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水那些事儿


老子曾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至善之人如同水一样,无私地滋润着世间万物。然而,我们不禁发问,水真的能承载“上善”的徽号,水真的对人类有百利而无一害吗?。非也。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但也无时不刻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抗洪救灾


成语中有“水深火热”,“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词,可见人们对水的畏惧感是及其的强烈。人们对水畏惧感最早是源于上古时期洪水的肆虐,人们对于那段痛苦的回忆,至今仍在民间故事中流传。

正因如此,无论是在遥远无考的传说中,抑或是在良史笔下的信史中,有关治水的故事俯拾皆是。这里面既有成功拯救人民于的佳话,也有治水无效自送断头台的悲剧,治水的成功与否甚至决定一个王朝的存亡兴衰。

无论是远古传说抑或是文字信史中,古代治水者中家喻户晓、名声最大的莫过于鲧与大禹父子二人,两位尽心尽力,而结果却大相径庭,父亲因此身首异处,身败名裂,儿子却因此而大获人心,为日后问鼎华夏夯实基础。


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滔天,民不聊生,部族首领尧征问大臣,谁可以担此重任,治理水患,大臣皆曰:“鲧可”。尧对鲧有点迟疑,而大臣们却说:“等之末有贤于鲧者。”鲧与其他治水能人比较,算是那个时代治水方家中的佼佼者,尧再无能人可起用,也只好委任于鲧。鲧非平庸之辈,接受重任后,未曾懈怠于此,然而治水九年,终无成效,洪水还是肆虐依旧。原因在于他一味地采取堵的方式,“雍防天下百川”。固然水来土掩是人们对于治水早已形成的共识,在鲧之前也有治水者采取过这种方法,但是水来则用土掩,洪水无穷无尽,水位不断上升,用来堵水的大坝也不断加高,筑坝也不能停,何时才能穷尽,何日才能到头?不过是劳民伤财,扬汤止沸而已。鲧因治水无效而撤职查办,并最终处以极刑。数年后,尧禅位于舜。鲧是同时代最优秀的治水方家,他死后,留下的烂摊子无人能收拾,舜对此焦头烂额。


舜广开言路,寻求臣子们的意见,臣子都认为禹可负此重任。禹是鲧的儿子,他从小就对父亲治水的本领耳濡目染,自己也对治水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再加上他品行温和,刚毅果断,在品格上要胜于他父亲。舜没有把他视作为他父亲一般,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大禹像


家庭的巨大变故使他痛定思痛,暗下决心。父债子还,他需要为他的家族洗清污名,更需要告慰那些因父亲治水无效而导致家破人亡的苍苍蒸民。禹背负着家族的名誉和他个人的宏伟理想,开始了长达十三年而治水生涯。禹吸取了他父亲惨痛的教训,静下心来思考了他父亲失败的缘由。他亲力亲为,身先士卒,为了治水,抛弃家人,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他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但是他每当想起父亲的往事,心中便伤心痛楚,因此他未曾有片刻懈怠,唯恐恨己不争。他也懂得,自身的行为在黎民百姓中最有说服力,他的所作所为也确实赢得了大公无私的美誉。他在实践中发现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所在,堵水固然必不可少,但不切实际的堵水只能是事倍功半,几无成效。他开动脑筋,转换思维,堵既然不成,那就疏导。他采用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疏通了天下的大河大江,使洪水东流入海,洪水虽无穷,大海亦无底,再多的洪水,大海也能照单全收,纳为己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煎熬,禹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效,山南海北都留下了禹治水的足迹,九州四海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佳话。大禹凭借着自己的丰功伟绩澄清了家族的名誉,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他因此也成为舜禅位的最佳人选。

王姓始祖——太子晋


无独有偶,历史的车轮前进到西周王朝, 周灵王二十一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殿宇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对周灵王进行了劝谏。忠言逆耳,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当然这次洪水的规模远不及鲧禹时期,造成的损失也不足为虑。但是千载之下,人们依然称颂太子晋实事求是,敢于谏言,贬斥周灵王顽固不化,害民害己。太子晋的后人为了躲避政治危机,逃到现今太原这块地界,因为是王族后人,他们便以王为姓氏,太子晋也被尊为王姓始祖,当然这是后话了。


海瑞像


治水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治水者的品质和对治水的态度,从前海瑞治水,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而在元末时,黄河泛滥,民不聊生,统治者刻意克扣民工粮饷,对受灾地区亦照往年一样,横征暴敛,有过之无不及。号泣动乎邻里,嗟怨盈乎道路,隳突叫嚣声中终于导致人民纷纷竖起起义大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元朝江山社稷淹没在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之中。

一部浩浩荡荡的治水史,从中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历史的历史进程,王朝会因此而兴,王朝也会因此而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言不虚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禹的爷爷和爸爸
寒窑赋
读论语心得全集;身正令则行
王姓的由来——王子晋的故事
怪人不知理,知理不怪人!
《中国战略通史》第6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