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来周 | 话说缑氏街 品味故土情


话说缑氏街

品味故土情

72届  魏来周

既然要介绍偃师缑氏的故土乡韵,就要介绍缑氏街的一些历史和人情,因此才动手写这篇话说缑氏街,品味故土情,能让大家更全面了解这个大环境,和一些历史吧。


缑氏

缑氏镇位于偃师区南部,总面积80.4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5个村民组。辖区内有玄奘故里、唐恭陵、刘国故城、马蹄泉休闲度假村、中华邱氏河南堂文化园、黄金大草原等名胜古迹。

一、缑氏街的地理原貌

缑氏街是缑氏镇镇政府所在地,也是缑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缑氏街是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上曾多次设县治。

我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缑氏街,还是以农耕为主的农村集镇。缑氏街也是有一个土寨墙,土垒成的寨墙挺宽的,寨墙上能横着躺人睡觉,寨墙外是一道深沟,也算是护城河模样,就是平时没水而已。我记事起,寨墙除个别墙段损坏外,基本还是比较完整的,后来随着农村建设用土量的急速需要,到上世纪70年代,土寨墙基本都毁了。

缑氏寨墙遗存

当时的寨墙设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供人员出入,因为东西太长,中间也有一些小寨门,我家那里就有一个小寨门,小寨门外有一座小桥,通向北面,也是去我们学校的路。

缑氏街从东寨门到西寨门,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长形集镇,从东门到西门,一条大街贯通,也算是缑氏的长安街了。以更生家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向东比较平缓的下坡,往西的坡度就大一些,

更生家周边的建筑,应该是原来的主街区,有不少的古建筑和像样的砖瓦房屋建筑,这些古住宅建筑,外表看是一层,其实房间里是两层,一般都有一层木板隔成的隔棚,没有楼梯,都有活动木梯从一个小口上下,一层是住人或活动的地方,二层主要是放置家用物件和存放粮食的。这些大院,一边与大街相连,后门下边就是一条深沟,有些还保留着下深沟的小路。

缑氏老街门面房

我记得有一家的后门还有一个砖砌的台阶,从台阶下去,又有一个砖砌的小门,旁边还有一间小屋,应该是值守人员住的,足见其当时的富华。街道两边还有隐蔽的排水道,缑山西边的老桥,我们称之为东大桥,四条街道在此交叉,由此可通向东西南北,也算缑氏街的交通要道了。咱班的李育发、罗苗芳家就在这附近。由此向西,有不少气派的门户,缑氏公社的衙门,商店、饭店、邮局、照相馆、药铺、大礼堂、卫生院、粮站、还有一座教堂(我们叫福音堂,是传播天主教的)等,有些是以前就有的,有些是解放后新建的,应该是比较繁华的地段了,按现在说法,就是城市中心了。

更生家就在大街上,他的好多信息、段子也都是在此学习传播的。我那时看到的,好多高房子的住户都不是原来的房子主人,好多都是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当时的贫困人家,几户分一家住宅,就比较杂乱了。

大街隔一段就会有通向南北的小巷、胡同,有的只有一米多宽,仅能两个人交叉前行。除了东大桥四方街道外,当时的十字街(也就是现在的大马路的位置)有一条比较宽的路,可供牛车通行,再就是街西头的路了,后来的公路就是利用街西头的这条路。后来的汽车、拖拉机只能从东大门进入,西大门出去,由于路窄,在大街上是不能调头的。

对于当时的缑氏公社,我还是记忆清晰地,公社建筑不算高大,但仍透露着威严和神圣。那时能进出这个大门的,都是有头脸的人物,一般老百姓是不敢接近的。当时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前边是日本,后边是尿素,裤裆里写着碳酸苏,隐约能见百分数。无风也飘飘,显着高贵度”,指的就是这些脱产干部,再下边像大队干部,就没有这种资格了。

缑氏街上的饭店,还没有炒菜,也主要是卖羊杂汤和水煎包,我们上一代说谁奢华,也就是不时到大街上喝一碗羊杂汤,吃几个水煎包而已。

二、缑氏街是一个农村移民街镇

其实,缑氏街是一个标准的移民街镇。

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缑氏是一个大队,已经有8000多人了,有32个生产队,我们是21队的。缑氏街一是姓氏比较杂乱,可以说,缑氏街没有一个大的姓氏集团,有也是小范围的,更生他们家周边的康姓应该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其住房建筑也是比较好的古建筑。从好多房屋建筑,也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发展、前行的痕迹。

我从父辈口中得知,我们家就是上世纪40年代,由我爷爷挑着全部家当,携家带口从庞村附近逃荒到缑氏定居的。我们家的好多亲戚都是庞村附近的,我奶奶的娘家,我舅舅、几个姨家都是庞村周边的。

从缑氏西边的小庙(当时叫土地爷庙吧)向西,还有主街道建筑后边南北的住户,也都是先后移民过来的吧。我们老家叫北疙瘩,当时分两个生产队,那些住户也都是前后移民的,逃荒要饭至此,就定居了下来,只不过时代不同而已。还有缑氏寨墙外东北角的北寨,也应是这样的。

三、肆虐的山洪

从我们家去缑氏街要穿过一条深沟,一下一上的大坡相连。

其实这是一条山洪多年冲刷形成的大沟,源头应该是嵩山的坡沟。每到山洪爆发期,有嵩山各坡沟形成的山洪,除了有些顺着原来的河流排下外,多余的山洪就顺着这条沟奔流直下,再会集起周边雨季的雨水,到我们这里就是大洪水了。洪水经过我们缑氏街后,向西,顺着一条黑龙沟,流向伊洛河。

西边的黑龙沟,是属于缑氏西边的王河村的。沟底地势低,有几股泉水,因此黑龙沟的水是常年不断地,沟底还种有水稻。我曾经目睹过几次山洪爆发的场面,那也真是势不可挡。山洪一来,我们也都聚集在高处看,浑浊的山洪,夹杂着顺流而下的杂物,那时咱也没见过长江什么样,我就认为这和长江一样了。也真是波涛汹涌,惊涛核浪,每年基本都有这样的季节。从沟的深度,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少时代的痕迹。

我们那里下坡后左边的水坑,还有东边的一个坑,也都是蓄积山洪水的。这个水坑,本身没有水源,就是山洪过后留下来的一坑水,加之平时下小雨流进的雨水,基本是保持常年有水的。水多的时候,还有人在这里游泳呢。平时水坑附近的住户,经常到这里洗衣服,一些女同志用篮或盆,一手端衣服,一手拿着个木棒槌,蹲在水坑边,借助平时那里的一些石头,将一些被褥、衣服在这里清洗,棒槌的打击声,也是不断地。

那时还没有污染的说法,后来周边生活用水的排放,加之其他污染,这里就成了一个臭水坑了。深沟两边好多都有坚实的护墙,也是防止山洪冲刷的。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好多河流都断流了,山洪爆发基本没有了。由于交通发展的需要,大沟也修起了土坝和桥。

四、缑氏街的集、会

说缑氏街是缑氏镇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实也是我们那一片集市贸易中心,缑氏街是两天一集,十天一会。两天一集,主要是以出售蔬菜和简单的生活用品为主。

十天一会,则是比较兴盛的,除了我们周边的人员外,还有一些商家参会。按照当时的规矩,一般一个公社都是十天一会,像西边的李村、高龙,东边的府店,时间是按照农历错开的,也方便一些专门的商家,各个公社的供销部门按集市时间轮流赶会交易。

缑氏街的会,不仅交易农家生活用品和农用生产工具,还有大宗的建筑材料、牲畜交易。建筑材料和牲畜交易市场在十字街北边的大沟里。

逢会的日子,周边村子的四里八村,三五成群到缑氏街赶会,有的是买东西,有的就是来看热闹,像现在旅游一样。那时的会,高潮基本在午饭后,街道本来不宽,两边被出售东西的地摊占用,能走人的确实不宽。也算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了,甚是热闹。会到下午4、5点就基本结束了。咱们的不少同学可能都赶过这个会吧,也会记忆犹新的。

写这篇文章,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我只能凭着自己的记忆,挖空心思,对以前的情景做一些回忆,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或错误,仅作为话说就比较合适。如同学们有可参考的资料,请告我。谢谢!

作者简介

魏来周,缑氏镇缑氏村人。1968年毕业于偃师二中初中部,1972年毕业于缑氏高中。曾代表偃师二中、偃师市、洛阳市等单位参加县、市、省级体育运动会,成绩优秀,多次获奖。中学毕业后,被选送到河南省体育代表队,训练刻苦,成绩突出。退役后,先后在河南省体工大队、河南省体育局工作,正处级干部。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蔺马蹄滩,难忘的乡愁(徐德明)
北方重渡沟——车李村
巡山人说故事:那个众人口中的“缺心眼”
山洪、泥石流暴发前有哪些预兆?
成都新增免费花海,自驾仅需1.5h,一抹紫色即将开满朋友圈!
成都周边这七个古镇,一下雨就绝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