尚书、春秋、论语、孟子讲义皆指授学者未成书也。”其实,王十朋一生太劳碌了,根本无暇将自己大部分的作品付梓。就连《梅溪(文)集》也是在他病故后,由他的儿子王闻诗、王闻礼结集其遗文和诗作而成的,并由大儒朱熹操刀作序的。

王十朋文集中有一副楹联非常有名,联文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这是对泉州的至高礼赞。没错,此联正是851年前,王十朋初至泉州时亲撰并指挥衙役贴在州治大门口的。那时的他,业已深深爱上这片古韵长存的土地。

改变泉州贡院史的人

王十朋割俸钱首建泉州贡闱,为后世科举的耀世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重修北楼,使繁华丽景重现,在泉州历史上留下铿锵一笔

国画家周悦林根据乐清《梅溪家谱》中的遗像重绘的王十朋画像(翻拍照)

核心提示

宋代,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朝廷重视“文德致治”,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泉州由是儒风翔起、科举勃兴,成为宋代福建教育最为发达的一个区域。不过,长期以来泉州却没有专门用来乡试的贡院,为士民所诟病。直到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新任太守王十朋的出现,这一局面方才改变……

贡院缺失 士子抱怨

北宋时期,泉州不仅创办起州学,各县也普遍设立了县学,各种形式的私塾也蓬勃发展起来,其设学的范围、数量与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五代时期。不过这期间也有“尴尬”之处,那就是泉州城内一直没有创立专门的贡院(即考棚),每次士子考试,都要借用州学(后世称府学)馆舍。据宋左朝散大夫张读所撰《泉州重建州学民》载,之前州学“广轮虽延袤,而基失庳下,时雨浸滛,坏屋壁者娄矣……士气伊郁,积年于兹”,可见当年的州学馆舍年久失修,而士子考试还常年借用其舍,考场效果可想而知。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三·公署志》在“督学试院”条目下称:“泉郡人文甲于闽,独考棚借用府学明伦堂,亵圣滋弊,士甚苦之。”

幽静的泉山门是依唐五代旧制复建的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知州刘子羽向“父老士民”筹募资金5万余缗,委托教授戴伟按学宫的规制要求,对州学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从而奠定了州学建筑数百年的格局。不过,州学是焕然一新了,但贡院却依旧没有着落,士子们应考依旧要“寄人篱下”。

诗戒官吏 克己奉公

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王十朋出知泉州,这时的他已经57岁了。应该说,泉州民众对于王十朋出任泉郡太守是有期待的,因为之前王十朋出知饶州、夔州、湖州时,处处留下显赫政绩,予民实惠。而这次莅泉,王十朋同样不负民之所望。这位状元太守可是位办实事的高手,他一到州治,下车立马召集所属7个县(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的知县在州治聚饮议事,即席赋《宴七邑宰》诗相送:“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恻隐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新太守是用诗赋在向七大县令强调,爱民不是一句口号,平常对待百姓宜办实事,“宜怀恻隐心”,不能横征暴敛,鱼肉乡里。

据《晋江县志》载,泉州州治前原有戒石亭,立戒石一方,上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亭子因年久失修倒塌,王十朋到任后立即将其修葺一新,并作修亭诗警以戒人。诗曰:“君以民脂膏,禄泉大夫士。脂膏饱其腹,曾不念赤子。贪暴出自谋,诛求不知耻。指呼有鹰犬,嗜欲肆蛇豕。但言民至愚,孰谓天在迩。昭然甚可畏,殃必反乎尔。圣训十有六,简严具天理。大字刻山骨,朝夕临坐起。一句苟或违,方寸宁不愧?清源庭中石,整顿自今始。何敢警同僚?兢兢惟勅己!”诗句用词犀利,王十朋借整饬戒石亭来整顿吏治、整理政纲之意,用意明显,锋芒毕露。

乾道四年十二月初十,王十朋遭遇人生中的一次重击,与他三十载恩爱无间的夫人贾氏在泉州撒手人寰。“三十年间共苦辛,忽然警断梦中因。钟情正是我辈事,鼓缶忍同方外人。熊胆未酬平昔志,午衣犹是向来贫。闽山满眼同来路,木落风号泪满巾。”王十朋只能借写哀悼之诗,来纾缓其对爱妻的思念。

老天爷好像故意要继续磨炼这位新太守。王十朋入境后半年内,泉州居然没有下过一滴雨。眼看春忙已到,水田龟裂,王太守心焦如焚。他亲自出郊走访农户,视察灾情,并与民众一道研究引水灌溉之策。有其诗为证:“半年为郡治亡状,四月不雨心忧农。水田龟拆秧已老,云霓望断天穹隆。”眼看春旱坑民,王十朋十分自责,便按古代习俗在州治黄堂之内摆香案祈雨。说来也巧,隔天竟真的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旱情顿消。其实这已不是王十朋第一次“解灾”了,据史料载,他在饶州和湖州都有过类似经历,“饶久旱,公下车即雨;湖久雨伤稼,公入境即霁”,这也许只能用“心诚则灵”来解释了。

力创贡闱 亲手植桂

乾道五年(1169年),在得知泉州自有科举制度以来,数百年间没有贡院的情况后,王十朋坐不住了。这位老太守胡须一捋,拍板了:“建!”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官守志》载:“(王十朋)乾道四年起知泉州,割俸钱创贡闺。”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曰:“贡院:在府治西,肃清门内。宋自乾道以前,皆试士于泮宫。五年,郡守王十朋始以部使者馆为贡院,命节度推官陈孔光成屋百二十六区。”从这些史料可以得知,当初王十朋创建泉州贡院是自己率先拿出俸银来支助的,至于具体花费多少,由于没有找到相关史料记载,无从知晓。不过从“成屋百二十六区”(古代的“区”相当于现代量词栋、座)来看,规模庞大,气派非凡。根据《晋江县志》的记载,贡院内设有从事堂、校文舍、万桂堂,除此之外还有光华坊、嘉宾亭、弥封誊录所、状元井等建筑物。

百源川池池西畔石碑上镌“放生池”三个大字,疑为王十朋所书。尚待稽考。

贡院上梁当天,王十朋可高兴了,当即写下《四月八日贡院上梁》:“广厦初成万柱标,修梁巍跨玉虹腰。况逢此日生千佛,定引群仙上九霄。下笔蚕声纷战艺,出林莺友竞迁乔。清源人物从今盛,孝子忠臣满圣朝。”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一起参加上梁仪式的同僚和诗助兴,王十朋遂再赋《诸公和诗复用前韵》诗二首。其一:“修梁欲举彩先标,声撼春雷鼓百腰。溪蛰蛟龙欣得雨,桐栖鸾凤合冲霄。清源水接南溟阔,紫帽山齐泰岳乔。学不负人宜自勉,前贤勋业著三朝。”其二:“梁脊连年姓误标,两州骚客瘦吟腰。月河月满燕贺厦,佛国佛生虹挂霄。多士颜欢歌杜老,一轮香满赋张乔。此途不止为科第,名节崔巍看立朝。”

后来贡院落成时,笙歌鼎沸,王十朋又再赋诗三首以示祝贺,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泉州教育的期盼,对泉州学子的希冀。贡院内的万桂堂前,有王十朋自己亲手栽种的大片桂树。据说,此举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泉州学子能屡屡蟾宫折桂。关于贡院内的状元井名称来历,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王十朋身为状元,故井得名状元井;还有一说是王十朋希望贡院里能诞生新的状元,因此名之。照笔者观点,或许可以合二为一,岂不美哉?

贡院是每年科学考试的场所,平常则可以作为县学授课之用。据文献载,王十朋在泉期间,每月初一、十五都会抽空到贡院和泮宫为士子们讲经授课,同时还协助州学教授选择一些名流字画,贴在墙栏上供大家临摹。贡院落成前后,泉州教育也迎来了“二朱过化”的重要时刻,州县儒风浩荡,从而为后世泉州科举的耀世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乾道六年,王十朋对僚属说:“圣节放生,州郡令典,泉独无之。贡院南有池,嘉莲再生,实和气致祥之地。”于是,建放生池,立楔书“放生池”三字,并赋《天申节放生》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七十一·金石志》载:“'放生池’三字在府治西偏,宋王十朋书”。今此地为泉州影剧院及民居,池早废,字无觅。有文史专家认为,今泉州市区百源路百源川池东南侧的隐居桥下方有池,池西畔石碑上镌“放生池”三个大字为王十朋所书。可惜没有落款,真伪尚待稽考。

据悉,泉州贡院在南宋时期有历重修,嘉泰间郡守倪思,嘉定间郡守真德秀、太常宋钧都曾对其进行增建。乾道六年,王十朋即将离开泉州时,对贡院桂林最是依依不舍,他还为此作了一首《临行至贡院观桂》诗:“窃禄清源愧不才,贡闱临去尚徘徊。青青万木移薪桂,尽是梅仙手为栽。”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泉州贡院被改为清源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晋安驿。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驿馆迁到城外,驿舍废为民居。如今,泉州宋代贡院的古迹已荡逝如烟。

修缮北楼 自撰楼记

修北楼是王十朋在泉州的又一重要举措。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二·古迹志》载:“北楼:在子城泉山门上。唐贞元九年,守席相重建。”查阅史料,席相是在唐贞元七年至十年(791年—794年)任泉州刺史的,当时他“敷教兴文,建六曹都堂,造北楼,请欧阳詹为记”。现代有人把北楼与“威远楼”混为一谈,实为谬误。

泉山门前有王十朋所撰《重修北楼记》碑

欧阳詹曾在《北楼记》中描写唐时立于楼上所见之风光:“倚层霄于轩槛,纳千里乎窗牖。如鳞之廨署,若岸之军壁,得之之状,若连山之有重峦,长江之蹙洪涛,气势由是以雄焉……”真是让人思绪翩跹,恨不能饱观其景。可是到了乾道初年,北楼破败,仅余几根木柱支撑。王十朋巡察至此,看到北楼摇摇欲坠的样子,心里十分着急。

乾道五年秋,正好泉州贡院落成尚余一些木料,有人劝王十朋顺便将自己州宅住房修缮一下,被他一口回绝。他的心里只惦记着要赶紧把北楼修复好,让泉州那道风景线重新绽放在人们眼前。就这样,这些木料被送往北楼,之前兴建贡院的工匠们也被请至该处,连日加修起这座古老的建筑物来。终于,在是年十月,北楼修竣。

百源川池池西畔石碑上镌“放生池”三个大字,疑为王十朋所书。尚待稽考。

一听说北楼修好了,王十朋欣喜若狂,二话不说带着同僚喜滋滋地前往该楼——“与同僚二三辈,登而四顾,山川城郭之富,尽在目中,亦一州之壮观也”。这些都被他记载于自撰的《重修北楼记》中。兴许是觉得写得不过瘾,后来王十朋再作《重修北楼十一月望日与郡僚同登因书十二韵》,诗文曰:“山川城郭壮哉郡,清源紫帽明双眸。却惊云榭在地底,坐见日毂经檐头。西山端可拄颊视,南海未用乘桴浮。东瞻归路兴元亮,北望魏阙心子牟……”泉州如斯美景,重展于世人面前,当不忘王老太守的一份功劳啊。

宋末元初,北楼复废。其后,当地百姓在原址附近另筑小龛,号“泉山宫”,供奉北楼门楼上的土地神祇。200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依唐五代旧制复建,称“泉山门”。楼宇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北向大门前左右各立一块石碑,左为欧阳詹《北楼记》,右为王十朋《重修北楼记》。

兴修水利 心怀苍生

宋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郡守一般都较重视农耕水利建设,王十朋也不例外。乾道四年,王十朋在晋江县南部(今晋江市青阳、罗山、新塘和石狮市灵秀、宝盖等地)兴修水利,将洑田塘的陡门由1间改为6间,以利蓄水泄洪;另外还疏浚“七首塘”(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龟湖塘、象畔塘、拱塘),为当地农民减轻旱灾之苦。

不过,由于当时科技不够发达,面对长期的旱灾或涝灾,郡守同样也会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就只能依靠传统的“祈雨”或“祷晴”来解决问题了。在南安九日山下古有“善利王庙”(后称“昭惠庙”),宋时,庙边有“通远王祠”。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泉州太守蔡襄曾于此祷雨,果然灵验。100多年后,王十朋也至此祭祀,并赋《善利王庙》诗:“有德于民庙貌崇,我来端为谢丰年。日旸日雨皆神力,不止南风与北风。”乾道五年,泉州出现旱季,王十朋与好友赵士豢、泉州市舶司提举陆沅一起到善利王庙祈雨,最终天遂人愿,祈得一场雨。

飞阳庙在南安县唐安乡礼顺里庙下村(今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庙霞自然村)右上方江岸边,距九日山仅1公里多。蔡襄出知泉州时,遭遇连年旱灾,曾择日到飞阳庙祭神祈雨,并题诗庙中。王十朋知泉州时,亦游此庙,赋《蔡端明诗》:“贤侯去久迹犹遗,乞雨诗奇字更奇。世俗妄论公政猛,爱民心有彼苍知。”

延福寺曾是王十朋祈风处

王十朋不光祈雨,他也祈风。有一天,王十朋与陆沅相约从泉州城出发,到九日山延福寺祈风。路上,熏风吹拂,天雨欲来。陆沅兴起作诗,王十朋则和以《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诗:“蠲初欲乞下俄沛,风不待祈来已薰。瑞气遥看腾紫帽,丰年行见割黄云。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被八垠。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可见,王十朋心中时刻装着他的百姓,希望百姓能遇上个丰收年,希望远洋商人能获利平安归来,同时也希望朝廷能对他们轻徭薄赋。

有这么一位好郡守,泉州人又岂能不珍惜呢?乾道六年闰五月,得知王十朋即将离开泉州。士民极力挽留。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官守志》载:“(王十朋)去之日,老稚攀留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焉。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州人建梅溪祠祀之。朱熹称十朋畅洞达,如青天白日,磊落君子也。”其实朱熹不仅称赞王十朋是磊落君子,甚至还把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等“五君子”相提并论,认为王十朋“平居无所嗜好,顾喜为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不为浮糜之文。论事取极已意,然其规模宏阔,骨骼开张,出入变化,俊伟神速,世之尽力于文字者,往往反不能及……然则公于五君子者,迹虽未皆同,而心实似之。”

离开泉州后,王十朋又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乾道六年(1170年),勉强进京上朝的王十朋日渐病危,如风中残烛。乾道七年,他累章告老,最终宋孝宗诏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不想到了七月,王十朋便病逝了,终年60岁,谥忠文。王十朋又被称为“梅溪先生”,宋乾道年间,泉州人在府治东袞绣铺建“梅溪祠”(亦称王忠文祠)奉祀王十朋,以此纪念他在泉州历史上留下了铿锵的一笔。君子杳去,恩泽留世,泉州是不会忘记这位梅溪先生的。

诗赋道尽泉州滋味  

王十朋为泉州各色景物赋诗达200多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宝藏

核心提示

在泉州任职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王十朋竟赋诗达200多首。如今翻阅泉郡史书,不经意便能邂逅这位梅痴状元留下的诸多诗篇……

爱花如爱人 见花思至亲

王十朋素有“梅痴”之称,可能是他出生地乐清左原种植有各种梅树的缘故,王十朋一生对梅钟爱有加,还自号“梅溪”。而他写梅的诗也特别多,也写得特别入魂,比如著名的《腊日与守约同舍赏梅西湖》里的名句:“北枝贪睡南枝醒,杖履得得搀出来”。一下子把梅花审美意象人格化,让人仿佛见到了会走路的梅花。另外,“何来西湖探春色,濡毫一洗胸襟埃”“万言诗有盐梅味,千首诗开锦绣肠”“好将正味调金鼎,莫似樱桃太不才”等诗句,同样令人为之击节称赞。

无名木早已消逝,如今九日山上仅留有遗址。

不过,到了泉州以后,他入乡随俗,开始也写菊、写松了。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他买了一株菊花回去种在州治住宅前,并赋《十月二十买菊一株颇佳置于郡斋松竹之间目为岁寒三友》诗:“三百青钱一株菊,移置窗前伴松竹。鲜鲜正色傲霜性,不逐重阳上醽醁。谁云既晚何用好,端似高人事幽独。南来何以慰凄凉,有此岁寒三友足。”爱花如爱人,见花思至亲,他又赋《黄花》诗:“温陵地虽湿,十月初黄花。天然傲霜性,炎威莫能加。不趁重阳摘,自负晚节嘉。宦游胡不归,三径荒吾家。”

王十朋曾数游南安九日山,山上有片“晋朝松”,翠盖如云。《新唐书·秦系传》记载:“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王十朋游览时见到,当即赋《晋时松》曰:“孤山陈柏已物化,九日晋松犹后生。欲问东南两朝事,风枝潇洒似谈情。”清康熙版《南安县志》还刊载王十朋所写的七绝诗:“老节苍苍不计年,传来恐在太康前。蚪枝翠发梳风韵,犹似清谈往昔贤。”

宋时九日山“三十六奇”中有一奇名为“无名木”。此树原生长于东峰西南麓,树高参天,树荫铺地。王十朋观后,大为欣赏,吟了一首《无名木》诗:“一木苍然老更奇,肯将名与世人知。我来不具知名眼,深愧平生不学诗。”今“无名木”不存,仅有一方碑刻记之。

当然,怎么能少了泉州市花“刺桐花”呢?《刺桐花》一诗曰:“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就是王十朋初见刺桐花时,又惊又喜的真实写照。

敬重蔡先贤 恢复安静堂

王十朋一生都很敬重先贤蔡襄。在泉州州治内有“安静堂”是蔡襄修建的,蔡襄还在此堂中撰写《荔枝谱》一书。后来其他郡守又重新为该堂书额。王十朋对这一做法十分反感,上任后他修建安静堂,恢复旧额,并赋《复安静堂旧额》诗:“端明之孙字子强,银钩铁画传遗芳。昔年作郡古平海,大笔亲书安静堂。自从宜和至乾道,字与轮奂争光芒。一朝忽遭俗眼白,毁灭姓名深埋藏。我来搜访久乃获,老兵据为寝处床。涤除五载尘土面,字向堂上争激昂。祖为第一孙是似,书有家法称莆阳。体具万安颇雄壮,榜与忠献同翱翔。因知文字乃至宝,一时之卮庸何伤?石鼓文有鬼神护,淮西碑并日月光。岂容泯灭暴秦火,谁肯脍炙段文昌?书生作郡太迂阔,理财听讼俱非长。吾君若问何以治,堂复韩蔡祠秦姜。今才五日京兆尔,眷此陈迹犹未忘。但愿兹堂日安静,名与国寿俱无疆。”

空相院原名栖真寺

或许是受蔡襄《荔枝谱》的影响,王十朋也喜欢荔枝,赋有《荔枝七绝》诗,分为《陈紫》《江绿》《皱玉》《大将军》《玉堂红》《夺先红》《七夕红》七节,诗句描写的似乎都是荔枝中的名品。另外,白蜜荔枝“大器晚成”,甘甜可口,王十朋意犹未尽,遂再赋《郡圃有荔枝名白蜜者熟最晚,戏成一绝》诗:“纷纷蜂采百花归,蜜在枝头竟不知。造物要令甜在后,时人莫讶熟何迟。”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郡守蔡襄曾主持该桥建造工程,王十朋在参观过洛阳桥后赞叹不绝,赋《洛阳桥》诗:“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横空玉虹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另外,王十朋还赋有《蔡端明祠堂》诗:“公昔自禁从,再来临此邦。河梁一何壮,笔力独能扛。政绩留南纪,祠堂枕大江。山川与人物,今古两无双。”对蔡襄的崇拜、羡慕,几达五体投地的程度。

拜谒二公祠 赋诗尊名士

九日山是唐代秦系、姜公辅二贤隐居之处。秦系(约724年—810年),字公绪,唐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著名诗人。姜公辅(?—805年),唐爱州日南(今越南定安县)人,安史之乱后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被贬。九日山上古有祀二人的“二公祠”。王十朋素来景仰姜秦二公,拟拜谒姜秦二公祠。可一到祠内,才发现祠被改为前任知州的生祠,额名也更改了,姜秦二公的像也被移到西峰石佛岩内。王十朋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赋《姜秦像(并序)》诗:“郡侯不识国元勋,释子那知姜与秦。隐士有灵应抚掌,相公死亦不容身。”王十朋与知贺州的晋江人陈知柔有交往,称赞其“胸中包古今,笔下真有神”。 王十朋读过陈知柔题姜秦二公祠的诗后,即再赋《次韵陈贺州题姜秦二公祠》二首。《姜丞相》诗云:“姓名端合上麒麟,当世那知相是真。遗冢尚余封马鬣,孤忠曾记犯龙鳞。三巴流落知音士,九日追陪避世人。精爽不迷祠宇复,俨然唐室旧冠巾。”以志纪念。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登上西峰,在秦君亭左边峭壁题刻“高士峰”三字。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与友人游西峰,谒秦君亭。他钦佩秦系的诗才和为人,重修秦君亭,赋《秦君亭》诗:“山中高隐欲逃名,不谓名随隐处成。凿石一泓诗数首,也曾攻破五言城。”

东湖二公亭是为纪念唐刺史席相、别驾姜公辅而修建。

九日山石佛岩位于西峰顶。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节度使陈洪进倡议将西峰顶上一块天然巨石镌刻成一尊阿弥陀佛像。石像(含须弥座)高7.5米,肩宽1.86米,后人称此地为“石佛岩”,姜秦二公像也曾被祀于此。王十朋瞻仰石佛后撰《石佛》诗:“卧草埋云不记秋,忽然成佛坐岩幽。纷纷香火来求福,不悟前时是石头。”

九日山上的《重修秦君亭记》碑记载了秦君的事迹

九日山姜相峰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内相苏绅游九日山东峰,在岩壁上题刻“姜相峰”三字,藉以表达对姜公辅的崇敬。120多年后,王十朋游姜相峰时赋《姜相峰》诗:“相国忠如宋广平,危言流落晋江城。天资自直无心卖,何事青山亦得名。”在拜谒九日山下的姜相墓后,王十朋若有所思,手书《寄南安鹿宰》诗:“春秋重复古,二贤还旧祠。直道不终废,高风宜见思。古墓出荆榛,孤亭起颓隳。更将碧纱笼,覆护端明诗。”此后,王十朋主持修缮了姜相墓,对于前贤的诚挚敬意,尽在不言中。

尽诵十奇诗 争览承天寺

泉州城内的寺庙观宇不计其数,王十朋来此当郡守,自然免不了要到处走走,感悟一番泉州宗教的魅力。

王十朋与承天寺寺僧潜老交往甚笃,曾赋《游承天寺后园登月台赠潜老》诗二首赠之。其一:“三径荒芜未许寻,篮舆来访小园林。因知燕寝凝香地,不侣禅房花木深。”其二:“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境两团圆。”后来潜老禅师改到东禅寺住锡,王十朋又赋《送潜老赴东禅》诗二首。前一首曰:“住锡清源十五年,月明台静忽飘然。禅心莫为东禅起,南北东西总是禅。”后一首曰:“难弟难兄汉二龚,袈裟缝掖各清风。渊明已遂归田愿,连社行将访远公。”

南天禅寺内王十朋亲撰的摩崖石刻“泉南佛国”

承天寺内楼宇纵横,塔树映趣,景色独特,世人谓有“十奇”。王十朋心血来潮,遂为之一一赋诗,名为《承天寺十奇诗》。月台(即今山门)内榕树成行,枝繁叶茂,蓊郁蔽日,布阴石径。王十朋赋《榕径午阴》诗:“古树连枝护午阴,萧萧门径日沉沉。清风拂地尘无染,暑日当空热不侵。柏子庭前增祖意,梅花夜后悟真心。雪霜经尽年年在,人事往来几古今。”

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祖珍禅师在山门甬道建造7座佛塔,苍蝇止塔首向下,栖禽无矢不沾污,时人叹为奇观。王十朋见状,赋《塔无禽栖》诗:“团团七塔镇瑶台,万古清冷绝尘埃。古佛放光随代起,文殊誓愿下身来。依栖野鸟秽无触,飘泊苍蝇头不抬。自是真如常不灭,檀那永在法门开。”

天王殿前榕树倒卧,枝叶朝上,充满生命力。王十朋赋《偃松清风》诗:“榕树阴阴无厚薄,经行在在有偏傍。入门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风道念张。神禹浚川为贡物,秦皇避雨亦封王。虬枝但得年年在,一任他人说短长。”

月台内榕枝凌空,佛塔立地,月夜清光,充满诗意。王十朋赋《瑶台明月》诗:“蓝苑寂静夜中分,高挂楼台月一轮。四野风尘浑不动,一天星斗尽成吞。蛟龙扶榜堪同出,鸾凤带笙犹可闻。佛国泉南为甲刹,年年光彩镇长存。”

别院坐西朝东,二楼垂帘一卷,阳光立刻进来。王十朋赋《卷帘朝日》诗:“超师未悟在真关,一笑庭前心已安。红旭高升明海内,青山画出远檐端。帘帏揭起声名在,禅道流传世代看。千古丛林无变易,纷纷人事几凋残。”

寺西傍子城,别院楼台可见城厢,可听鼓角。王十朋赋《推蓬夜雨》诗:“子城肇立等何期,夜雨飘蓬滴不移。可有高朋思剪烛,岂无闲士听眠时。一楼鼓角声沉滞,千里婵娟色未知。宴坐楼台天欲晓,二仪方见乃无私。”

寺东有方池塘,池边遍植梅花,花开方塘,花含朝露。王十朋赋《方池梅影》诗:“和靖先生去久长,此花倒影浸方塘。犹添月台清佳景,还忆松风送远香。驿使春来也寄信,寿阳额上减粘妆。只今风韵名传老,早赋西湖行一章。”

月台甬道尽头往右,可见竹影摇曳,可观池水映绿。王十朋赋《啸庵竹声》诗:“蓝苑小筑绝尘埃,丛竹迎风四面栽。但得庵中元主在,方知法外遍含来。日移疏影来还去,风撼幽窗闭又开。侧耳不随声色往,一轮明月满瑶台。”

寺北有鹦哥山,树林茂密,云烟氤氲。王十朋赋《鹦山暮云》诗:“返照东方映彩明,鹦山犹带暮云生。狂风不作承天起,微雨欲来遍地横。江右开时知御阙,闽南浮处识温陵。空飞本是无心物,为雨为霖从我行。”

鹦哥山上有块石头,形似鹦鹉,胜似鹦鹉,偶像天成。王十朋赋《石如鹦鹉》诗:“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毛羽不生随地老,文彩难画等天终。能言彩凤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一时间,里人尽诵十奇诗,游人争览承天寺。

除了承天寺外,王十朋亦曾到过空相院(原名栖真寺)、南天寺(初名石佛岩)、西方禅寺、寂光寺等寺庙,在空相院、西方禅寺、寂光寺皆有诗文传世,而在南天寺则留下了著名的“泉南佛国”巨大摩崖石刻。《寺观志》载:“(南天寺)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国’四大字。王梅溪笔也。”

景色多撩人 妙笔留传奇

泉州风光无限,处处都有撩人的景色。王十朋在泉州时也是看个没够,清源山、东湖、石笋桥、文庙、二山亭、云榭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

清源山俗称“北山”,是泉州的母亲山。山上峰峦叠嶂,岩石嶙峋。王十朋在游览清源山后作赋《次韵知宗游北山》:“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阁雨为公游。登高如入上下竺,宴坐疑临大小湫。扫地焚香烟缕裊,煎泉瀹茗乳花浮。观诗起我家山兴,身在闽南梦在瓯。”乾道六年闰五月,王十朋离开泉州时在清源驿过夜,赋《寓清源驿》诗:“两年缪作清源守,不到清源洞里游。天恐孤寻远来意,驿中聊许少迟留。”

东湖位于晋江县晋江乡棠阴里(今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境内),北望清源山,内有二公亭,为纪念唐刺史席相、别驾姜公辅而修建。唐时,东湖湖面曾达40多顷。贞元年间,刺史席相曾在此宴请赴举考试的欧阳詹等人。此湖于宋代疏浚过。王十朋游览东湖后,赋《东湖》诗:“二公亭插芰荷间,绿盖红妆四面环。若把西湖比西子,东湖自合比东山。”又有一次,王十朋与僚属送客人经过东湖,并在那里小宴宾客,即赋《东湖小饮》诗:“微凉散梅润,浓丝敷桐阴。送客出东郊,驾言事幽寻。湖光照我眼,荷香清我襟。平畴入远望,岁有其自今。牛眠种以毕,蛤吠苗初深。古亭怀二公,遥望罗千岑。邂逅得良友,欣然契余心。乔松喜客来,风枝出清音。手持荷叶杯,共对莲花斟。东湖异西湖,有时不妨吟。”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泉州知州陆藻造舟为梁,名“履坦”。元丰七年(1084年),转运判官谢仲规架设桥梁,改名“通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提刑官陈孝则与弟陈知柔在枢密官梁克家及名僧文会的帮助下,建造石桥,因桥的附近有天生“石笋”,又称“石笋桥”。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到郊外迎接客人,先经过石笋,再经过石笋桥,有感于石笋的诡异,石笋桥的气势,笋江的波翻洄旋,遂赋《石笋桥》诗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黄龙窟宅占江头,呼吸风涛势湍紧。怒潮拍岸鸣霹雳,淫潦滔天没畦畛。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涎吁可悯……传闻江欲飞栋初,异论纷纷互矛盾。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

王十朋常到文庙,并留有诗文。他在《泉州谒文宣王庙文》中写道:“某以诸生入仕,学实未优。达不如赐,艺不如求,可使治赋,又不如由。屡绾郡章,了无一善。泉南钜藩,误膺帝选。学道爱人,愿如言偃。盖以无倦,不敢不勉。若夫美化易俗,则在泮宫,言采芹藻。窃效僖公,愿与诸生,名教是崇。庶使无讼,有君子风。”礼殿边古有井,隆兴元年(1163年)修建,水源丰富。王十朋品尝井水后赞不绝口,书“夫子泉”三字,并赋《夫子泉》诗。今“夫子泉”井尚存,泉水清澈。

二山亭旧址在北楼前面(今朝天门附近),陈康民知泉州时(1089年—1090年)修建。因亭对清源、双阳二山,故名。王十朋攀登后赋《二山亭》诗:“连年行役厌间关,踏遍千山见二山。欲识泉南山面目,群山总在一亭间。”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知州颜颐仲重建二山亭。清代,称亭为“北门”,后废。

云榭是北宋节度使陈洪进修建的,故址也在北楼前。王十朋登临后赋《云榭》诗:“山生平地榭侵云,土木多应役鬼神。好向危栏高着眼,闾阎无限困穷人。”乾道五年五月的一天,王十朋趁着空闲与赵士豢、陆沅、陆浚等人一起在云榭纳凉。陆沅用仙字韵即席赋诗,王十朋步韵和《五月晦日会知宗提舶通判纳凉云榭提舶用仙字即席赋诗中寓四字次韵以酬》诗:“云榭衔杯半八仙,却疑来处蜀山川。地如洙泗占高第,人似羲和分昊天。单骑联翩成驷马,杯羹淡薄从三鲜。国风雅颂寂寥久,太史采诗宜与编。”九月初九,王十朋又登云榭,眺望清源山,赋《九日登云榭》诗:“九日无悰懒出关,强登云榭望泉山。伤心不忍看茱菊,蓬鬓萧疏泪点斑。”又赋《分韵得宜字》诗:“榭向云间筑,风从天半吹。谈方以清饱,襟更为凉披。雄入兰台赋,微生殿阁诗。倚栏观山岫,吾去亦诚宜。”

王十朋留于泉州的诗赋实在太多,一时难以穷尽。不过透过这些诗赋的题、词、句,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希望亲近泉州、感悟泉州的文化愿景。只不过,历史赋予他的时间太少,在他才刚刚推开泉州窗棂之时,就已悍然将之关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二首
宋-- 泉州之父留从效  
元朝三省名宦
说说德化县的来历
九日山纪行(一):梦回大唐忆“四贤”
徐玑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