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谈混元太极拳三项原则的现实意义张吉平
 
  “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养练结合,以养为主”——这是一代太极宗师、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聚数十载武学经验而概括出的珍贵的奠基之法。冯师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其内容,北京志强武馆1999年出版的《混元太极》创刊号中,第一次将这三条并列作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拳法特点。正是这三项原则,奠定了混元太极拳的科学基础,使其不但继承了我国太极拳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代表了这一传统文化在现实发展中的最前沿。以下围绕这三项原则,就我自己追随冯师修炼混元太极拳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三项原则,一言以蔽之,是个“内”字。“内外俱练,以内为主”不仅位列三条之首,其它那两条亦是为“内”所驱从的。这个“内”就是指内功。
  谁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冯师称太极拳是“内功拳”,改一字而独具匠心。在其力作《陈式太极拳入门》(以下简称《入门》)开篇,便以“内功拳”来界定太极拳的性质,指出:太极拳以修炼内功为本,内功的威力是靠内劲来体现的,而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精满气足神聚,则内劲浑厚虚灵,所以内功为根本,得其一而万事备(详见“入门指导”第6页)。
  进而,冯师进一步指出,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对于如何养练内气,冯师从站无极桩开始,直至各种动功、养生内功、太极棒功等,总结编创出一整套的性命双修的功法。从而形成了混元太极拳以内功修炼为本,着重养气行气,旨在培元壮元,使之从传统太极拳传承的无序状态中脱颖而出,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科学的学练方法。“以内为主”鲜明地指出了太极拳学什么,练什么,还原了太极拳修炼的正确方法。这里所以用“还原”二字,是针对现在社会上太极拳普及中的时弊而言。24式简化太极拳及各竞赛套路的推广,使太极拳在国内进入了群众性的普及时代,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这些套路的传播普及,尤其是太极拳进入竞技体育,出现了重套路、轻功法的倾向。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太极拳的功法为何物,似乎套路便是太极拳的一切,套路横天下。各地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中,功法亦有被忽略的倾向。谈到陈式太极拳,人们知道的似乎只有一路、二路。许多学练太极拳的朋友,不是从内功着手,而是先学套路。结果是套路学得多,忘的快,时逾数载仍不入太极殿堂。所以,冯师告诫门徒,“宁可先练功,不可先练拳”。这就是从内功着
手,从
站无极桩开始,直奔主题,立竿见影。
  二,“动静相兼,以静为主”,使你摆脱“舞蹈化”的影响,使你安排更多的时间来真正练功。“动静相兼,以静为主”说的是两点:其一,在演练套路时,求动中之静;其二,套路与功法的安排,功法要重于套路。
  首先,演练套路是站桩的延续,是动功的延续,是“活步桩”,其目的仍然是练气养气。所以要求“静心慢练”、“以意行气”、“气行全身”。《入门》一书中“入门说要”的十二条,基本都是针对套路演练的,特别是最后强调“静心慢练是活桩”,明确提出了以动桩功法统御套路演练的理念。所谓“动中求静”,就是慢中求静,唯静才可至内。冯师专门有一篇文章《心意混元太极功夫修炼秘诀》(俗称“练拳十六似”,刊登在《混元太极》第一期23页),里面用16种切身感受作为例子,真切地告诉你打拳时应感悟的是什么,这“16似”都是让你在动中求静,最后都是为了一个“内”字。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拳式不漂亮,如果你庆幸自己的拳式很漂亮,或是你不了解打拳是为了什么,还是你已了解打拳是为了什么,都应当来拜读这篇文章。
  冯师特为此文冠上“秘诀”二字,并在文尾辍言“以上是我六十余年的积累”。所以混元弟子不可不读,读之不可不品。而当你感悟到磅礴大气的太极拳式不是“做”出来的(或“舞”出来的),当你一心踏实地打拳只为修炼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当你对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的评分标准不屑一顾时,可以说你的层次开始提高。
  其次,混元太极拳有套路,也有功法。套路有一路、二路、精练48式,简化24式,46式炮锤,器械套路等;功法有养生类的无极桩、基础内功,单操练习(属动桩功法),还有技击桩的训练等。我们安排练功法的时间要多于套路,这是“以静为主”的
  第二个含义。因为,混元太极拳并不把各种功法只当作“基础”这么简单,实际上它们既是基础,亦是主体,功法即是拳。这也是冯师传导给我们另一个重要理念。比如无极桩,初学者要天天站,学有所成者仍要天天站,因为你离不开它。打拳起势前,往那一站,便进入无极桩,不经过它,拳式起不了,拳也打不好。在《入门》一书中,冯师特别强调无极桩的重要作用,指出“练内气的功法很多,而静站无极桩是练内气的首要功法和筑基功法。通过静站久站无极桩,就是要先培养和壮大内气,充实丹田,行通经络,布满全身。通过久站无极桩,可使上体更为虚灵,下体更为稳固,上虚下实,沉重如山……内外严整,上下合一,周身一家。”所以功法的修炼是“静中求动”,即外静内动,“全凭心意练功夫”。在无极桩的基础上,混元太极内功开始由外静到外动,但动作也很简单,只是意念运动的辅助,仍然是求内动。再接下来便是单操练习,套路中的拳式均可单个拆出,静心慢做,反复无休,仍然是在外动的前提下求内动。而单操却是演练整个套路前的过渡,尤为重要。单操练习属于动桩功法,多已为世人忽略而无人问津,而在混元太极拳中,它是其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冯师惯用拳谚告诫弟子: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不敌法,法不敌功”。
  三,“养练结合,以养为主”——不仅宏杨了中国养生传统、将太极拳修炼升华至人格塑造之层次,更使太极拳自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更完美,更鲜明。换句话说,它既提高了练功人的层次,也完善了太极拳的形象。这条主要是说,一个人每天练功的时间尽竟是短暂的,而在不练的时间里便要“养”,养气养神,修身养性。《入门》开篇宗义便指出学拳“不可不知养”,“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以养为本。”在“十六似”一文中,冯师阐述道:“练拳练功的过程是修心养性、静养身心的全过程。求无极、养内气、练桩功、调阴阳、通经络、运开合,吐故纳新,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人有三宝精、气、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欲之扰,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到成年后,人体之眼、耳、口、鼻、舌、心、意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太过了则三宝逐渐有所损伤,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身体渐衰,抵抗力减弱,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就会生病。……以修身养性之法静养三宝,炼化三宝。清心寡欲,心胸开阔,遇事能容人。修太和之气,养浩然正气。”冯师讲得多么具体而真切啊。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说难则难,说易也易,全在一念之隔。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实现“行走坐卧,不离这个”。
  相形之下,我们在武林界亦可随处见到以下现象:师兄弟间、拳友间毫无关爱,推手争强斗狠;三句话未尽便开始摘贬他人,唯己独尊;为争竞赛名次煞费苦心,走左道旁门;蛊惑伪科学、伪气功,蒙哄他人;练功时好一会,过后不知谁是修炼人等等。诸如此类,不外乎名利熏心,不仅误己,更使外人对太极拳的印象蒙尘。而针对于此,“养练结合,以养为主”,无引经据典,恰继承传统养生道德;不讲大道理,却升华人格塑造层次。冯师的弟子多有这样的体验,未见冯师前有种种揣测,心里臆想其大师的风范。而见面少许后,冯师的豁达胸襟和仁爱之心,使你可亲可敬。只要随冯师在小区内行走,无论楼内楼外,所遇男丁妇幼,无不应答问候,一派和谐,其乐融融。这情景演绎出古老京城的文化底蕴,使你顿悟:这才是大师生生之所在,以太极修炼自己,以仁爱善待他人,阴阳合德,利己利人。当然,“养练结合,以养为主”还包含着其它的意义。如:“慢练为养,快练为伤”的观点,“练即是养,养亦是练”的观点等,恕不一一赘言。
  四,主内不丢外,主静不弃动,混元太极拳全面地继承传统太极拳学,既发杨其健身养生的社会功效,又保持其武术技击的特色。当今太极拳传播中有两种偏颇:一是“舞蹈化”,一是“纸上谈兵”,这己为世人所知。“舞蹈化”倾向是受套路横天下的影响,把太极拳变成“太极操”,求外形而忽略内功。而“纸上谈兵”者,或将内功“玄”化而不屑于外功锻炼,迷信于“某某大师,坐在椅子上不动,就把人发到门外”;或者热衷于拳式招法,这招怎么使,那招怎么用,而自己却无真功,臂膀磕不得,胸背靠不得,腿脚踢不得。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历来以太极技击真功而饮誉太极拳界。1983年上海召开全国太极拳名家表演大会,冯师只身前往,推手的对手由大会任意指派,三场下来其技击真功使人赞叹,至今仍传为佳话。这与现在“名师”的推手表演,手还没到,徒弟就倒地了,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冯师的技击真功得益于主内不丢外,即在内功的涵养下修炼外功。诚然,不论国内国外,太极拳修炼者中,绝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健身养生的层面上。他们或者修炼太极拳就是为了健身养生,或者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能步入技击层面。而当今盛世,国泰民安,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用要远远大于武术技击的功用,这也是合于情理之事。无论国内国外,今后亦会长期如此。这样从客观上,太极拳,乃至整个传统武术,其技击的社会功能必然大大减弱。所以像“舞蹈化”与“纸上谈兵”这样的偏颇,也只能在升平盛世的环境下才能萌发。
然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拳种,其武术技击本色应当得以传承和发杨。这不仅是太极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宏杨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需要。这方面,冯师以自身的实践和建树,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在冯师的徒弟中,亦有少部分人进入了技击层面的修炼,他们追随明师,潜心修炼,在内功的涵养下外壮神勇,推手竞技,踢打摔拿,均学有所成,是混元太极拳技艺较为全面的继承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的祖先世代相承,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武术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武术仍然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代太极宗师、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作为当今在世的老一辈武术家,不仅融合了心意六合内功与太极拳的精髓,更以自己的修炼与积蓄开拓进取,创立了混元太极拳。三项原则的确立,使混元太极拳成为顺应今天社会发展的科学的武术文化的代表,在国内各传统太极拳脉系中脱颖而出。它全面继承了我国太极拳学的优秀传统,克服了太极拳在现实传承中出现的弊误,为太极拳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6-10-10,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论文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仁和太极内功关键词
[转载]太极秘要/练拳要练桩_
传统武术汇总
太极拳的桩功
太极拳桩功
怎样快速提高太极的内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