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化写作的三个为什么


问题一,为什么是生活化?

生活化的魅力——课程生活化,自然生长成。

学校课程贵在设计,重在生成。有两个关键环节要做好,缺一不可:一是顶层设计,主要看是否科学、系统、完整,很好地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二是落地生根,需要看教师认同度和理解能力,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主要的、实际的建设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上,我在校内巡查,郭平主任遇到我,说了她的一个想法:在给花木挂牌时,另外起个名子,代表其象征意义,如“报春使者——迎春(或连翘)”。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妙!于是,建议组织一次“我给花木起个名”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选择几种花木,先观察,再研究和讨论,写出名子,并阐述理由或象征意义。由教导处和德育处联合进行展评,择优选用,并评奖。在此基础上,学校再进行花木挂牌,就水到渠成了。挂牌之后,各班可以继续进行以花木为题的课程实施活动。学校的花木不仅仅是绿化美化,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环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里,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设施物品、时间空间等,一切的目标都是指向育人的。

于是,我写了一首小诗,作为工作建议发到“微信干部群”。《校园早巡查有感20170419》:“紫藤即将随春去,喜见月季颜如玉。石楠赶来凑热闹,推陈出新不驻足。

名子事小大学问,观察研究悟本真。花木不言自品味,环境课程真育人。”

我在微信上看到了广东熊芳芳的文章《命名的力量》(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2月)。恰好是“命名”这个话题,我摘录了部分语句:

1.名字是一切力量的根源所在。命名则是授予力量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者什么情景之下,只要准确说出对方的名字,一切鬼怪、山川、危险或者敌人,都将烟消云散。所以,命名是天神才能做的事情。

——徐来《想象中的动物》

2.继赫尔巴特、杜威之后,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

“有人性地活着,就意味着命名世界,改变世界。”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

“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特权,而是人人享有的权利。”

“对世界的命名是一种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若不倾注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同时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

“作为一种勇敢的行为,爱不能是多愁善感;作为一种自由的行为,爱不应充当操纵的借口。爱必须产生其他的自由行为,否则就不是爱。”

3.命名不是点石成金,命名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我原来一直认为,命名的作用重在研究和体验。现在看来,命名的作用,除了研究和体验,还可以赋予意义和力量,是爱的创造,是人和世界的对话,可以改变世界。命名的过程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由眼中的世界,到心中的世界,再到精神的世界,这是一个完美的育人过程和人生成长的必由路径。如此说来,命名,真的很重要,很神奇。命名,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校课程。好的课程,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扎根于“生活”这一沃土,一天天、一点点生长而成。这就是生活化的魅力。

生活化的要义——生活化写作不仅是为了写文章

生活化写作的要点是“生活化”。“生活化”是一种教育路径,其含义有三种:一是新“教育即生活”,教师把现实生活元素提炼为课程资源,或者整合为校本课程,让教育面向未来生活,高于现实生活;二是新“做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全方位学习,深层次思考和体验;三是新“教学做一体”,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同伴互助,自学习,自教育,自成长。着眼点是“写作”,写作是一种教育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思考、体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表达与呈现方式。

生活化写作有“一主两基”,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有以下认识:“一主”是以育人为主要目标指向,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生活化写作强调师生自学习,自教育,自成长。正如陶行知所说:“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两基”不只是简单的读与写,而是外延更宽泛的教学活动和活动记录。这是生活化写作的左右两翼,更是育人主目标的基石所在。有“读”中“写”,“看”中“写”,“做”中“写”,“玩”中“写”等方式。生活化写作的两基,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支撑了起生活化课程研究的基本框架。

问题二,为什么从写作切入?

深度学习——从写作切入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教育?有人说,就是把学校里学过的一切全部忘了,所剩下的东西。我们的理解就是,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系统独立的思辨能力,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为一体,而生成的智慧。一切素养的核心就是思维,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等。

有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天,我的好伙伴陈庆安,我们在微信上曾有过一段交流和对话:“深度学习交流,是思维碰撞,大家相互提醒,产生的效果是几何倍增,生成的是智慧。这个能量犹如核爆炸。”

“(我)写是必须的。师师——写,不仅是交流,更是深度思考,增进的是情感,生成的是智慧,形成的是同频。师生——写,学到的知识,方法,体验的情感和感悟,发现的秘密,都是收获。这些收获,只有写出来,才是生成的和深刻的。

(庆安)写是学习效果的反馈,是学习投入情感的释放。

(我)对。同时是提升和深化,因为这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是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我校的另一个好伙伴王浩,在《课程并不遥远》一文,写到:“丰厚的全人之美课程浓郁了孩子们生命的底色。全人之美,美在成全。这个课程的魔力,极大的启迪了我,使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生活化课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真想去一个安静的空间,把思绪填满,又恐风儿吹散。

我们学校研究探索的生活化课程以多育少教,自化圣贤为根本支撑的。我们初步探索实施的生活化写作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化课程体系的主干,由此可以生发出五个课程:生活化阅读课程(语文、英语)、生活化探究课程(数学、科学、品社)、生活化创作设计课程(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活化实践课程(科学、品社、综合实践、体育)、生活化育人课程(环境、活动)。以上这些课程最后的落脚点还是生活化写作。为此,我大胆的用思维导图画出生活化课程体系框架的构想(如下图),请大家给点意见。”

我做了如下评论:“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引发兴趣(好奇、成功的尝试、榜样的引领等),起步并逐步养成习惯(需要团队互相激励、持续激励),走向专业(一是与教育教学专业结合,二是进行专业思考,三是掌握专业方法、工具、策略等),自我发展(既与团队合作,又能独立发展)。

思考课程模型,直接面向结果,这是一个优秀的思维方式!!!我们从写作入手,就是直接面向结果,所以效果很好。现在确实需要聚焦,以课程模型为目标,确定两个研究方向,第二个就是学生课程和课堂教学。

非常高兴!我们思考的方向和重点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能形成巨大合力!下步也要继续分组,解决具体研究项目。这样,我们就能很快见到课程整合的结果!

为你点赞!一篇很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

浅层阅读的意义不大,当读写同步进行的时候,深度学习才会发生。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多读,其实大多是翻书,翻翻页而已,刷刷屏而已,这不能算阅读,因为学习没有真正发生。碎片阅读也可以是深度学习。检验是不是深度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画画(或者摘录、收藏)重点词句,随手写下阅读心得,甚至是疑问和质疑。这个习惯虽小,意义重大,这是真阅读和假阅读的分水岭。通过一次通读或者多次阅读之后,就能自然形成一篇或者几篇“心得、感悟、随笔、评论”之类的文章,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因为深度学习已经“润物细无声”地发生了。

优化思维——写作育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生活化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就是把目标直指了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核心。基于记录生活的写作,观察、体验、思考、提炼,是深度学习大系统。写作有很多呈现方式,绘画、制作、对话、表演,是自学习和自教育。进入较高层次的写作,需要有高度、宽度、厚度,从而激发专业阅读需求。在微信圈,我读了好友转发的《王开东:写作,是一条神秘通道……》一文,非常赞赏。

“谁能想到,一个完整的课程构建,一次盛大的作文浪潮,居然是来自一个饭团!

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不陌生,因为这就是写作的奥秘。美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写作为核心。

写作为什么重要?写作过程包含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材料取舍和整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等等,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综合性活动,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写作是一条秘密通道,能通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写作就是分享自己的体验。那会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敏感的人,其次是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最后还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辨的人。

我知道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写作当然是艰苦的。但青年人还是要吃点苦,生而为人,哪一项工作不苦呢?”

写作的实质是源于语言体系,完善语言体系,核心是优化思维品质。在作文指导过程中,作文修改尤其重要,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过程,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如怎样欣赏和看待,什么样的情趣,不是讲了就明白,一定要让老师指导,通过活动体验来完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又能让学生成为善良的好人,成为会观察、会思考的明白人。

读书和写作,没有谁先谁后的顺序,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指导学生写作入手,同样能促进学生读书。有了写作的兴趣,会刺激学生更快形成读书的兴趣。通过写作也可以看到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写作的意义,用一句话表述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多种庄稼少长草(我校教导主任郭平的微信交流)。”我认为,读书写作的最大功效,就是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直接指向育人目标和育人的核心问题。

问题三,为什么让教师先喜欢上写作?

写作是一条秘密通道——教师读书写作的意义。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20-323页,20131月第1版,20167月第24次印刷)。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生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是功利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就是道德境界;“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就是天地境界这就是说,一二等级是常人,三等是贤人,四等是圣人。功利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够超越,就是贤人或者圣人了。老师也是人呀,也应该经历这四个等级。

我在1+1教育网博客上,读过雪猫的日志《教师要做真教育》。他谈了一个很好的观点:“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他引用了杨林柯《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几句话:“教育不是让人变得狭隘,不是矮化人格的,而是要让人大起来,要让人学会包容、理解、悲悯、宽恕、感恩的。”

“身心分裂的人不管在社会上多么风光,都谈不上幸福,只有身心和谐,智慧通达,人格健全的人,才会享有真正的幸福。”

“读书和写作才是通往自由的路,物质世界不可能有自由,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可能找到自由。”

“生命,对教师来说,重点是修炼。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和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交流,也不断和自己交流,做自己的朋友,让自我强大起来,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不要一味地顺从外界,活在他人的世界里,要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没有自己的标准,当外界用他们庸俗的标准胡乱度量的时候,自我就容易出问题。”

陶行知说过,一个教师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最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就是你对面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待人好。

这几句话,说得真好啊!直接诠释了生活化写作的意义:“读书和写作才是通往自由的路……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可能找到自由。”“生命,对教师来说,重点是修炼。”“只有身心和谐,智慧通达,人格健全的人,才会享有真正的幸福。”正如王开东所说:“写作是一条秘密通道,能通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我们所说的生活化写作,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真实地观察、体验和记录生活,把自己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感受,真实、准确地记录和表达出来。它是学校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广泛意义上的写作,不是狭义的写作文。写作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读中写——读什么,写什么。看中写——看什么,写什么。做中写——做什么,写什么。生活化写作的门槛低,见效快,范围广,易操作,不在长短,只在真实。它的起点就是关注课堂,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思考,摆事实讲道理,表达真实情感。让我们逐步养成真实观察和记录生活的习惯,尽快形成正确体验和辩证思维,恰当发表观点见解的能力,有较高雅的生活情趣。这是自下而上、接地气的生长路径,是自然的生成,是原生态的教育。它让我们不再烦躁与厌倦,找到了教师生活的真正意义。

教师掌握生活化写作,可以运用于各科教学,其作用有:一是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怎样有序观察,不仅仅是一个习惯,而是一个学习品质。观察的科学顺序和细致程度,决定思维的质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一个人得到结果和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读书指导和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二是训练孩子的思维品质。思维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同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不同感受?心态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读书可以说是痛苦的,也可以说是快乐的。因人而异,其实是因思维方式而异。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思维定式,这就是习惯。性格和世界观,也由此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三是启发和引导寓于修改之中。一次次修改,就是一个个不同想法和看法的交流。一次次查阅资料和验证,就是对不同学习方法的实践。对于一个事和人的判断、评价,也是价值观的取舍。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观点,可以得出不同结论,这就是道德教育、公德教育,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与修改,就是明理和悟道的过程。

所以,写作指导的过程,就是生活陪伴和交流的过程,也是生活指导的过程。这不是最好的育人方法之一吗?

一起成长——教师读写团队和教师成长联盟的意义。

我们组建了教师社团,原来叫“生活化写作1+1”,现在更名为“良师部落”。在这里没有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都是老师,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抱团取暖,同伴互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我们还加入了明霞教师成长联盟,融入了一个更大的群体。这是一个纯草根的民间团体,没有任何资金和政策支持,有的只是大家情投意合,努力成长,有一群愿意做事的、有教育情怀的人相聚一起,找到伙伴,抱团取暖。除了孙明霞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团队的活动越来越好,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善良的一线专家,注入了新的智力资源。事实证明,这个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星火燎原的伟大,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验证。现在,我们最大的成就是,找到了教师的快乐,以及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一步,我们就是继续坚持和提高的问题了。坚持就是胜利,每天进步一点点。

自从“生活化写作微信群”建立以来,开始不到10个人,直到昨天,自愿加入了36个人。为了让老师们的交流研讨常态化,我们成立了“生活化写作中心教研组”。从本学期开始,坚持一周一次小活动,双周校长主持的一次大教研。特别是今年三月份,要求大家加入1+1教育网博客以来,我们的写作渐入佳境,激情逐步高涨。博客,打开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户,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引领作用。写博文,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让大家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用“良师部落”来命名,就是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

良师是我们的目标。我在写给教师的公开信《做个好教师》,提出:做个好老师,让自己更优秀,用专业赢尊严,让生活更精彩!做个好老师,首先要敬重生命,也要教给学生对生命的敬重,守规则,有秩序,讲诚信,做善人。让校园安静下来,变得更洁净,更优美,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让生命在校园里健康成长!

做一个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读书带动读书,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笑脸换来笑脸,用规则换来守规矩,让课堂变得更加快乐有趣,赢得应有的尊重,拥有更多的资源,享受有尊严的教师生活。孙明霞老师的《只为做一个良师》,启示我们:“成为良师,有三条成长路径——育人,教书,修身。”“在教书和育人中修身,在育人和修身中教书,在修身和教书中育人。”“成为良师,有四门必修功课——躬身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笔耕。”

部落是我们的家园。部落,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而群居,大家严守规则,崇尚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今天的我们,也存在生存危机,不仅仅是地球的生态环境,更是人们空虚的精神世界。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我校的校训是,“读书养正,立己达人”。我校的教育哲学是,“一起成长”。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没有教师的健康成长,哪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努力找寻教师生活的意义,寻找通向教师职业幸福的道路。我们合作共赢,抱团取暖,记录生活,品味生活,珍爱生活。正如侯登强校长在《珍视相遇》中所说:“品味自己的教育生活,就会发现细节中那些不一样的美。书写即是发现,发现自己,发现世界,发现规律,发现未来。”一句话,我校的教师成长,也像我们的学校课程一样,是自然生长。我们只能唤醒、引领、助推,不可替代和包办。成长,永远是教师自己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过程意识
[转载]生活化作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报告
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
课题申报书(范文5篇)
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要令作文生活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