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懂共情,就会在一个事上伤害孩子两次!



看了上面这个视频,不知大家作何感想?反正我当时看到视频里的孩子,心疼的很,对这种惩罚效果也深表怀疑。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而父母的不恰当应对,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去负面影响。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谈一谈,孩子伤心了,父母到底该如何觉察,以及应该如何恰当处理。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现实中,孩子们常常在一个事情上遭遇“双重”伤害

微信后台,一位妈妈问:

“您好,我家孩子现在有个问题让我很苦恼,希望您能帮我分析分析。举个例子,我说穿鞋出去玩了,他就不穿,任怎么说就是不,等大人气得不行了,走了,他又喊,妈妈给我穿鞋吧。我说机会错过了没有了,自己穿。他又死活不自己穿,哭得鼻涕眼泪一脸也不自己穿,真要气死我。你说怎么办呢,他这是什么心理啊?能这样由着他还是我坚持不管他啊?谢谢指点。”




面对这位妈妈的疑问,我脑海中反复播放的却是一个情绪始终未被看见的无助孩子:

一开始孩子“抵触”穿鞋的行为背后就有着未被父母读懂的情绪,或许孩子还沉浸在之前的某个愉快事件中不想出门,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时间,帮他转移注意力;或许孩子对“穿鞋”本身就有过很多不良体验,这就需要父母耐心教会孩子如何穿鞋;第二次,孩子求助妈妈帮忙却遭到拒绝,那种委屈又伤心、害怕又渴望的情绪可想而知。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拒绝了孩子两次:第一次是拒绝蹲下来看见孩子行为(拒绝穿鞋出门)背后的情绪;第二次则是拒绝接纳孩子已然崩溃的情绪及其陷于崩溃中的求助。父母的拒绝,等于是二次伤害。孩子体会到的不仅是不被接受和理解,还有无助、委屈甚至恐惧。

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很多父母对孩子冠之以“无理取闹”、“太难缠”。然而,其实孩子平日里许多“不听话”的行为,都不过是因为未被看见。因为未被看见,所以需要用力折腾,以此吸引父母注意。即使换来的只是父母的批评指责,但是这种批评指责其实也是一种“关注”。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行为就会遵循一个逻辑:有关注,好过无关注。于是孩子的坏行为反倒被固化了下来。


对孩子的接纳与共情,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为了避免孩子们因为没被“看见”而导致的行为问题被固化,父母们首要该做的,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如何接纳?一般而言,在孩子哭闹、发脾气时,冷处理、说教、威胁等方式都是欠妥当的。我们的建议是,与孩子“共情”:

首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在孩子内心有情绪时,他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父母的批评说教根本听不进去,而父母的理解却能够很快安抚孩子,让他们开口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所需。


其次,孩子的心情慢慢好起来后,可跟孩子探讨,并引导孩子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要注意的是,父母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左右,别跟着孩子生气,甚至赌气,比如本文开头那个案例,类似那位妈妈所说的“机会错过了没有了,自己穿”之类的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共情的方法静观育儿阐述过很多次。不过仍然有新爸妈们质疑“共情”是否有用,这是因为他们尝试过之后感觉作用不大。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一位妈妈说:


“孩子哭的时候,我有跟他共情的,跟他说‘好吧,我知道你因为没吃到糖难过了,但你的牙有问题不能吃糖,你又不是不知道。别再哭了。’”


在听她说话的时候,我在脑补她当时说这段话的神态,一定是极端不耐烦的。试想,妈妈本身就是带有情绪的,如何能做到很好地共情呢?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的前提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用在亲子关系方面,即是无论孩子顽劣、调皮、哭闹还是发脾气,父母都应该不做任何负面评价和要求,都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给予他温暖。父母只有持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才可能与孩子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孩子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且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始终如一,孩子才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当然,我们所强调的积极关注,是指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大人的各种“无原则宠爱”。一位妈妈这样说:


“我也不知道我家孩子脾气怎么那么大,一不如意,就能哭上好几个小时,这还不算,每次大哭之后,他都会生病——扁桃体发炎,继而高烧不退。这么反复几次之后,搞得大家都不敢随便说他了。家中老人更是各种哄、护、顺、宠,孩子好像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是不满意就用哭闹来威胁大人。”


从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大人的无原则宠爱已经养出了一个“心机”小孩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会不一样,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急脾气、暴性子,那么事前干预比事后处理效果会更好些。


其实,对于孩子的各种问题,静下来想一想,都会有很好的办法。只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卷入得太深,被孩子的情绪左右了。正如这位妈妈所说,“家中老人听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他们就直呼心脏受不了。”如此,在孩子发脾气哭闹时,父母最好是将孩子带到自己的房间,单独处理。

无数成功的育儿经验证明,父母巧用共情,孩子的情绪都能得到极大的安抚。这是由情绪的特殊性决定的。


心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一旦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愿望和需要,就能引起个体积极、肯定的情绪。”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可见,情绪是很主观的心理反应,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


这也就是很多大人觉得孩子大题小做的原因。“不就是衣服湿了一点点吗?有什么值得哭的。”“皮都没破,就大哭小叫的干什么。”大人只看到情绪的一个方面——外部表现,而没有认真去感受孩子的主观感受,关注他的生理唤醒。或许孩子哭,是因为这件衣服是孩子最喜欢的,或许他不是因为摔了跤而哭,而是因为受了惊吓。

而且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它十分依赖于照顾者对孩子的评价,包括言语的和动作、表情方面的。孩子在襁褓中就能敏锐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妈妈心情不好,孩子就比较难带。妈妈喜笑颜开,孩子就乖巧听话。


如,一位妈妈反映:


自己劳累了一天十分疲惫,好不容易收拾完家里,又耐着性子哄孩子睡觉。谁知早都过了平时的睡觉时间,孩子却十分清醒,不愿闭眼,始终黏着妈妈,哭闹着找妈妈抱、要妈妈陪。妈妈越哄越烦,最后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孩子大哭一小时,带着委屈睡着了,结果是半夜被噩梦惊醒,又哭闹一场。折腾下来,谁都没有睡好,妈妈和孩子的情绪都不佳。


我们知道,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妈妈,他们跟妈妈的关系是共生的。在孩子看来,妈妈有了烦躁情绪他也会不开心,并以为他会认为妈妈的情绪是指向自己的,因此,孩子会想要安抚妈妈,哭闹、黏妈妈正是孩子为此做出的努力,可惜的是,妈妈并未感应到孩子哭闹背后的尝试。


越累越不是好妈妈,或许妈妈换个方式,结果会完全不一样。累了乏了,家务就交给老公好了,甚至干脆不管了,直接把自己和孩子洗干净,开开心心地抱着宝贝上床睡觉就好。

功夫在平时: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然,所谓接纳与共情,不过是一种育儿技巧。要想真正看见孩子,呵护孩子的心灵健康,功夫还是在平时。在那些亲子关系建立的不甚好的家庭中,孩子的伤心往往是暗伤。他们和父母的不良关系,会很容易使得亲子沟通和各种技巧的使用,都沦为无效。

比如一位妈妈反映:


“孩子装病不去幼儿园,我反复威胁、游说,甚至开出各种条件利诱,他都不去,甚至撒谎说幼儿园放假大家都不去。后来我还是通过老师了解到,班上一个孩子老是欺负他,他害怕所以不敢去。孩子才五岁,就什么事都不跟说我。我根本不知道他一直在幼儿园过得不好。”



通过了解发现,这位妈妈对孩子十分严厉且情绪化,凭心情管教孩子:高兴时用各种物质满足孩子,不如意时对非打即骂,从未静下来听听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自然,孩子难受了、疼了、怕了,也不会意识到要第一时间找妈妈,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装病、撒谎)来解决。


对此,一方面,父母要多花些精力陪伴孩子,力求修复亲子感情、促进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不要家长制,更不要情绪化对待孩子,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是独立而有尊严的个体;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即使孩子入学了,父母仍是教育孩子的主体,父母需与老师保持积极互动,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园的情况。孩子回到家,父母要多留意观察孩子的情绪,是否开心?即使再忙,父母也要抽出时间跟孩子聊一聊,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足够好的父母:想要和孩子关系好,你得学会给予孩子5大成长空间
情商教育的三堂必修课
家长怎样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犯错时,父母别再对孩子大喊大叫,高情商父母这样做
话要这么说,孩子才会听你的!(简单明了)
王子文谈原生家庭: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密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