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播音员失音一年后的反思

作者:周东风

职业配音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魔咒就有破除的那一天。”



魔咒——笔者本不想用这充满玄幻色彩的词语来形容功能性构音障碍,但却又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甚至表现在少数语言工作者身上的构音异常问题能否称之为:功能性构音障碍,至今都鲜有定论,我们姑且就这样假定吧。


那么这种构音异常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有没有克服的方法呢?


作为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笔者,曾两次在中国传媒大学深造学习,自诩还是掌握了一定的语音知识和发声方法,但不幸的是这个幽灵般的“魔咒”于14年5月在我的身上应验了。我无法在文字中准确的描述那种“着魔”的状态,大致是:出现了浓重的鼻音,而平时轻松自然的咬字方式也被紧张、僵硬的舌部动作所替代。特别是舌根部犹如抽筋一般不听使唤,造成语速加快、语言含混不清,到后来甚至发展到和以前的录音判若两声,让人痛苦不堪!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遍访名医,得到的明确生理性诊断是:左侧声带略显肥厚,可这并不至于把声音搞成这个样子。北京同仁医院的喉科名医徐文教授充分了解了我的工作性质后,用纤维喉镜插入咽腔,并要求我用工作状态播一段音,结果发现是构音器官的过分紧张造成软腭的下塌。在每次播音甚至说话时,过多的气流经鼻腔流出,感觉气息不够、咬字吃力,无形中想加快语速,说完以前可以说完的字符,这就进入了一个怪圈。结合徐教授的分析,我深入地思考揣摩造成这种病态反应的原因。


首先是环境因素。笔者近几年播音量巨大,每天播音量在6小时以上,而现在很多配音客户的审美停留在浑厚、激昂的声音形式上,忽略了内容情感的真实表达。在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下,笔者开始逐渐迷失了方向,背离了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中出现了挤,压,喊的病态成分,再加上每天6小时以上的错误强化,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该习惯一旦形成根本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越是注意,构音器官就越和你对着干。


其次是个人因素。由于环境因素的客观存在,笔者把正确的播音创作方法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对声音形式的片面追求。在播音过程中,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声音浑厚不浑厚、深不深沉上。尤其在出现隐性病态反应后,没有深挖原因,依然把注意力放在声音的塑造上,背离了播音创作的初衷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运用多种方式调整构音状态,走了很多弯路,也收到了一些成效。现将一些感受和广大同行分享交流:


我们先从生理角度上说,在已知自身存在构音异常后,首先请权威医生排除生理疾患及心理因素,而后重点问题重点突破。既然知道过多的气流从鼻腔流出是造成大量鼻音的主要原因,那么按徐文教授的方法先捏着鼻子播一段话,然后放开鼻子播同样的一段话,反复比较两者的不同,尽量使两段语音的构音状态一致。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软腭挺起来,阻止气流涌入鼻腔,强化训练。在练习中注意舌体特别是舌根的放松。播读材料时一定要慢、轻、柔,也可尝试用记录速度练习。同时,可以用小音量哼唱一些低沉类型的歌曲,即便是构音异常的情况已体现在唱歌当中,也要每天坚持,必要时可以只哼不唱,提高自信。


其次,我们谈谈主观创作因素。在日常练习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把握上,让感情带着你走,而不是一张嘴就受构音不利情绪的影响,跟字音较劲,当然这很难做到,就如同一只折翅的飞鸟不去注意自己的翅膀一样。在练习中不要再受大气、激昂等思潮的影响,找到适合自己的用声状态。本人的授业老师付程教授在与我交流分析时曾这样对我说:声音条件上,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创作表达上,不要形式大于内容。仔细想想恩师的话不是一语中的吗?


总体来说,功能性构音异常的情况表现在强负荷语言工作者身上的情况比较多,笔者已知就有三位播音员存在类似情况。其中最严重的,主诉自己声带痛,各大医院都未能查出生理疾患,最后发展到连话也不想说了,后经一年多的康复训练恢复如初,又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所以,如果您不幸罹患此病,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有心理阴影,要始终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是“魔咒”就有破除的那一天!



来源:播音梦想俱乐部

作者:周东锋

值班编辑:周茜 邓颖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朋友(730)演讲一播音员发声技巧练习:舌尖后音的声母
北广《中国播音大全系列讲座之二》
夏青与葛兰:播音界传奇伉俪,用爱唤醒“植物人”丈夫,携手金婚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如何发声
了解唱戏时如何找到“共鸣”
发声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