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床微生物学原则的非非是是


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按:下面文字在去年秋季杭州质控年会、今年年初临床微生物论坛QQ讲堂,分别给各位师友、同道口头汇报过。这里是文字版,有格式调整,细节增补和修改。


笔者翻译、学习专业的指南、文献和书籍,结合实践,逐渐抽象出一些关于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针对常规检验和临床诊治、防控,共14条。不直接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如果说一线检验工作中,这些原则完全不可违背,大概过分一些。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恪守、践行,却庶几不远。


1.检验医学:是医学(对应实验室工作的分析前/后环节),因此必须尊重医学规律(指南、循证规律、历史经验),同时结合患者具体实际(个体差异),谋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 医学的本质是治愈(主动外部干预)、扶助(激活自身潜力)和关怀(心灵的安慰与共鸣)。


☆ 漠视指南和循证规律,等于从整体上否定了现代西方医学。


☆ 漠视患者,等于从根本上放弃了医学的服务本旨。


☆ 既然名之为医学,出具结论性报告/诊断性报告、参与会诊和临床查房,是题中应有之意。


宁永忠,王辉.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参与感染性疾病临床会诊的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2):982-986.


☆ 实验室对临床医生、感控人士、临床药师的尊重,根本上是对临床医学、感染控制学、临床药学的尊重。反之亦然,是他们对临床微生物学的尊重。


2.医学检验:是科学(对应实验室工作的分析中环节),有一套必须遵守的科学理念、思维范式、技术程序和细节要求。


☆ 科学的本质是客观(不受主观影响,不是谶语、不是神谕)、准确(一定程度上)、可重复(前提存在,则结果重现)。


☆ 技术要求比如:BALF与尿液普通细菌培养时应该定量培养,已成常规,不可违背。比如脑脊液细菌普通培养,应该加巧克力培养基,已成常规,不可违背。


☆ 不尊重科学而妄议科学,不遵守规程而胡乱操作,则只能是自外于专业领域。


3.分级理念:证据分级(主要是微生物学证据)、诊断分级(对应微生物学证据)、治疗分级(与诊断分级彼此对应)、控制分级(取决于微生物的毒力和传播力)。


☆ 分级理念肇始于1980年代,体现了人类医学认识的发展细化,由二元进展到三元/多元。这是逻辑上的自然递进、必然发展。


☆ 笔者概括:三层诊断(拟诊、极似诊断、确诊)、四层用药(预防用药、经验治疗、抢先治疗、靶向治疗)、两源控制(感染灶控制、感染源控制)、指南一道。详见下文。


宁永忠. 《感染性疾病的理念》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4.获得微生物学证据的前提是适应征、必要性。


☆ 部分国内、国际文献,完全忽视了适应征,应该警醒。部分检查的适应征尚不明确,值得研究探讨。


☆ 不是所有的感染都要取得微生物学证据。有适应征、有必要时,要尽可能获得微生物学证据。


☆ 没有适应征而随意检查,是一种敲诈。有了适应征和必要性而不做检查,是一种渎职。


5.有标本留取的适应征、必要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在经验治疗前/同时获得微生物学标本;治疗后仍然可以获得微生物学标本(不过可能不是最佳时机)。


☆ “治疗前留取相应的微生物学标本”,笔者称之为感染性疾病的“铁律”——不可违背。


☆ 国内实际违背却不能更多。甚至为了应付检查、为了完善病历才留标本。


6.微生物学证据:方法、标本、微生物种/特异性成份三结合。分离株信息多数情况下是评价其他证据的金标准。


☆ 方法学评价(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标本特质(部位、合格、性状/性质)、种属指向。这些信息的不同,导致证据的作用各异。确诊性证据:三者最优,并且各疾病有各自细节规定。


☆ 三者是关联对应关系,不可分割。比如全血不做常规革兰染色,粪便标本不做常规革兰染色,阴道分泌物和粪便标本不做普通培养。


☆ 分离株是微生物学的特质,是微生物学不同于医学检验其他分支的关键。其他医学检验分支是从标本到结果的单一工作模式,是谓直接检查(direct examination)。微生物学除了该模式(比如标本直接涂片、标本直接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外,从标本到分离株,从分离株再到基于分离株的诸如分型、毒素、药敏、同源性、流行病学等检查/调查,是微生物学特有的一种工作模式,国际上称为基于培养的检查(culture-based examination)。分离株是临床微生物学的核心。


☆ 涂片(包括微生物学染色和病理学染色)所见微生物,是感染性疾病的最直观证据——菌体特征、炎症反应、其他特征性表现等一目了然。涂片是除培养外,感染性疾病的最重要检查之一,往往会有独特发现或提示。除特例外,原则上讲,所有培养的标本都应该进行涂片。国内临床实践寓于医生的认识水平或医嘱流程,过于轻视涂片,亟需改变。而实验室可以适度地主动弥补这个不足。当然也不必矫枉过正,把涂片的价值绝对化。


☆ 病理学所见微生物,本质上是微生物学证据。这是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的交集。从微生物学角度看,病理学只是手段而已。盲目夸大病理学,其实是对微生物学的无知或反动。


☆ 耐药性检测:四大类病原体都要考虑耐药性。经验治疗考虑推测病原体的耐药率——实验室报告的累积药敏数据,靶向治疗基于具体的菌种和药敏试验结果。不过,作为体外试验,目前的药敏结果的预测性并不理想——尤其是耐药结果(不包括天然耐药)对于治疗失败的预测。


☆ 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其敏感、特异、快速而独具魅力。泛引物PCR和覆盖全部微生物的芯片技术,是针对未知病原体的最有价值的未来方向。


7.确诊:是临床诊断基础上的微生物学诊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以获得病原分离株为诊断金标准。在没有分离株的情况下或有分离株的同时,部分以涂片特异性发现(包括病理学所见微生物)为确诊依据,部分以病原成份(核酸、抗原、毒素等)和抗体单独或综合为确诊依据。


☆ 感染性疾病的特质:内环境里出现了微生物。


☆ 按没有微生物学证据、有初步的微生物学证据、有微生物学确诊证据,感染性疾病可以分为拟诊、极似诊断、确定诊断3个层面。


☆ 从临床理念而言,有分离株时,一般而言分离株信息(种属、量、毒力等)是确诊层面证据。涂片所见只是极似诊断层面证据,诊断层面比分离株低。涂片的非特异性表现,只有结合特异性检查(如抗原或核酸),最终得出了种属层面的结论,才有可能单独成为确诊证据。


8. 经验治疗:指没有微生物学证据,根据风险因素、症状体征和其他非微生物学证据,进行的抗感染治疗。经验治疗对应拟诊断。


☆ 必要性: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经验性抗微生物治疗(部分不需要治疗,部分只需靶向治疗)。


■ 如自限性疾病,不需要治疗


■ 如慢性骨髓炎、晚期慢性假体关节感染,只要靶向治疗。


☆ 经验治疗三原则:包括部位、严重程度、可能的病原及耐药性。


■ 部位涉及标本取材、涉及药物穿透力。


■ 严重程度指感染的严重程度,不是单纯的基础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 比一般意义病原谱窄。是基于病原谱与患者个体特征、风险因素的对可能病原的推断。


☆ 根据经验治疗有效时广谱药物的抗菌谱反推病原,除了特例,基本不可信。


9.抢先治疗:特定情况下已经常规化的一种治疗方式。抢先治疗对应极似诊断。


☆ 比谁抢先?比确诊抢先!是尽可能在加重恶化前启动尽可能有证据的、有针对性的抗微生物治疗。


☆ 病毒学领域已有定论。真菌学领域理念公认,证据在发展、完善之中。


☆ 细菌学领域实践起步早,理念却成熟慢。


宁永忠.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分级[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33(1):49-52.


10.靶向治疗:经验治疗效果分析+确诊的微生物(种属信息,药敏信息)。靶向治疗对应确定诊断。


☆ 需要关注,是否规律、有意义地进行了经验治疗效果评价。普通患者3天一评价、危重患者1天一评价,评价结果要明确记录在病历里。


☆ 是否会用药敏信息,是否明了药敏试验结果在经验治疗、靶向治疗中的作用?这是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的难题,实验室同道可以宣介、培训。


11.疗效分析和疗程确定:临床效果分析+微生物学分析。


☆ 明确临床效果分析的时机、指标、记录。


☆ 需要关注,是否获得了微生物学分析的证据。会针对治疗效果来留取微生物学标本吗?国内罕有。实验室同道可以宣介。


12.感染控制:基于病原、患者群、循证规律的预防、控制。不仅仅是科学和医学,还包括行为学。


☆ 病原是根本的、决定性的。某种意义上讲,感染控制=病原控制。


☆ 预防用药针对最可能的病原。感染灶控制,可以迅速减少病原的浓度。患者隔离,能够防止微生物的人际播散。


☆ 循证规律:很多未知需要探索。要重视已有的证据。


☆ 非强制性地控制人的行为:极具难度。强制容易说服难。


13.病原与疾病:诊断、治疗和控制的综合性


☆ 实验室层面综合、临床层面综合。后者对实验室人员极具挑战。


☆ 不要把单一证据绝对化。


☆ 微生物学诊断最好是多个证据综合佐证。


☆ 微生物学证据与非微生物学证据并重。治病,更要救命。


☆ 非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感染灶、基础性疾病、免疫力调节。有时不可或缺,有时起决定性作用。


14.病原确立、疾病判断:时空演化、相对性、不确定性、个体变异性——科学的实证、医学的循证、哲学的辩证,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 孤证的立与不立。


☆ 动态的变与不变。


☆ 未知永远多于已知。既能够发现、遵循、利用规律(群体、个体),但也总有例外。


☆ 正确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人类认识、医技主观认识和客观技术条件。因此除去主观因素外,错误也有一定必然性。


☆ 实用技术没有100%(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微生物与疾病的变异、变化,个体化差异,都有影响。


☆ 特殊与常规。把常规工作特殊化,是浪费资源,不符合医学经济学。而只有常规工作没有特殊服务,说明能力有欠缺,思考待提高,服务需加强。


☆ 工与合作。我们有学科独立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才能医主检辅;不独立,只是医主检附——附庸而已。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基于微生物学和医学,积极主动地从临床角度去判断,但这种判断应该是理性的、而且保持一定限度。如果想完全替代医生、药师的判断,那是越位鸠占鹊巢,不是合作彼此双赢。


一点陋见,欢迎吐槽和反馈!大家(大牛、专家)一笑,大家(各位在一线工作的同道)也一笑!O(∩_∩)O哈哈~


编辑指引:欢迎在本页面右下方“写留言”处参与讨论。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丨投稿联系:12557057@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指南与共识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原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免疫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视频在线播放
高纤维蛋白标本处理与解决方案
医保限药敏试验证据,如何解读?
王一民医生:怎样快速解读mNGS报告:一个判断病原致病情况的实用工具丨CACP 2022
腺病毒离我们有多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