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看了那么多的假武术和太极拳,我告诉你真正的武术和太极拳

内容提要

作为一武痴和戚(戚继光)粉,笔者主要从中华武学史角度给大家科普下真实的武学面貌。尽管不同拳师对武术以及太极拳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会有极大的差异,但整个中华武学发展史却是相对客观的。

单纯就格斗而言,传统拳术远没大家想象得那么厉害,甚至可以说,传统拳术的太多厉害之处都是想象出来的,太极拳更是如此。

但是,传统拳术的伟大之处远远超过了大家的想象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理通百理融、万法归宗、大道归一,很多拳术正是基于上述原理,融合了长枪、刀、棍等兵器的技法体系创编而成。故练完拳术后再练习长枪、棍法等更容易上手,有利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所以,传统拳术单纯就格斗而言并不高效,但就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角度来说,反倒能产生奇效。

第一、传统武学中,拳术排十八班武艺末位,是可以忽略的雕虫小技。

  •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指出:“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为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

  • 谢肇淛十八般武艺名单:“一弓、二弩、三枪、四刀……十八白打(拳术)”

  • 明枪术大家吴殳:“若拳则市井小民之事,无用于兵刑,止以供穷途之赤手”。

因此历代武学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因为可上阵杀敌,而不在拳术上论高下,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划算,而且也不管用,刀枪面前再好的拳术都不堪一击。

第二、传统拳术格斗功能有限,其主要定位是强身健体和通艺(帮助掌握枪棍等兵器)。

研读武艺常言及戚继光,一如物理学之牛顿一样。主要原因如下:

  • 戚继光成功地将武艺功效在战争中发挥至极致,并在对抗倭寇方面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绩,高杀敌比例放眼世界几不可见(戚之前数万明军不堪倭寇一击,戚家军则能以少胜多,以1:275的杀敌比例彻底扫除了沿海倭寇)。

  • 中华武学虽源远流长,但系统记载武学技法与学理的专门文献始于明代中期,以嘉靖武学“三书”(《武编》、《纪效新书》、《剑经》)为最,“三书”中又以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为最,《纪效新书》还收录了俞大猷的《剑经》,因此被后世奉为经典,武学体系被广为吸收和采纳。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武术论著部分可谓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所采用的图文并茂的编撰方式开创了武术论著新体例的先河,为留存生动可贵的武术技法史料和武术的传衍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物理学之父”,虽然牛顿被誉为“科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但是如果以现在标准衡量,牛顿所发现的最著名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也就高中水平,毕竟,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然而,就拳术格斗方面而言,如果把戚继光定位为高中水平,那么,其后的拳术基本在小学水平徘徊。

道理很简单,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之《拳经捷要篇》指出两点:

第一:练拳应兼收并包,踢打摔拿等技术全面者胜。

第二:应不断实战(既得艺,必试敌)。

其先进的理论体系也被现代综合格斗所证实。

然而,其后的拳术并未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普遍技术单调、且缺乏系统的实战训练体系,在实战格斗方面是倒退了。

这并非其后拳术家天赋太差之故,而是普遍放弃了拳术的实战格斗效用,实际上,连最鄙视花拳绣腿的戚继光也放弃了拳术的格斗功效,他在《纪效新书》的后来版本中将《拳经捷要篇》给删除了。明朝连轮训十万边防士兵的军费都拿不出来,再花费大量时间发展拳术显然是本末倒置,毕竟,保家卫国才是第一位的。对普通武师来说更是如此,保卫家园,对付土匪、强盗、马贼等才是第一位的,这就需要刀枪等核心技能。

故而,其后的拳术主要是遵循被戚继光删除的《拳经捷要篇》中的以下两则理念发展的:

  • “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拳法跟枪、棍、剑等有相通之处)。

譬如,近代拳术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佳,太极拳大量沿用了长枪(枪为百兵之王)的核心技术体系,创建的目的是“延年益寿不老春”,形意拳则是“脱枪为拳”而成。练了这些拳术后,再练长枪等器械更容易上手。

因此,传统拳术并未充分发展其实战功能,更多地转向了强身健体和通艺功能(启迪智慧,帮助掌握大枪等其他器械)。

第三、太极拳的主要作用是强身健体和通艺。

既然是拳术,那么,太极拳的定位毋庸置疑,那就是强身健体和通艺。

只是,太极拳吸引了更多的精英参与,所以吸纳了更多先进的理念,在通艺方面发展得更加先进、完善,可谓登峰造极,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就太极拳理论而言(拳架另当别论,暂不讨论)五大流派公推王宗岳创编的《太极拳论》为源头。王宗岳发现,由于拳术对战争没什么价值意义,重视者太少,故而理论非常落后,而且大多晦涩难懂,于是基于武学相通的道理,将枪棍等兵器的先进理论成功引入其中,并融合了儒、道及兵法理论,创编了《太极拳论》,引领和规范了太极拳在后来的发展。

因此,客观地讲,太极拳一些所谓的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理念是从长枪等器械中借鉴来的,在徒手格斗中作用极其有限,不切实际。可若放在器械中,却是极为高效的,而且可谓是无数军人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

譬如长枪,之所以被称为“百兵之首”、“诸器之王”、“艺中之王”,一定程度上源自一位女将——杨妙真,在宋、金、蒙混战的那个动乱年代,凭借一杆梨花枪,纵横沙场数十年无敌手,其枪法为后世戚继光、何良臣诸多名家所推崇。

这在现象(女士纵横战场数十年无敌手)在徒手格斗中是绝无可能发生的,但在长枪格斗中却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器械弹性高,很好地地积蓄和释放能量,以柔克刚理念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所以,在格斗方面,太极拳的主要作用是启迪智慧,促进大枪等器械的掌握。

最后在说明一下,太极拳创编的目的,王宗岳已经说得很清楚,是

“延年益寿不老春”。

通过枪棍等共同遵循的一套核心运动技术体系指导运动,从而产生极强的健身效果,王宗岳显然是做到了,事实上,甚至比他预想得更好,太极球的健身功能已经超越地球了,能为太空宇航员所用,而且还是美国科学家证实的,可谓神奇之极。

总而言之,太极拳最伟大之处在于提炼出了一套适合枪棍拳术等的核心运动知识体系(有点类似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教育改革推崇的核心课程体系),这样的核心知识体系对篮球、羽毛球、铅球甚至单杠运动都有普遍的启发意义。譬如,太极拳所强调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就广泛适用于篮球、羽毛球、排球、网球、排球、单杠、刀法等各种体育运动.

蓄劲如张弓


发劲如放箭

       第三张照片是我演示,视频如下:


  这就是太极拳思想对我的启发作用,所以,我掰手腕时常常能胜过远比我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不是因为手臂力量大,而是有这种单杠锻炼基础,善全身发力。

第四、太极拳的通艺理念为现代奥运会之最终诉求。

太极拳这种思想正是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的重要初衷。

顾拜旦创办现代奥林匹克的初衷是“最好地完善人性”。在不断的超越进取中逐渐完善运动技能,并“举一反三,将特定运动时的卓越才华转移到所有活动中去”。从而促进一个多才艺的成熟、饱满、完善的个体。

为此,至少得首先实现体育运动方面的举一反三,所以,顾拜旦又指出,“体育运动应该全方位兼收并蓄”,“将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相互靠近,相互结合,赞颂他们因反差而别开生面,因相似而珠联璧合……”奥林匹克主义“反对将不同的锻炼方式视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单项运动”,否则将会陷入“最无成效可言的专业化泥潭当中”。

我们伟大的武学先贤早已跳出了“专业化泥潭”的束缚,实现了“举一反三”、“兼收并蓄”功能,并且与兵法、儒、道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启迪智慧,其中以太极拳达到极致。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太极大师们总是搞错方向。

总而言之:

1)在整个传统武学历史长河中,在生死搏杀以及保家卫国方面,拳术仅仅是一个点,一个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的点,弓弩、枪刀等器械才是最重要的,相应的技术体系是无数军人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

2)想要练就高效的徒手格斗技能,太极拳以及其他传统拳术并非好的选择。

3)传统拳术并未充分发展其实战功能,更多地转向了强身健体和通艺功能(启迪智慧,帮助掌握大枪等其他器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想做却未能做成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武术古籍
【理论】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
明朝那些武术圈的事儿
套路真的对实战没有用处吗?看看戚继光是怎么讲的
400年来他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武术成就影响150国3亿人
河北传统武术之河北武术拳种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