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古镇里的文化世家 千虑之后得出的家规家劝

  在江苏无锡东南处的鹅真荡旁,坐落着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小镇——荡口。这里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纵横交错的水系、枕河而建的民居与河畔的桥廊台榭相织相融,形成了一幅河荡连绵、溪流萦绕的水乡幽美画卷。

  繁衍生息于此的华氏一族,人才辈出。单单明清两朝,就出了22位进士。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了一批科学、文化、艺术、实业等领域的翘楚。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说:“江南数巨族者,必推首华氏。”

初创家业

  荡口华氏始迁祖为华贞固。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为避战乱,迁居地处偏僻的无锡东南荡口镇。当时的荡口,充满了大片未经开垦的湖沼荒滩,地广人稀。
荡口牌坊

  华贞固率领子孙默默劳作,筑堤垦田,修路架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荒僻的湿地逐渐变成了良田。到华贞固晚年时,华氏已经拥有近千亩良田,收获较为丰足,为家族后世的兴旺打下了基础。华贞固也成为华氏在荡口创业发家的第一人。

  华贞固还博学通经,善于总结人生,他的一生著作良多。短文《遗怀自释》,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精悍地呈现了华氏家族的行为价值观:

  收薄田,住陋屋。着粗衣,吃淡粥。低头行,蜷足宿。

  勿贪财,休纵欲。善固穷,能忍辱,屈如伸,是为福。

  更重要的是,华贞固为了引导后世、传承家风编撰了一部家规家劝——《虑得集》。

  不同于大多数家训家规是一种训示和规定,《虑得集》则叫家劝,里面的内容大多是用谆谆劝导的口吻娓娓道来,不少段落会有重复的充满感情的劝导语句如“勉之,勉之”,“不亦美乎,不亦美乎”,让后代子孙读起来,觉得祖先可亲可敬,教诲平易近人。

  至于书名“虑得”,顾名思义乃“千虑一得”之意,体现的是华贞固对家族基业稳固和后世发展的深思远虑。

  细读书中内容,颇合题名旨趣。

  在华贞固这一代,华氏实际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财富,但华贞固清醒地认识到家族的绵延发展靠的是“德”而不是“财”。他再三告诫,“不忧子孙之乏财,唯忧子孙之不德”,“财不足为后世计,德则可致后世绵远也”。
  
        噫!设或不贤,虽赀货充积,亦弗能有适,足为累身之具;使其果贤,则能景行前哲,以义为利,衣食自当裕然,岂可不以积德为重哉?

  ——摘自《虑得集·家劝一》

  【译文】

  哎!假若有人(子孙)不贤德,即使财物堆满,也不能有安逸的生活,却足以成为拖累自身的工具;倘使他果真是贤德的,就能景仰、实行前代哲人(贤者)所作,把道义作为利益,衣食自然会很充裕,难道可以不把积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吗?

  所以,华贞固告诫子孙,一定要力行德义,先做好一个普通人。

  
       惟愿子孙勤耕、纳赋、守分、养亲,力行德义,以尽庶人之道耳。

  ——摘自《虑得集·家劝一》

  【译文】

  只希望子孙能够勤奋耕作、缴纳田赋、恪守本分,赡养亲人,努力实施德行义举,来尽到一个普通人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不断向贤人、有德之人看齐。

  见贤则思齐,见善则企及。

  ——摘自《虑得集·家劝一》

  【译文】

  看到贤德的人,就要想同他一样(看齐);看到善人善事,就要勉力做到(它)。

  除了理念上的指引,《虑得集》也有很具体的劝诫,告诉后世子孙行事处世之道。

  凡闻闲言是非,先究何所从来,即时明白面问,不得藏疑,恐成积怨。大抵间言不入于耳,便无彼我之私,而亲谊自厚。苟能责己恕人,不介胸中,尤为盛德也。

  ——《虑得集·家劝二》

  【译文】

  凡是听到播弄是非的传言,首先要探究它是从哪里来的;立即当面询问清楚,不能隐藏疑虑,(否则)唯恐累积成怨隙。大体上只要不听闲言碎语,就不会产生矛盾,而感情自然笃厚。假如能够多责备自己,宽恕别人,心中不存芥蒂,这尤其是一种美德了。

  《虑得集》作为治家经典,世代相传,为华氏家族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南望族

  看过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观众肯定对当中的华府和华太师印象深刻。据说,故事中的华太师原型便是荡口华氏族人华察。

  华察,华贞固的第七代孙,曾任明代翰林院太史,因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被称为华太师。

  当然,电影中的故事和华太师形象大都是虚构。推算起来,华察比唐伯虎小27岁,华察在朝为官时,唐伯虎已年逾花甲,两人的交集不会太多。
荡口古镇·晚霞

  事实上,历史中的华察十分刚正。他自小聪明,性情沉着,善于思考。为官期间,秉公叙用天下名士,拒绝与奸相严嵩为伍。在家乡荡口,华察捐田济民,还为地方修造了桥梁25座。华察一生奉行“五不欺”的原则:“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

  但唐伯虎等江南才子确实和荡口华氏有着不浅的渊源。当年唐伯虎、文征明等人常乘船来到荡口,不是来找华察,而是另一位华氏族人——明代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华夏。

  华夏少年游学于江西等地,曾拜王阳明为师,中年后结识文徵明、祝枝山等书画家,对书画有极浓厚的兴趣。他善于鉴画,凡经他鉴别收藏的东西,多为精品真迹,有“江东巨眼”之称。华夏在荡口开了一家远近闻名的真赏斋,专营古董字画,吸引了诸多书画才子前来。
《真赏斋图》

  文征明曾创作《真赏斋图》,描绘当时的情景。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一种叫做“铜活字印刷”的印刷术在江南一带盛行。这种印刷术改进了传统木活字与锡活字印刷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印刷质量与实用度。“铜活字印刷”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印刷术逐渐趋于成熟。而发明这项技术的,是荡口华氏家族的一位刻印大家——华燧。华燧一生淡漠名利,致力于藏书、刻印,他将自家的印书作坊命名为“会通馆”,华燧也因此常被人称为“会通君”。

  到了近代,华氏家族更是人才荟萃。最典型的无疑是著名数学家华蘅芳,他与胞弟华世芳先后走上了专攻算学的道路,荡口的“二华”也因此成为清末中国数学史上耀眼的双星。
华蘅芳故居

  1865年,华蘅芳与徐寿合作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轮船——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华氏两兄弟还是重要的翻译家,先后参与翻译了《代数术》《三角数理》《决疑数学》等西方教科书。其中,《决疑数学》由华蘅芳和傅兰雅共同翻译,“决疑”即是今天运用广泛的“概率”。这也是西方概率论第一次引进中国。

  此外,多才多艺的琵琶艺术家华秋苹,近代教育家华鸿模,实业家华绎之和漫画大师华君武等多个领域的翘楚,都出自于荡口华氏。

义庄善行

  荡口华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一件世代相承的家族大事——兴建义庄,生动诠释了《虑得集》中“力行德义”的深刻内涵。
华氏义庄大门

  明弘治年间,华贞固的曾孙华守吉曾经创办了无锡历史上的第一所义庄。到了清代,华氏家族的老义庄、新义庄、春义庄、襄义庄、永喜义庄先后在荡口北仓河沿岸落成。这些义庄本着“崇善孝义”的廉义精神,在当地济贫扶困、赡老扶幼。如同华氏治家有家规一样,这些义庄也都有着严格的庄义庄规。

  以华氏老义庄为例,这所义庄定有十款条约、八条细则以及续申规条。其中明确规定义庄设立董事一人、司事二人,由司事协助董事共同掌管义庄的田租、银钱、账册等一切事务。董事与司事每三年换届调整一次,必须由族内品行端正、经验丰富的人担当,如有能力不足或侵吞、挪用、徇私舞弊的情况出现,可以立即更换。
义庄条约

  华氏家族的义庄尊孝道、重廉洁、严纪律、讲诚信。除了济贫扶困、救助鳏寡孤独外,义庄还利用集体公产聘师设馆,兴办义学,对当地学子进行免费或半免费的教育。对于才智过人的学子,义庄还会设立额外的奖励津贴。

  光绪初年,华氏族人华芬远创设“怀芬书屋”,为华氏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后来,其子华耕乐又将书屋规模扩大,将“怀芬书屋”更名为“耕余书屋”,兼收镇上的外族子女免费入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华耕乐之子华鸿模将自己的毕生积蓄全部捐出,在“耕余书屋”的旧址上创办了荡口第一座新式学堂——华氏私立果育两等学堂(后改名为鸿模高等小学)。这所学校虽小,却云集了众多名师,国学名儒顾子重、音乐家刘天华等人都曾在这所学校任教。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等,都曾在这所学校读书。

荡口古镇·小桥流水

  行走在古镇临河的石街上,耳边仿佛听到了旧时繁忙的咿呀橹声桨声。那些临河而筑的旧时河房里,那些弥漫着数百年木头沉香的雕花门楣下,浸润着“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风民风,哺育出多少俊秀名流。崇德、重教、礼让、孝义……这些镌刻在脉络精髓中的特质,造就了一个流芳千年的荡口古镇。(纪小兰 整理)

为您推荐,值得收藏

更多相关新闻

中央纪委曝光9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

换届选举进行时,这9件事'沾不得'

'追逐金钱美色让我滑入泥潭无法自拔' 落马厅官警示录

索取好处费、骗取粮食直补、挪用集体资金…7月88起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被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六十一)】江苏无锡华氏:财不足为后世计 德可致后世绵远
荡口华氏义庄
江苏无锡华氏:财不足为后世计 德可致后世绵远
【锐思雅言】《虑得集》,江南华氏千年不衰的传家之秘
【家规·文化地理】江南古镇 悠悠荡口
荡口古镇随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