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匠人”成为一种精神 (济宁晚报 2015-11-03)

■本报记者王艳茹“补锅喽,补锅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仿佛回到了回忆里的旧时光,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熔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啦。

印象里如此熟悉的老手艺人的形象在《匠人》这本书中有很多细致的刻画,这大概是源于作者申赋渔生长在苏北一个以“手艺”代代相传的村落——申村。《匠人》讲述了申村中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有花匠、雕匠、铁匠、裁衣……全文以悲凉的基调,展现了一个几万人大村的乡土生活变迁,追忆了作者失落的故乡。可以说,乡愁在匠人的手指上,在《匠人》的书页间。

《匠人》所描绘的是一幅失落的乡土中国缩影,一条流淌着近600年往事的时光之河。在作者看来,“这些匠人们,都是我所熟悉的。都曾是日日相见。每一个人都知根知底。他们来了,又走了。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他们原先是从古至今,代代延续的一环,这个环,到今天,就断了。他们不在了,我的故乡也就真正没有了,我将真正成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儿。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写下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完全忘掉故乡的样子。”

传统的老手工艺,比如吹糖人、磨剪刀、杆秤制作、刻章、染织布……每个行当下面,本来都该是一条传着的命脉,有人,有手艺。身怀各种手艺的匠人们构成了乡村社会重要而鲜活的元素,使得“人与人的距离很近”。这些老手工艺随着人的消失越来越消亡,人们难道仅仅是可惜手艺的流失吗?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与其说是日渐消亡的手艺,不如说是心性,是再也找不回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匠人精神

古往今来,似乎从不缺少这种技艺精进的“大家”。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仿生机械、农业机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欧冶子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直到今天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都成为了匠人精神的代名词。


在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匠人,这意味着你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它是对你人格的一种肯定。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非常出类拔萃的人,他才能被称为匠人。申村人敬重剃头匠,剃头匠每个月挨家挨户理发,轮到谁家,谁家都会割肉杀鸡好生招待。每到大年三十,每户人家还要上门拜访,带来鱼肉豆腐、馒头香肠之类,这是剃头匠一年所有的收入。“送多送少他不管,这就是一个匠人的生活方式,是他跟人相处的方式,是他自己的一种尊严。”

在日本文艺作品中,描绘安于现状并专注于某一项事物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少见。比如《编舟记》讲述了在一家出版社的辞典编辑部里,在完成辞典《大渡海》编辑工作中发生的故事。对于编字典这样枯燥乏味又繁琐的工作,松本编修这样解释《大渡海》辞典的意义:“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那就是《大渡海》。”廖廖数语道尽了万千心意,他们以匠人精神编舟,这舟可以是《大渡海》辞典,以渡语言之海,也可以是做人,以渡人生之海。

当“匠人”成为一种精神,书放在这里,里面自然就有一种张力,他吸引着你走入其中。作者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带着一种期待,在旁边看着你能不能发现他隐藏其中的秘密,并随时准备发出一种密谋者的大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国工匠】匠人之心,寄乎於手
匠人匠心丨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莫让“章丘无锅”侵蚀工匠精神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真正的匠人精神!(5)
揭秘工匠精神20个特质,你中了几个?
十大良心纪录片,讲述真实工匠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