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人生的真实含义
userphoto

2012.03.27

关注

死亡人生的真实含义

(2006-08-02 22:26:21)
分类: 每日随想

死亡人生的真实含义

 

 

/徐志频

 

昨天说了人活着的方面,看了清茗和江兄弟的回帖,想就这一话题继续说下去,那么今天就说有关死亡的话题了。

 

孔子说,不知死,焉知生?按照老子的说法,生死本就是同一个话题。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有关死亡的问题,是人类存在以来的所有问题中的第一大问题。

 

如果没有了死亡,人类无穷多的问题全部都不存在了。在长不过100年的人生中,人从生下来和离开世界时,都是一样的。虽然出生时的家庭与死后的葬礼依然区别,但那只是人为附加的小含义,因为大自然随后就让一切都显得绝对平等了。

 

死亡其实是懦弱与妥协者最安慰的一种形式,因为不管你在生前是多么的不同,死亡可以将一切差距拉平。但人生之不平又在什么?在欲。欲又在利,战争也不能例外,孙子说,兵争为利。欲之利,是造成人生间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其实社会底层人对社会的诅咒,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当时制度的不公,否则这样的诅咒永远都是负面的。因为丧失了欲,人就没有动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懒汉,都是不思进取者,最后社会不出一天就彻底毁灭了。恩格斯说,欲望,正是这可恶的欲望,是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强有力的杠杆。这句话可以说是看透了历史与人性后才做的结论。

 

人生有一个补偿法则,就是让再巨大的不公平最后也要走向绝对公平。所以成功的人也好,失败的人也好,面对的困难,人生的苦恼,总是一样多。身有亿万之富,自然是应有尽有,但当死亡一天一天威胁过来时,他的心理所需要承受的压力,与一个乞丐瞬间中了1000万后所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其实是一样的。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还是那些下台后的大政治家。在位时显赫一时,下台后那种失落的折磨,如果没有绝好的心理定力与承受能力,他连一天也活不下去。我们从来没看见哪个下台后的政治家疯狂,倒是看到有钱人在快死的时候失态。巴尔扎克笔下那个叫葛朗台的老头儿,一看就是心理素质奇差的,所以要看着黄金十字架,心理承受滔天的煎熬,在极度的痛苦与折磨中非常不甘心地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种痛苦哪里是人受的啊,所以穷人在钱与权的苦恼面前,反倒可以永远是一身轻松。老子说,多则惑,少则明。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只是一般人参不透,也做不到这一点而已。

 

这世上,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你的快乐越多,体验越多,痛苦也就越多,烦恼也就越多。所以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家伙们做事象下围棋一样,半天不动一个子,就是他们实在知道了,这毫不动弹,让一切都不发生,既没有有,也就无所谓失,就免了得失的烦恼。中国有句最通俗的俗语其实将人生快乐与烦恼的公平性也说透了,那就是赌场得意,情场失意。

 

所以,人生说白了就2个问题,一是欲,二是死。在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中,都是围绕爱与死这2大主题展开的。

 

海明威是个很有意思的作家,我在《男人之与写作》一文中弄了10000多字,就他也专门谈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比他更喜欢装大男人。他仿佛要用自己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来证实自己是个狮子一样的男人。但千古文人侠客梦,也只是个梦而已。作家的敏锐与想象怎么都在女人的天赋,在伟大的作家与伟大的政治家中,真正的顶天立地的大男人从头到尾在历史上找不出一个,因为这样的男人压根就入不了场。明白海明威的爱与死到底是什么,或许我们还可以最早追溯到他的童年,他曾被家里当作女孩子抚养过一段时间,所以长大后他以一种刻意在掩饰。但正是这种性格中的悖论,他的爱与死真正赋予了大男人的气概。

 

如果人真的可以失欲,如果人生的死真正就毫无意义,那么人生确实具备了绝对公平的条件。但社会现实,人总是在红尘中辗转,在爱与恨中展开或温柔似水,或铁血迸溅的情节。可见人性中追求的并不是生前与死后的公平,而是在死后的公平上追求生前的不公平。正因为为了生前尽量地不公平,所以人的欲望才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导演了那么多故事。或许在100年以后,除了几个绝对伟大的人物,其余的伟大与渺小都永远地消失,就象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存在过一样,但欲望的意义,正在生前的不公平。

 

死亡有时是一种诅咒,有时是一种期待的公平自然法则。红楼梦里,林黛玉说,大家都死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无非是看着4大家族从强极走向衰亡,悲剧与毁灭来印证死亡的力量,又在无意中引导人们去体会死亡。这样的死亡不能当真,就只具备美学意义了。

 

因为有了死亡,人生的思索也由此开始,也因此沉重。

 

当你积极起来时,无穷多消极的东西马上就套到你头上来。最大的消极就是你将来肯定要死的,到这一天,你创造的一切财富对你已毫无价值。在年轻的时候,一旦意识到了这点,你前进的动力马上就消失了大半。如果你无法承受自己辛苦一辈子赚了几千万,最后发现一切都是一场空的结局,你就不会有去创造的想法了。死亡总是在关键时刻拖你的后退。

 

但活着时的消极无疑已经只与死亡隔一张纸了。彻底消极与绝对积极的人,在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游走。因为亲人,因为生老病死,人在越成熟的时候,就越能掂量出这一话题的沉重分量。或许人内心里最彻底的震撼,都是从自己一手埋葬了自己父母后第一次强烈感觉到的?贾平凹在一篇写父亲与儿子关系的文章中说,父亲都希望儿子象他,但父亲从来都是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听来震惊,却又无奈。

 

因为死亡的存在,让人生的别离有了暂时与永久2类。因为让积极者取消张狂的积极,又让消极者积极起来,不让自己带走,死神到最后就成了人生中的一个敬畏。

 

今年5月,去衡山期间,在南岳大庙里看到这么一幅对联,大意是,在位时莫骄傲,需知上台终有下台时。这哪里是佛教,分明是人生哲学。若没有死亡的威胁,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狂徒会狂傲到丧失理智。但死亡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无条件地剥夺任何人说话的权力,于是在台上者几经起落后,终于学得乖巧起来,逐渐地就宠辱不惊,世事淡然在心,稳操世间一切而居心不乱了。

 

死亡对人产生震慑效果的还有基督教。这一教义认为,人生来有罪,如果在生时不努力赎罪,死后就下地狱。

 

无论是南岳门口里的那幅对联,还是基督教的教义,无非是借人生必死这一事实,作为压在人头顶的大山,让人被迫服从,从而少做恶,多行善。这只具备道德意义,却不具备任何科学意义与实证意义。

 

只有到了哲学家那里,死亡才真正象是死亡。一个传诵甚为广泛的说法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突然象想起了什么,对在身边守着自己死去的儿子说,哦,对了,我还欠邻居一只公鸡呢!你快去将我把它还了人家。说完才满意地闭上双眼,轻松离开世界。

 

这故事被后来的哲学家当作淡然坦然面对生死的例子。因为死亡在他眼里还不如一个人情重要——或许是?——如果是苏格拉底在临死的时候因为神智不清,而说了这么一句胡话呢?当然我这也是一句公鸡式的玩笑发问。世上真正能够坦然死亡的,到最后还得是哲学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年轻时是多么贫穷或者富贵,那人老了后就都有点哲学况味了。老年人其实都是哲学家,否则肯定和葛朗台差不多,经不起死亡的威胁。所有,我们看到年轻的死亡,都是猝发的,那是因为,非哲学家换了一种最哲学化的缘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文有感
关于生活的句子
史铁生经典语录赏析!
【美】卡特莱特《叔本华传》
人生真的有意义吗?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
名人论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