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篇339】《姬氏道德经》与《老子道德经王弼注》对比学习之七
userphoto

2023.01.28 山西

关注

【按】本学习公众号【道篇】前期陆续转发关于历代各版本《道德经》,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经》关于81章顺序,对比学习《老子道德经王弼注》。供大家参考。

《姬氏道德经》版本在此不展开介绍,想全面了解姬氏道德经全文的同道,请在微店购买《姬氏道德经》《姬氏祖传经》纸质版(唯一指定淘宝店:摆渡人)。 也可参考公众号“弘道者姬英明”和姬英明先生新浪博客。《姬氏道德经》著者姬英明,1980年生,甘肃省平凉陇山(华亭张氏)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自小奉守祖训“道德为尊,华脉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后”,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除著有《姬氏道德经》外,还传承《周易经》《仁经》《德经》《阴阳经》等,对太古、远古、上古、及商周等历史稔熟,从小修炼,对道家思想、道学传承有独特视野,对佛家因明学也有明师传授。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本依照《老子河上公章句》章节顺序,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老子道德经》注本,目前的通行本《道德经》即是以王弼版为蓝本。

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姬英明先生所言,经典学习不该落入文字考据,应该从整体把握要义,希望大家在对比学习中,把握好这一点,各自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本篇学习摘要】本篇对比学习《姬氏道德经》德经卷中节, 本节主体内容对应于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第一、四、二十五(部分)和四十、四十二(上)、二十一、十四章。为体现经典完整性,对比学习不具体分章展现,首先介绍《姬氏道德经》道经卷初节原文和姬英明先生解读, 其次介绍《老子道德经王弼注》原文及解读。

展开剩余87%

朝华版《姬氏道德经》道经卷(初节)及解读

道①,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②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③之又玄,众妙④之门!道空,而用之又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⑤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⑥。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⑦,筮曰远,远曰返。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⑧,有生于无⑨。无,无极极⑩,极生炁⑪,炁生变,变之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空气⑫以为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⑬。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视之而弗见,名曰夷;听之而弗闻,名曰希;挥之而弗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涽而为一⑭。一者,其上不幽,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故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导读】

本节是“道经卷”的核心。老子对“道”的表达极其敬畏,极其抽象,又极其精妙。从什么是“道”至“强字之曰道”,至“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诠释道产生、演化的重要过程。再到说明道与万物的关系,以及道与无极宇宙和自然界状象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子还教授后人要“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自然的大“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道,那也就不是永恒存在的不可说的道了;自然物状的“名”,如果是可以用文字言语来命名的名,那也就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不可更改的名了。“虚无”的命名是用来表述宇宙天地始源时的混沌状态,“实有”的命名则是用来表述自然所产生出万物本始的真实形态。因而要从宇宙恒久虚无运行的状态里,窥探领悟天地始源及造化的奥妙;要从万物恒久实有繁衍的形态里,观察体会万物所要发展的方向和受约束的边际。虚无和实有这两者同出于一源,虽然它们的名称相异,但都是出于共同的源头;这共同的源头玄妙而又玄妙得无法言表,这玄妙得无法言表的源头,才是无极宇宙至天地万物以及所有奥妙的总源头!自然的大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然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是那么的深远广大,似乎是万物的始祖!它是那么的玄妙隐秘,是虚无的但似乎又是存在的!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但好像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实有的物质和虚无之气是混沌而成的,它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那么寂静幽远空旷而不可知!它是那么广大无边无形而不可状!它独立恒久地存在而永不改变,它周流循环地运行而永不停息,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我根本无从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地用文字称呼它为“道”,再勉强地给它起个名字为“大”。它广大得无边无际而又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又广阔遥远,广阔遥远而又反复循环。这反复循环的变化,都是自然的大道在运行;这无声无息的周流运转,都是自然的大道在作用。天下所有的实物都产生于实有可见的有形物质,实有可见的有形物质却产生于虚无不可见的无形物质。虚无是实有的起源,虚无无极的无形之物与实有之物之间激变,激变产生了这宇宙中最初之混沌炁物,混沌之炁物经过演变幻化,变成了这自然宇宙之中最玄妙莫测而又循环不息的大道。这玄妙莫测、循环不息的大道经过演化产生了自然之中最原始一体的气物,原始一体的气物经过漫长的循环演化产生了阴气与阳气两种能相互交替循环的气物,阴气与阳气相互循环交替交融又产生了和气,阴气、阳气与和气在循环运转交替交融中才产生了这世间实有的万物。万物附靠实阴生存而喜向虚阳生长,虚无的阴气、阳气与和气交替交融而辅助万物和谐生长。实有大地上所有万物得孔窍形态,都是随着道而变化生成的。道这个虚无而又实有存在的无形之物,是那么的闪烁不定、若有若无。在这个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中间,又包含着有规律的变化现象;在这个闪烁不定、若有若无的中间,又有用肉眼都看不到的实质物体;它是那么幽远而又昧暗,但在其中存在着最微小的精微物体;这精微物体是绝对真实的存在,在这精微物体之中就潜藏着实有万物形成的信息。从现今追溯到古始,它的名实是一直存在着的,只要依据它的规律就能找到万物的根源。我是怎么知道这万物根源的呢?根据就是这自然玄妙而不可知的虚无之道。在这虚无之道中用肉眼看也看不到的,叫作“夷”;用耳朵听也听不到的,叫作“希”;用手抓也抓不到的,叫作“微”。这三类东西的形态形象是无法探索、探究的,因为它们的本源就是一体的。也就是所谓道的其中一分子,其上幽远广大而高不可见顶,其下惚恍闪烁而深不可见底,它们连绵不绝却又无法说出其形体和名称,它们反复运行循环却又复返还原回归于虚无之物。这就是所谓的用肉眼看也看不见的虚无形状的形态,虚无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所谓循环不息的、若有若无的、闪烁不定的道。我想跟随它却找不着它的尾,想迎着它却看不见它的首。所以,我们要用现今早已掌握的自然之道的知识,来驾驭现今已有的具体实有事物,用这样的方法来探索认识自然大道的始源,这才是所谓道的纲要。

【注释】

① 道:道,不可言也,实有之色象一者也,虚无之神妙无极也;幽呵冥呵,惚兮恍兮,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恒也,自然也,是谓道也。

② 万物之母:指“道”。

③ 玄:未知的,无法表述、无法形象。

④ 妙:无法着相、无法言表谓之妙。

⑤ 天:神也,灵也,气也,盖也。三尺之上,星辰之下是谓天也。天只是道的一分子或一个很小的面象。

⑥ 天地母:指“道”。

⑦ 筮:周流复返,也是逝去与复生不可见的过程。

⑧ 有:道之有,是“实有”,是指真实可见可用的实有存在的“有”。

⑨ 无:道之无,是“虚无”,是指无法表象判断的虚无,但只要表述了“无”,也就已经表示是“有”的存在了,只是不知不见本相、无从言述,所以叫“无”。

⑩ 无极极:第二个“极”通“激”,激变。无极生有极,无极有极相激,化生极炁。

炁:“人之真炁,天地紫炁,无极神炁;先天之炁,无形无象,炁极化为气。”

⑫气:“上升为云,下落为雨,落地为水,汇流为河,聚而为渊,化则为气也。”以上表述为正常有形有象之气。气与炁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⑬众父:指“道”。

⑭一:指“道”。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原文及解读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第二十五章(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寥,无形体也。无物之匹,故曰独立也。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周行无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为天下母也。 吾不知其名,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 强为之名,曰大。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责其字定之所由,则系于大,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行也。不守一大体而已。周行无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远,远曰反。远,极也。周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逝故曰远也,不随于所适,其体独立,故曰反也。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同通,不可穷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第四十二章(上)】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无形,不系之叹。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阅众甫。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以此知之也。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是谓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姜先生论道:太极、有极都是魔,无极是道,唯有中极能超脱
[转贴]<道德经释义>1_10
天乐集(十)
《唱道真言》(三十一~)
胡海忠|唐宋时期道体语词的演变——以虚无、太虚、太极的易学解释为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