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饶城的前尘往事(下)·上饶日报数字报·上饶新闻网

  古城是一本大书,就这样一页又一页翻过去了。好也罢坏也罢,这一页翻过去了,永远不可能再重翻一次。走进历史去探查,走出历史再思考,是一件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尊重历史,顺应规律,我们后来的事就会办得好一点。城市建设本身是一种人文关怀,如果今后在城区争先恐后矗起的水泥森林中,能多少附带一些历史的厚度,融入一些人文情怀,要比耍弄一些虚假文化符号甚至是外国的文化膏药实在得多,我们毕竟还能从城市的性格中认识回家的路,还能认识自己是谁。

  我不赞成复古守旧。但我们能不能在建设中想些什么办法保存一些古老的记忆呢?比如地名,比如风格,比如城市符号特征。反正我觉得诸如金龙岗、四股头、小校场、钟楼巷、鼓楼巷、粮厅巷、仓门口、桃花弄、青石弄、花红巷、牌楼底、天津桥头、箭道巷、普济巷、府牢巷……这些名字,能传达一种生命信息,侵润着市民们深入骨髓的家园情结。在家时你还不觉得,一旦漂泊天涯多年,无论你富贵发达也好,穷困潦倒也罢,一朝耳边突然响起一个乡音:“我住水南街!”“五桂山对面是汪家园!”都会让你浑身颤抖、热泪盈眶!

  试想一下,一个城市如果逐年把这些特定的基因都排空了,那不是像一个失忆的人吗?即使你把他打扮得再漂亮,仍是一个白痴。我们还是接着翻阅上饶城的前尘往事。

  寻找广信府衙门

  明太祖庚子年(1360年),改信州路为广信府。洪武年间,上饶城重建过一次,各项城市设施彻底更新扩建。府衙作为城市中心,坐标必定占据城市“风水大穴”,统领全城气脉。要了解这座城市,必须要先找出这个中心坐标。

  从清同治庚午版“上饶县城图”上看,当时为府、县同城。广信府衙门正堂坐北朝南,由北门西炮台、府衙、南城门组成城区主中轴线,出南门过平政桥(浮桥)直通水南。县衙则在城东区由北门东炮台,古天宁寺(今上饶茶厂东南)、县衙正堂、春浦门组成一条同样南北向的副中轴线,另成格局,正对南屏山的文笔峰。主中轴线上,府衙前是照壁,再往南则是鼓楼洞。时过境迁,鼓楼早已不存。但是我们仍能在现存古地名中找到一条“鼓楼巷”。鼓楼巷西起南门路,东至四股头,北与中山路平行。南门路就是古城区的主中轴线,这条东西向横贯南门路中轴线的鼓楼巷应该是因“鼓楼”而得名。古代鼓楼洞大致就在鼓楼巷与南门路的交叉处附近。府衙前的照壁大致就在今天的中山路中央,处在府衙大门与鼓楼的中间偏北位置。照壁后就是广信府衙门旧址,大致位置就在老供电局大楼一带。当年此处背靠金龙岗高地,面朝信江,又有南屏山作为朝山。

  中山公园在哪里

  1941年日本人在浙江镇海登陆,当地有一个叫关太平的青年逃避战火来到上饶。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当时的“江西省立上饶民众教育馆”当职员。据他在解放后写的一篇回忆录中说,当时的民众教育馆坐落在“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现已无存,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关太平回忆说,抗战时经常“跑警报。”“当时跑警报有两条路:一条是出公园大门一直向南过浮桥,到信江对岸山麓去躲……另一条路是出公园大门向左拐,出东门,那里有一片田野,有一些小山可躲……”

  这段话锁定了公园大门坐标方位:往南直跑可以过浮桥,向左拐可以出东门。关太平说的“公园大门”就在老供电局大楼这个位置。也就是说广信府衙门旧址那时变成了中山公园。难怪门前这条路叫“中山路”,大概是园以路名,或者路以园名。

  关太平描述当时中山公园的情形说:“上饶民教馆,归省教育厅管,全称是江西省立上饶民众教育馆,它当时坐落在中山公园。直冲公园大门进去,远处有一礼堂,这是全城最大的礼堂……每有重要集会,也大都在这举行。从大礼堂后门出去,顺着台阶而上,就是民教馆所在地。那里地势较高,左右各有两排平房,即为民教馆职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后面有门,可通后山。有些人贪近便,常从中山公园大门进来,旁若无人地穿过礼堂和民教馆,径去后山……民教馆还在树林里办过颇为热闹的‘大众茶园’。”这段回忆证实,中山公园是民众集会、娱乐和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它的后面有“后山”,园中有树林,而且由台阶逐级而上,说明是坡地,“后山”肯定更高更为僻静。

  “四股头”是哪“四股”

  老上饶市政府大院东南面的“四股头”,名称有点怪。有人说“四股头”原来叫“蚀骨头”,那一片是妓女窝,男人在那里骨头都要被腐蚀掉。

  “四股头”是长条低洼地,早期住房很少,甚至没有正经房屋。因为此地不是平地,而是一条大沟直通信江。北边的金龙岗和东门都比较高,雨水和废水都向低洼处流来,到四股头这个地方冲成一条大沟。至今此地地平面仍然低于两边街道很多,实际上是早年城区的出水口。

  “四股头”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很简单,由原粮厅巷、贵溪馆以及东城的老县门口、学场门口四股水汇集此而名。

  至于是不是“蚀骨头”,没有确实的证据。此处居民是解放后陆续迁入的。因为此地离机关大院近,政府就在这里建了一批平房,安置地委行署领导和家属及部分机关干部,地委书记也住在这里,成了“高干区”。四股头居民区实际上是解放后城市治理增加的新居民区,但名称却很古老。

  老城区有多大

  这里说的老城区是指上饶城在道光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时的范围。因为能留存至今的城区痕迹都是这次重修的遗迹。

  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的城围1163.6丈(小于明城墙的“九里二十步”)。整个城区成不规整的鸭蛋型,东西长南北短。大致是依地形、地貌的状况随形就势而建。

  西门在已经拆去的“仙乐斯”地段。笔者曾经亲眼目睹当年拆此地基上的老屋。门面拆去以后,屋内的情景令我大吃一惊:房子看去很大,屋项下却不全是空间,后部一大半是城墙占据。屋顶把整段城墙包在下面,而外面却一点也看不出来。西门内的信江东路早年往东只到南门路止,名叫西街,后曾改名仓门街。附近的灵山路,建国前俗名王门廊,1958年8月才命名为灵山路。

  现五三大道中段以北,是位置较高无人居住的荒坡,城墙经过马皇庙之后往高坡发展,向东伸展,这一线筑有东、西两个炮台把北门夹在中间。现在的北门新村位置,就是旧城北门之外的城郊荒岗。北门的旧址应在北门新村以南的楼群中间某一处。此处向南与古普济堂(现仍有普济巷古地名)、府衙、南门大致成一直线,为城区中轴线北端。

  东部城墙从东炮台开始继续沿高地延伸,往南包抄时基本成一弧形,东门就设在弧形的顶端。东门以内的东城区为上饶县衙门行政功能配套区。县文庙(北)和粮厅(南)是它的大致西界(粮厅巷名现仍留存,清朝粮厅位置大致在巷东现军分区院内。粮厅巷为T形巷道,南起中山路,北至上饶茶厂,折东连接箭道巷,折西至金龙岗南段紧靠市政府大院西侧)。上饶市地名志载,同治年间,中山路粮厅巷至东门的这一段名叫府东街,也就是说东门是府东街的终点。

  东门以南的城墙继续偏斜向西南延伸,城墙在解放前后还存在,许多60岁上下的人都见过。笔者1990年在军分区招待所院内仍见过一段被隔成水塘的护城河用来养鱼,此处现在被压在“澳门豆捞”的大厦底下了。南门的位置最清楚,因为南门路和浮桥成为了它的标志。南门路至少明代就有此名,明代抚州人傅涵曾有“羊角小车上饶过、南门路向北南横。”上饶市地名志称,南门路,以南端是旧城南门而得名,同治年间名叫南门大街,民国年间先后名鼓楼洞、中山街、南门街。南门是正门,以河为堑、浮桥头建有非常正规的青石码头和缆船铁柱。此码头直到21世纪初才因修建滨江公园而被填埋(古城地标从此消失,太可惜了)。南门既是中轴线的南端,是府衙当门出路,又要容纳较繁荣的西街南行的(因只有此处可过河)人众,是非常气派的。

  何为“三府署”

  老市政府大院西侧的这条南北向的路叫金龙岗路。“金龙岗”这个地名前朝就有,路也存在的,但是这条路的名字当年却不叫金龙岗路,叫“三府弄”。现金龙岗路是十字型街道,经道南起自中山路,北至五三大道,长度为500米。纬道西起马皇庙,东接小校场和粮厅巷,长度为250米。可当年为什么叫三府弄呢?

  原来在金龙岗纬道西端靠近马皇庙处,有一个三府署。《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解释:三府,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署的合称。太尉府掌管军队(武事),司徒府掌管户部(民政),司空府掌管工部(工程建设),这三府职掌的事务延伸到地方就需一个执行机构来实施,也许这就是地方设有三府署的原因。三司各有属官,按例分道巡察各府、州、县,因此地方三府署是本省三司在各地的分支衙门。将连通三府署与府衙的这条路取名三府弄的原因,是因为两者联系密切,常有公事往来,行走较多。

  从三府弄的位置可以看出:当年老供电局和市检察院、科情所等地盘和市政府大院是完整的一块地方,正对南门的这一大块是府衙,市政府大院的东边部分是文昌宫和考棚旧址,再往东就是粮厅巷和粮仓了。三府弄与粮厅巷中间的这一大片地是当年上饶内城区的核心区城。

  

  □ 郭汉才  古城是一本大书,就这样一页又一页翻过去了。好也罢坏也罢,这一页翻过去了,永远不可能再重翻一次。走进历史去探查,走出历史再思考,是一件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尊重历史,顺应规律,我们后来的事就会办得好一点。城市建设本身是一种人文关怀,如果今后在城区争先恐后矗起的水泥森林中,能多少附带一些历史的厚度,融入一些人文情怀,要比耍弄一些虚假文化符号甚至是外国的文化膏药实在得多,我们毕竟还能从城市的性格中认识回家的路,还能认识自己是谁。

  我不赞成复古守旧。但我们能不能在建设中想些什么办法保存一些古老的记忆呢?比如地名,比如风格,比如城市符号特征。反正我觉得诸如金龙岗、四股头、小校场、钟楼巷、鼓楼巷、粮厅巷、仓门口、桃花弄、青石弄、花红巷、牌楼底、天津桥头、箭道巷、普济巷、府牢巷……这些名字,能传达一种生命信息,侵润着市民们深入骨髓的家园情结。在家时你还不觉得,一旦漂泊天涯多年,无论你富贵发达也好,穷困潦倒也罢,一朝耳边突然响起一个乡音:“我住水南街!”“五桂山对面是汪家园!”都会让你浑身颤抖、热泪盈眶!

  试想一下,一个城市如果逐年把这些特定的基因都排空了,那不是像一个失忆的人吗?即使你把他打扮得再漂亮,仍是一个白痴。我们还是接着翻阅上饶城的前尘往事。

  寻找广信府衙门

  明太祖庚子年(1360年),改信州路为广信府。洪武年间,上饶城重建过一次,各项城市设施彻底更新扩建。府衙作为城市中心,坐标必定占据城市“风水大穴”,统领全城气脉。要了解这座城市,必须要先找出这个中心坐标。

  从清同治庚午版“上饶县城图”上看,当时为府、县同城。广信府衙门正堂坐北朝南,由北门西炮台、府衙、南城门组成城区主中轴线,出南门过平政桥(浮桥)直通水南。县衙则在城东区由北门东炮台,古天宁寺(今上饶茶厂东南)、县衙正堂、春浦门组成一条同样南北向的副中轴线,另成格局,正对南屏山的文笔峰。主中轴线上,府衙前是照壁,再往南则是鼓楼洞。时过境迁,鼓楼早已不存。但是我们仍能在现存古地名中找到一条“鼓楼巷”。鼓楼巷西起南门路,东至四股头,北与中山路平行。南门路就是古城区的主中轴线,这条东西向横贯南门路中轴线的鼓楼巷应该是因“鼓楼”而得名。古代鼓楼洞大致就在鼓楼巷与南门路的交叉处附近。府衙前的照壁大致就在今天的中山路中央,处在府衙大门与鼓楼的中间偏北位置。照壁后就是广信府衙门旧址,大致位置就在老供电局大楼一带。当年此处背靠金龙岗高地,面朝信江,又有南屏山作为朝山。

  中山公园在哪里

  1941年日本人在浙江镇海登陆,当地有一个叫关太平的青年逃避战火来到上饶。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当时的“江西省立上饶民众教育馆”当职员。据他在解放后写的一篇回忆录中说,当时的民众教育馆坐落在“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现已无存,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关太平回忆说,抗战时经常“跑警报。”“当时跑警报有两条路:一条是出公园大门一直向南过浮桥,到信江对岸山麓去躲……另一条路是出公园大门向左拐,出东门,那里有一片田野,有一些小山可躲……”

  这段话锁定了公园大门坐标方位:往南直跑可以过浮桥,向左拐可以出东门。关太平说的“公园大门”就在老供电局大楼这个位置。也就是说广信府衙门旧址那时变成了中山公园。难怪门前这条路叫“中山路”,大概是园以路名,或者路以园名。

  关太平描述当时中山公园的情形说:“上饶民教馆,归省教育厅管,全称是江西省立上饶民众教育馆,它当时坐落在中山公园。直冲公园大门进去,远处有一礼堂,这是全城最大的礼堂……每有重要集会,也大都在这举行。从大礼堂后门出去,顺着台阶而上,就是民教馆所在地。那里地势较高,左右各有两排平房,即为民教馆职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后面有门,可通后山。有些人贪近便,常从中山公园大门进来,旁若无人地穿过礼堂和民教馆,径去后山……民教馆还在树林里办过颇为热闹的‘大众茶园’。”这段回忆证实,中山公园是民众集会、娱乐和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它的后面有“后山”,园中有树林,而且由台阶逐级而上,说明是坡地,“后山”肯定更高更为僻静。

  “四股头”是哪“四股”

  老上饶市政府大院东南面的“四股头”,名称有点怪。有人说“四股头”原来叫“蚀骨头”,那一片是妓女窝,男人在那里骨头都要被腐蚀掉。

  “四股头”是长条低洼地,早期住房很少,甚至没有正经房屋。因为此地不是平地,而是一条大沟直通信江。北边的金龙岗和东门都比较高,雨水和废水都向低洼处流来,到四股头这个地方冲成一条大沟。至今此地地平面仍然低于两边街道很多,实际上是早年城区的出水口。

  “四股头”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很简单,由原粮厅巷、贵溪馆以及东城的老县门口、学场门口四股水汇集此而名。

  至于是不是“蚀骨头”,没有确实的证据。此处居民是解放后陆续迁入的。因为此地离机关大院近,政府就在这里建了一批平房,安置地委行署领导和家属及部分机关干部,地委书记也住在这里,成了“高干区”。四股头居民区实际上是解放后城市治理增加的新居民区,但名称却很古老。

  老城区有多大

  这里说的老城区是指上饶城在道光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时的范围。因为能留存至今的城区痕迹都是这次重修的遗迹。

  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的城围1163.6丈(小于明城墙的“九里二十步”)。整个城区成不规整的鸭蛋型,东西长南北短。大致是依地形、地貌的状况随形就势而建。

  西门在已经拆去的“仙乐斯”地段。笔者曾经亲眼目睹当年拆此地基上的老屋。门面拆去以后,屋内的情景令我大吃一惊:房子看去很大,屋项下却不全是空间,后部一大半是城墙占据。屋顶把整段城墙包在下面,而外面却一点也看不出来。西门内的信江东路早年往东只到南门路止,名叫西街,后曾改名仓门街。附近的灵山路,建国前俗名王门廊,1958年8月才命名为灵山路。

  现五三大道中段以北,是位置较高无人居住的荒坡,城墙经过马皇庙之后往高坡发展,向东伸展,这一线筑有东、西两个炮台把北门夹在中间。现在的北门新村位置,就是旧城北门之外的城郊荒岗。北门的旧址应在北门新村以南的楼群中间某一处。此处向南与古普济堂(现仍有普济巷古地名)、府衙、南门大致成一直线,为城区中轴线北端。

  东部城墙从东炮台开始继续沿高地延伸,往南包抄时基本成一弧形,东门就设在弧形的顶端。东门以内的东城区为上饶县衙门行政功能配套区。县文庙(北)和粮厅(南)是它的大致西界(粮厅巷名现仍留存,清朝粮厅位置大致在巷东现军分区院内。粮厅巷为T形巷道,南起中山路,北至上饶茶厂,折东连接箭道巷,折西至金龙岗南段紧靠市政府大院西侧)。上饶市地名志载,同治年间,中山路粮厅巷至东门的这一段名叫府东街,也就是说东门是府东街的终点。

  东门以南的城墙继续偏斜向西南延伸,城墙在解放前后还存在,许多60岁上下的人都见过。笔者1990年在军分区招待所院内仍见过一段被隔成水塘的护城河用来养鱼,此处现在被压在“澳门豆捞”的大厦底下了。南门的位置最清楚,因为南门路和浮桥成为了它的标志。南门路至少明代就有此名,明代抚州人傅涵曾有“羊角小车上饶过、南门路向北南横。”上饶市地名志称,南门路,以南端是旧城南门而得名,同治年间名叫南门大街,民国年间先后名鼓楼洞、中山街、南门街。南门是正门,以河为堑、浮桥头建有非常正规的青石码头和缆船铁柱。此码头直到21世纪初才因修建滨江公园而被填埋(古城地标从此消失,太可惜了)。南门既是中轴线的南端,是府衙当门出路,又要容纳较繁荣的西街南行的(因只有此处可过河)人众,是非常气派的。

  何为“三府署”

  老市政府大院西侧的这条南北向的路叫金龙岗路。“金龙岗”这个地名前朝就有,路也存在的,但是这条路的名字当年却不叫金龙岗路,叫“三府弄”。现金龙岗路是十字型街道,经道南起自中山路,北至五三大道,长度为500米。纬道西起马皇庙,东接小校场和粮厅巷,长度为250米。可当年为什么叫三府弄呢?

  原来在金龙岗纬道西端靠近马皇庙处,有一个三府署。《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解释:三府,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署的合称。太尉府掌管军队(武事),司徒府掌管户部(民政),司空府掌管工部(工程建设),这三府职掌的事务延伸到地方就需一个执行机构来实施,也许这就是地方设有三府署的原因。三司各有属官,按例分道巡察各府、州、县,因此地方三府署是本省三司在各地的分支衙门。将连通三府署与府衙的这条路取名三府弄的原因,是因为两者联系密切,常有公事往来,行走较多。

  从三府弄的位置可以看出:当年老供电局和市检察院、科情所等地盘和市政府大院是完整的一块地方,正对南门的这一大块是府衙,市政府大院的东边部分是文昌宫和考棚旧址,再往东就是粮厅巷和粮仓了。三府弄与粮厅巷中间的这一大片地是当年上饶内城区的核心区城。

  

  □ 郭汉才  古城是一本大书,就这样一页又一页翻过去了。好也罢坏也罢,这一页翻过去了,永远不可能再重翻一次。走进历史去探查,走出历史再思考,是一件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尊重历史,顺应规律,我们后来的事就会办得好一点。城市建设本身是一种人文关怀,如果今后在城区争先恐后矗起的水泥森林中,能多少附带一些历史的厚度,融入一些人文情怀,要比耍弄一些虚假文化符号甚至是外国的文化膏药实在得多,我们毕竟还能从城市的性格中认识回家的路,还能认识自己是谁。

  我不赞成复古守旧。但我们能不能在建设中想些什么办法保存一些古老的记忆呢?比如地名,比如风格,比如城市符号特征。反正我觉得诸如金龙岗、四股头、小校场、钟楼巷、鼓楼巷、粮厅巷、仓门口、桃花弄、青石弄、花红巷、牌楼底、天津桥头、箭道巷、普济巷、府牢巷……这些名字,能传达一种生命信息,侵润着市民们深入骨髓的家园情结。在家时你还不觉得,一旦漂泊天涯多年,无论你富贵发达也好,穷困潦倒也罢,一朝耳边突然响起一个乡音:“我住水南街!”“五桂山对面是汪家园!”都会让你浑身颤抖、热泪盈眶!

  试想一下,一个城市如果逐年把这些特定的基因都排空了,那不是像一个失忆的人吗?即使你把他打扮得再漂亮,仍是一个白痴。我们还是接着翻阅上饶城的前尘往事。

  寻找广信府衙门

  明太祖庚子年(1360年),改信州路为广信府。洪武年间,上饶城重建过一次,各项城市设施彻底更新扩建。府衙作为城市中心,坐标必定占据城市“风水大穴”,统领全城气脉。要了解这座城市,必须要先找出这个中心坐标。

  从清同治庚午版“上饶县城图”上看,当时为府、县同城。广信府衙门正堂坐北朝南,由北门西炮台、府衙、南城门组成城区主中轴线,出南门过平政桥(浮桥)直通水南。县衙则在城东区由北门东炮台,古天宁寺(今上饶茶厂东南)、县衙正堂、春浦门组成一条同样南北向的副中轴线,另成格局,正对南屏山的文笔峰。主中轴线上,府衙前是照壁,再往南则是鼓楼洞。时过境迁,鼓楼早已不存。但是我们仍能在现存古地名中找到一条“鼓楼巷”。鼓楼巷西起南门路,东至四股头,北与中山路平行。南门路就是古城区的主中轴线,这条东西向横贯南门路中轴线的鼓楼巷应该是因“鼓楼”而得名。古代鼓楼洞大致就在鼓楼巷与南门路的交叉处附近。府衙前的照壁大致就在今天的中山路中央,处在府衙大门与鼓楼的中间偏北位置。照壁后就是广信府衙门旧址,大致位置就在老供电局大楼一带。当年此处背靠金龙岗高地,面朝信江,又有南屏山作为朝山。

  中山公园在哪里

  1941年日本人在浙江镇海登陆,当地有一个叫关太平的青年逃避战火来到上饶。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当时的“江西省立上饶民众教育馆”当职员。据他在解放后写的一篇回忆录中说,当时的民众教育馆坐落在“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现已无存,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关太平回忆说,抗战时经常“跑警报。”“当时跑警报有两条路:一条是出公园大门一直向南过浮桥,到信江对岸山麓去躲……另一条路是出公园大门向左拐,出东门,那里有一片田野,有一些小山可躲……”

  这段话锁定了公园大门坐标方位:往南直跑可以过浮桥,向左拐可以出东门。关太平说的“公园大门”就在老供电局大楼这个位置。也就是说广信府衙门旧址那时变成了中山公园。难怪门前这条路叫“中山路”,大概是园以路名,或者路以园名。

  关太平描述当时中山公园的情形说:“上饶民教馆,归省教育厅管,全称是江西省立上饶民众教育馆,它当时坐落在中山公园。直冲公园大门进去,远处有一礼堂,这是全城最大的礼堂……每有重要集会,也大都在这举行。从大礼堂后门出去,顺着台阶而上,就是民教馆所在地。那里地势较高,左右各有两排平房,即为民教馆职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后面有门,可通后山。有些人贪近便,常从中山公园大门进来,旁若无人地穿过礼堂和民教馆,径去后山……民教馆还在树林里办过颇为热闹的‘大众茶园’。”这段回忆证实,中山公园是民众集会、娱乐和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它的后面有“后山”,园中有树林,而且由台阶逐级而上,说明是坡地,“后山”肯定更高更为僻静。

  “四股头”是哪“四股”

  老上饶市政府大院东南面的“四股头”,名称有点怪。有人说“四股头”原来叫“蚀骨头”,那一片是妓女窝,男人在那里骨头都要被腐蚀掉。

  “四股头”是长条低洼地,早期住房很少,甚至没有正经房屋。因为此地不是平地,而是一条大沟直通信江。北边的金龙岗和东门都比较高,雨水和废水都向低洼处流来,到四股头这个地方冲成一条大沟。至今此地地平面仍然低于两边街道很多,实际上是早年城区的出水口。

  “四股头”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很简单,由原粮厅巷、贵溪馆以及东城的老县门口、学场门口四股水汇集此而名。

  至于是不是“蚀骨头”,没有确实的证据。此处居民是解放后陆续迁入的。因为此地离机关大院近,政府就在这里建了一批平房,安置地委行署领导和家属及部分机关干部,地委书记也住在这里,成了“高干区”。四股头居民区实际上是解放后城市治理增加的新居民区,但名称却很古老。

  老城区有多大

  这里说的老城区是指上饶城在道光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时的范围。因为能留存至今的城区痕迹都是这次重修的遗迹。

  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的城围1163.6丈(小于明城墙的“九里二十步”)。整个城区成不规整的鸭蛋型,东西长南北短。大致是依地形、地貌的状况随形就势而建。

  西门在已经拆去的“仙乐斯”地段。笔者曾经亲眼目睹当年拆此地基上的老屋。门面拆去以后,屋内的情景令我大吃一惊:房子看去很大,屋项下却不全是空间,后部一大半是城墙占据。屋顶把整段城墙包在下面,而外面却一点也看不出来。西门内的信江东路早年往东只到南门路止,名叫西街,后曾改名仓门街。附近的灵山路,建国前俗名王门廊,1958年8月才命名为灵山路。

  现五三大道中段以北,是位置较高无人居住的荒坡,城墙经过马皇庙之后往高坡发展,向东伸展,这一线筑有东、西两个炮台把北门夹在中间。现在的北门新村位置,就是旧城北门之外的城郊荒岗。北门的旧址应在北门新村以南的楼群中间某一处。此处向南与古普济堂(现仍有普济巷古地名)、府衙、南门大致成一直线,为城区中轴线北端。

  东部城墙从东炮台开始继续沿高地延伸,往南包抄时基本成一弧形,东门就设在弧形的顶端。东门以内的东城区为上饶县衙门行政功能配套区。县文庙(北)和粮厅(南)是它的大致西界(粮厅巷名现仍留存,清朝粮厅位置大致在巷东现军分区院内。粮厅巷为T形巷道,南起中山路,北至上饶茶厂,折东连接箭道巷,折西至金龙岗南段紧靠市政府大院西侧)。上饶市地名志载,同治年间,中山路粮厅巷至东门的这一段名叫府东街,也就是说东门是府东街的终点。

  东门以南的城墙继续偏斜向西南延伸,城墙在解放前后还存在,许多60岁上下的人都见过。笔者1990年在军分区招待所院内仍见过一段被隔成水塘的护城河用来养鱼,此处现在被压在“澳门豆捞”的大厦底下了。南门的位置最清楚,因为南门路和浮桥成为了它的标志。南门路至少明代就有此名,明代抚州人傅涵曾有“羊角小车上饶过、南门路向北南横。”上饶市地名志称,南门路,以南端是旧城南门而得名,同治年间名叫南门大街,民国年间先后名鼓楼洞、中山街、南门街。南门是正门,以河为堑、浮桥头建有非常正规的青石码头和缆船铁柱。此码头直到21世纪初才因修建滨江公园而被填埋(古城地标从此消失,太可惜了)。南门既是中轴线的南端,是府衙当门出路,又要容纳较繁荣的西街南行的(因只有此处可过河)人众,是非常气派的。

  何为“三府署”

  老市政府大院西侧的这条南北向的路叫金龙岗路。“金龙岗”这个地名前朝就有,路也存在的,但是这条路的名字当年却不叫金龙岗路,叫“三府弄”。现金龙岗路是十字型街道,经道南起自中山路,北至五三大道,长度为500米。纬道西起马皇庙,东接小校场和粮厅巷,长度为250米。可当年为什么叫三府弄呢?

  原来在金龙岗纬道西端靠近马皇庙处,有一个三府署。《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解释:三府,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署的合称。太尉府掌管军队(武事),司徒府掌管户部(民政),司空府掌管工部(工程建设),这三府职掌的事务延伸到地方就需一个执行机构来实施,也许这就是地方设有三府署的原因。三司各有属官,按例分道巡察各府、州、县,因此地方三府署是本省三司在各地的分支衙门。将连通三府署与府衙的这条路取名三府弄的原因,是因为两者联系密切,常有公事往来,行走较多。

  从三府弄的位置可以看出:当年老供电局和市检察院、科情所等地盘和市政府大院是完整的一块地方,正对南门的这一大块是府衙,市政府大院的东边部分是文昌宫和考棚旧址,再往东就是粮厅巷和粮仓了。三府弄与粮厅巷中间的这一大片地是当年上饶内城区的核心区城。

  

  □ 郭汉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在上饶,关于它的N个真相,你了解多少?
南门城墙,一镜到底,震撼
(转)临海南门浮桥
三跨人民桥
古镇辛集史话(二)辛集镇和辛集镇城墙
〖赣州市〗赣州城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